【大武壠族原住民文化側記】系列之八

翻山越嶺到甲仙 / 原稿:連景初

──甲仙檳榔心芋馳譽全省與瓠仔寮公廨滄桑 / 導讀:游永福 

    通往「世外桃源」西阿里關的路,一由台南縣南化鄉北寮村前往,一由高雄縣甲仙鄉前往,後者路途較前者稍近,不過須翻山越嶺,上坡落坡,飽嘗跋涉之勞。記者因上次有西阿里關之行,這次又為好奇心驅使,想徒步由南化至山村的西大邱園,再跨越分水嶺到甲仙去訪問,看看這隔山的東邊鄉村,是否別有天地?


 

從地圖上看,台南縣的西阿里關、西大邱園,是與高雄縣的東阿里關、東大邱園隔山對峙,中間綿亙的烏山山脈,峻嶺重疊,成了南、高兩縣接壤處的分界線;但在前清末葉,甲仙埔(即甲仙)還是安平縣(原臺灣縣)的轄區,其後才分縣而治。
 

 這次同行的有台南市文獻委員會委員許丙丁、莊松林、江家錦、盧嘉興、黃天橫,賴建銘和市政府秘書謝碧連等七人,他們主要為調查原居住於台南縣玉井、楠西一帶先住民,於清代時越過烏山山脈,進入楠梓仙溪中游兩岸墾殖的情形,想追踪他們的足跡,求得歷史的印證。


 

我們於上午八時由台南乘興南汽車公司客車至北寮,訪問了台南縣議員廖登燕後,即由北寮至狗寮,沿後堀仔溪往西大邱園前進,到了下午四時,才得從豎有山林管理所防火木牌的所在,右上山坡,折向東邊山徑,開始覓路,準備翻過高山到甲仙去。起先,是沿山澗上溯,溪谷中亂石突兀,錯落有緻,林木茂密,景物清幽。我們除了在入口不遠處曾遇見一草屋,向居民問路外,以後即認取曲折的羊腸小徑,步步登高。山勢,越來越高聳,四周森林蓊蔚,山風涼爽,但聞一片蟬聲,間可見長尾巴的栗鼠,在樹上跳躍;一路沒有住戶,沒有行人,只有我們一行八人在一片樟木林間摸索前進。


 

 我們一行,是由六十歲的江家錦氏、謝秘書和我做開路先鋒,遇有歧路時,即小心辨認,然後折樹枝作路標,有時還嘯叫兩聲以相呼應。許丙丁議員,在山上還高唱起:「一馬離了西涼界……」來,一時山鳴谷應,許氏也顧盼自豪。等爬到了山巔,大家頗為氣喘,剛好山徑上橫有一株樹幹,是給翻越山嶺的人小憩的地方,我們才知道已經爬到了這座山的頂峰──這是台南、高雄山界的分水嶺,過此已逐漸下坡,但這時已是下午五時許,我們還沒有走出山嶺,也望不見甲仙,大家只好鼓起勇氣繼續前進。


 

六時左右,到達一小山頭,甲仙已經在望,那築在山麓的迤邐的旗(旗山)甲(甲仙)公路,遠遠望去頗為壯觀。山下是東大邱園,中間是隔一條楠梓仙溪(楠梓仙溪發源於玉山),溪流迂蜒,向西南流入下淡水河。兩岸是阡陌相接的好大一片水田,像披在地上的巨幅格子布;田中黃澄澄的穀子正熟,已是早稻快收刈的時候了。到此令人眼界一開,才知道楠梓仙溪中游沖積地,是一年可種兩季水稻的腴田;這片沃野,如與隔嶺的西大邱園相較,真是天壤之別,所以甲仙也便以「檳榔心芋」馳譽全省。
 

到達東大邱園時已下午六時半,東大邱園與頂公館、下公館合設大田村,等到我們走到頂公館時,對岸的甲仙,已是電燈明亮,夜色迷濛。


 

 第二天清晨五時許我們即起身,七時乘汽車往匏仔寮,此處居民多係四社平埔族,係清代時期由楠西(加拔)遷來。匏仔寮今稱寶隆村,有一條約一千公尺長的鐵索橋通對岸的東大邱園,村中設有寶隆國校,校門對面保存著平埔族崇拜祖靈的「公廨」。公廨是一座低矮的草寮,中間地上置一石板,祀有「壺」神;豎有一根竹,上端劈開編成三角簍形,以盛石頭(祖神);屋角有竹劍五支及一木鳥,門前豎一竹篙,用茅草紮七層,以象徵招魂的柳樹。他們仍相沿成習,每年在舊曆 三月十五日 禁「向」,九月十五日開「向」(開向時須祭祀禱祝);「向主」為六十歲的一位老人(即男巫師),我們曾訪問他「公廨」屋角鳥的用意,他說這是表示此鳥將展翼高飛。依他們土著語言唱出的「向」詩,是:「阿巴保呦保羅悲」!這「向主」據說尚能「作向」和「收向」(向即原始咒術的一種)。


 

寶隆國校有學生一一八人,因為學齡兒童人數不足,採隔年招生制,現有一、二、四、六年級學生四班,教員四人,校長為美濃人蕭金榮,他為記者訴說校舍的簡陋待修,教員宿舍尚付闕如。但朝會升旗時,一群赤足的學童,倒還顯得活潑天真,在鼓聲中唱著國歌,向升在山村中的莊嚴美麗的國旗行敬禮。 
 

我們在匏仔寮因須調查四社平埔族的各項資料,所以逗留了幾個鐘頭,至十一時十分,始乘第二班汽車經旗山、楠梓,再改乘火車返台南。

導讀:游永福
  〈翻山越嶺到甲仙〉一文,發表於民國四十五(1956)年六月二十八日的《中華日報》,作者為時任該報記者的連景初先生。報導的是以台南市文獻委員為主的七人團隊,在同年五月二十七與二十八兩日,由台南經南化鄉北寮、狗寮,前往西大邱園(狗寮與西大邱園,都屬今南化鄉關山村南化水庫區塊)途中,右轉東上山徑,登頂後再向東下達東大邱園,經頂公館來到甲仙埔過夜,隔日再到瓠仔寮進行大武壠族原住民訪問調查的經過。

 

照片左:甲仙公館鐵伯壯觀的芋頭田。照片右:鐵伯的芋頭大豐收(游永福攝影,2007-04-21).PNG

照片左:甲仙公館鐵伯壯觀的芋頭田。照片右:鐵伯的芋頭大豐收(游永福攝影,2007-04-21)

  飽讀詩書的連氏,文筆簡練優美,讓我們了解到台20線南部橫貫公路未開闢之前,從南化翻山越嶺到甲仙的艱辛,也讓我們知道當時六義山山區除了「森林蓊蔚」、「一片樟木林」,還有「蟬聲」與「長尾巴的栗鼠」存在;南仔仙溪則「兩岸是阡陌相接的好大一片水田,像披在地上的巨幅格子布」,真是美麗!而早在民國四十五年之際,「甲仙也便以『檳榔心芋』馳譽全省」了。民國九十五(2006)年開始,甲仙愛鄉協會為了芋頭特產復振,鼓勵栽種芋頭老前輩再次栽種芋頭,好為新一代農友示範,甲仙公館地區乃再度出現壯觀芋頭田;之後,甲仙地區農會與芋冰城業者也鼓勵農友栽種芋頭,並保證出路,在鐵伯之外,又有年輕芋仔伯、溫先生等農友與大田社區相繼投入。由於芋頭屬輪種作物,大田里的可用田園無多,最後又停頓了。

照片左:民國五十一年的瓠仔寮公廨(劉斌雄與潘英海調查攝影,1962)。照片右:游永福在瓠仔寮公廨遺址分享大武壠族公廨與平埔美食mai的變化(胡哲榕攝影,2021-11-13).PNG

照片左:民國五十一年的瓠仔寮公廨(劉斌雄與潘英海調查攝影,1962)。照片右:游永福在瓠仔寮公廨遺址分享大武壠族公廨與平埔美食mai的變化(胡哲榕攝影,2021-11-13)

  至於瓠仔寮以竹筒為柱、為梁,以菅蓁或剖竹片為牆壁,以茅草或菅蓁葉片來蓋屋頂的「一座低矮的草寮」公廨,及其內外布置,仍非常傳統。而此一公廨,在民國五十年代中期,為東港王爺摧毀,但是瓠仔寮大武壠族親一直無重建行動,緣由耐人尋味。至於寶隆國小「因為學齡兒童人數不足,採隔年招生制」,雖然「校舍簡陋待修,教員宿舍尚付闕如」,但是「一群赤足的學童,倒還顯得活潑天真」。 

  從影印照片畫面可以清楚看見,我們熟悉的兩層樓東興旅社,在民國四十五年是叫「東興旅館」,且從正面看,還是黑瓦紅磚平房建築哩! 

  能擁有連先生的大文與相關照片影印,是遠在台北的黃天橫老前輩寄贈;黃老前輩,則是仍居住在台南市的謝碧連老前輩,提供了住址才得聯絡;謝老前輩,乃因文章而結緣。有了這麼殊勝因緣來牽引,早期甲仙的珍貴記錄,終得原貌重現於你我眼前。且讓我們向黃老前輩與謝老前輩,及已往生的連老等前輩們致上無限敬意,感謝!

民國九十九2010)年814日發表 【民國一一一(2022)年56日修正】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