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生態筆記】之二

甲仙□□□高地生態願景園區觀察手記──雞肉絲菇 / 游永福

 

「雞肉絲菇!」 
 

看到離地10左右的三把白色小雨傘,出現在之前未曾出現的地方,我在心裡吶喊了一聲。 
 

這幾年來,最愛黃昏或一大早,來到離甲仙街區不到 1 公里的「甲仙 350 高地生態願景園區」進行植物與生態之觀察。以「願景區」來稱呼,乃因本區域原是鄉有刺竹林公共造產地,刺竹之間還雜有散生樹木與一些草本植物,民國九十﹙2001﹚年間,前鄉長李宗保砍除竹子栽種了印度紫檀、台灣欒樹、櫸、光臘樹、小葉欖仁及阿勃勒等樹種,只幾年時光,加上更早栽種的幾棵桃花心木,還有少量自生的茄苳、榕樹、土密、厚殼樹、山黃麻、羅氏鹽膚木、構樹、野桐、埔薑仔、小葉桑、銀合歡、龍眼、樟樹、香楠、石朴、無患子、芒果、木棉,以及旺盛的桂竹,生態樣貌已日趨多元。


 

今年,甲仙地區的雨季雖然遲至 610 日才開始,但園區裡的雞肉絲菇之出菇地,至今已驟增至十處,真是令人欣喜! 
 

最早吃到雞肉絲菇,是在民國五十﹙1961﹚年間。若是在牛埔山坪工作,黃昏時,下工回家的母親,常會帶回大龍眼樹樹根旁認真生長的幾大朵雞肉絲菇。由於家中食口眾多,為了要讓大家都能吃得到美好的山野滋味,母親向來是搭配多一點的空心菜來煮出一大碗公的湯。新鮮的雞肉絲菇與新鮮的空心菜結婚,只覺湯汁味道甘美,連空心菜都被激發出好滋味;尤其是兩者質地皆滑順,且富含纖維,入口稍有嚼勁,直比雞胸肉還好吃百倍。在物質不豐富的年代,雞肉絲菇,是體貼的老天爺派遣雷陣雨給鄉野人家送來的好食物了。


 

民國五十六(1967)年,國小畢業後我即外出求學,之後就業,接著自己開店做生意,由南而北的二十餘年間,雞肉絲菇就不曾在餐桌上出現了。民國七十七(1988)年,我與小兒回到甲仙調養身體,與母親話家常時,雞肉絲菇當然是令人回味的話題。由於母親知道我的懷念之情,有一回早上到郊外散步,意外發現了雞肉絲菇的蹤跡,便高興採摘回來給我煮食,見吃心喜的我,一時忘記好東應該先由爸媽來享用才對,竟大方煮好與兒子一同吃了,還真是不孝!


 

農藥普遍使用以後,很多環境指標生物皆消失無蹤,甲仙 350 高地生態願景園區能出現雞肉絲菇,的確令人欣喜!而且,還是單生的雞肉絲菇與群生的姊妹菇兩個種類都有。真想不到,下雨時長了翅膀還趨光飛入屋內的姬白蟻,竟有栽植雞肉絲菇的能耐。 
 

直至目前為止,人類還一直無法取代姬白蟻,自己來培養雞肉絲菇的菌種──這卻是個好現象,只要人類一直沒有這個能力,想要吃到好吃的雞肉絲菇,就必須戒絕噴灑農藥的惡習,好好寶愛土地,好讓姬白蟻有存活的環境與空間──這也是己利、人利、姬白蟻利,甚至所有物種皆能得利的人類無可迴避的責任了。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俗話一直是這麼說的。對於雞肉絲菇來講,在早上,菌傘大多已張開,細瞧,底下的菌褶竟有充滿生機的移動黑點,以放大鏡來檢視,菌褶中可是小昆蟲處處蠕動哩!且以 7 24 早上採得的單生雞肉絲菇來看,多腹節的小昆蟲 1 ㎜長的6 2 ㎜長的有 8 隻,只見牠們小口小口咬嗜著菌褶,頭部,皆有兩根短觸鬚;而菌柄與菌褶的交接處,則出現了一隻 3 ㎜長的多腹節透明小昆蟲,還認真大口大口啃噬著菌體哩!頭部,也有兩根短觸鬚──這不就十足成了「早起的蟲兒有雞肉絲菇吃」嗎!


 

這就對了!採集雞肉絲菇,一般都選擇在雷陣雨之後的黃昏,除了擁有硬硬傘尖的菌傘剛竄出地表還未張開,非常鮮嫩,還可免除大人類與小蟲蟲爭食的尷尬哩!但是,想採集雞肉絲菇一定要有內行人來指導,確實確認出雞肉絲菇獨特的傘尖等相關特徵,才不致釀出母親常常告誡的「不識菇名,吃了逮(跟)菇行」的遺憾。

發表於民國九十九(2010)年1016日《中華日報˙中華副刊》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雞肉絲菇
    全站熱搜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