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生態筆記】之三

走訪一座山,走訪天真無邪──甲仙廍亭山(白雲山)植物調查手記 / 游永福


                  ﹙上篇,內附甲仙白雲山登山地圖 
 

         有一座林木豐富景觀自然的山,去過之後還想再去;尤其是經過了卡玫基颱風蹂躪,接著又遭莫拉克颱風肆虐之後,更想再去。 
 

想去看一看,小徑旁型態各異的花草樹木,是否安然? 
 

想去看一看,山間來去自如的一片片白雲,是否無恙? 
 

機會終於來了,這兩天,接連走訪了小林村範圍內的獻肚山區及五里埔後山之後,還要再走訪一處原生植物較為豐富的山區做比對時,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的 許老師仍然客氣地說:「行程,還是由你安排。」於是,將目標往南拉到這座山的行程便就此敲定了。

甲仙白雲山登山地圖


入山前,閱讀山 
 

這座海拔1044公尺 的山,從西南方與東北方來看,形狀都是底圓頂尖,與早期老式製糖所的壓榨甘蔗汁機房「廍亭」同型,所以清道光十九(1839)年時,初名「廍亭尖」,後來是以「廍亭山」之名聞名岳界;民國五十七(1968)年,省府主席黃杰巡視南橫公路闢建工程時,因見此山為白雲被覆,特命新名為「白雲山」。(附註:「廍」與「簿」,閩南語音相同,所以國語,可與「簿」念同一個音;打字,請開 Word 檔,點「插入」,在符號表中搜尋。 
 

廍亭尖,清朝史料《台案彙錄甲集》有簡要的記載:「深林密箐,絕少居民……尤為險峻。」這一記載亦正顯示:本山由於險峻,少有人居並破壞,所以一直維持著林深竹密的形態,植被極為豐富。 
 

當時,廍亭尖一帶,屬內攸社(今稱「南鄒族」)領域,從礁吧哖地區移居南仔仙溪與荖濃溪兩流域的四社平埔社群,因年年農曆十二月,有給付「生番應需番貨等物」(生番,指內攸社;相關資料出處為〈道光十七(1837)年內攸社四安邦同立合約書〉)的約定,亦得在此活動;但是,遠居今茂林鄉的下三社魯凱族,亦主張此區域是他們的獵區,也要求給付一份生活物資──這等於是一隻牛必需剝兩層皮,讓清苦山居的四社平埔社群難以接受,於是,心生不滿的魯凱族,乃對路經此處進行以物易物交易的四社群,施以出草的伺候──清同治四(1865)年,英國探險家必麒麟,還有同治十(1871)年,同是英國人的攝影家湯姆生,在進入此區域後,都留下了這方面的記載;甚至到了日治初期的明治三十八(1905)年1217日 ,《漢文台灣日日新報》亦有如下報導: 
 

「蕃薯寮廳下,楠梓仙溪東里阿里關庄,土名甲仙埔,有農夫潘水連及其子保元,並同庄劉添福等三人,於本月三日午前十時,同行將往荖濃庄市物,路經茅草蓊鬱之處,突現出蕃人數名,遮其去路,揮槍迎面射來,潘保元足雖負微傷,然終得脫;劉添福亦幸脫出虎口。惟潘水連左腳中槍兩處,深者至達一寸二、三分,步履維艱,卒被馘首慘禍。」 
 

由於廍亭尖山區的確危險,所以一般人儘量避免進入,因此山區林木一直未受外力干擾,直至日治時期,日本官方以警力搭配腦丁,積極進行砍伐樟樹熬製樟腦的作業,原始森林乃有了有史以來的一大浩劫。國府治台之後,又有伐木的破壞,次生原始林亦難以留存。還好,由於廍亭山區部分坡面較陡不利種作,自生原生植物乃有了持續繁衍與存活的空間──這,便是特生中心最想關注也最想了解的區塊;當然,也是我最喜歡的物種多元的生態環境了。



白雲山區台灣華他卡藤葉片上不常見的白盾椿象。攝影/許淑卿


循山路,辨植物


    121早上,均勻的雲層滿佈天空,看來在一無遮蔽的獻肚山區曬到中暑的情形不會再加重了。整裝離開甲仙街區後,兩部車子順著台20線南橫公路東行,來到白雲寺前方位於公路右側的南橫幹#1861電線桿時,已是905分,海拔為588公尺,由此右轉入產業道路即可上行至廍亭山登山小徑入口。因許老師注意到產業道路右側的刺竹叢中有一棵高大的皮孫木,停下來看了看之後,隨行同仁即亮出戲稱「關刀」的長柄採集刀,採花賊,便大膽現出了原形;採摘下來的花朵,所有的攝影機「卡喳」「卡喳」都飽餐一頓之後,助理才小心將之封存於塑膠袋中。



開花的假酸漿,排灣族用葉片來包粿,叫做「吉拿福」。
攝影/許淑卿



被切開的王瓜果實,橙黃誘人,經查證可以食用。攝影/許淑卿


    繼續上行時,天候轉為陽光多雲。在刺竹與麻竹的間隙,一路受到注意的植物有:鴨舌癀、菲律賓饅頭果、黑星紫金牛、大頭艾那香、台灣華他卡藤、香楠、大葉楠、樟葉槭、五掌楠、黃藤、九芎、白臼、假酸漿、台灣山桂花、江某、台灣油點草、百部、石朴、山橘、海南實蕨、台灣崖爬藤、山奈、艾那香、台灣栲、假毛蕨、瓦氏鳳尾蕨、王瓜。在這個時節,假酸漿與台灣栲竟然開了花;王瓜則結了兩個果實,其中一個黃熟誘人, 許老師用剪刀剪開之後,橙黃的果肉更讓人垂涎三尺,由於一時之間沒人能確認果肉無毒,所以都不敢造次──世界上的東西,沒有一定是為人類而生,或為人類存活,沒有把握時,就放自己一馬吧! 
 

來到海拔830公尺 的西向大崩塌坡時,已到了午餐時間,大夥兒便暫時放下工作,分散在崩塌坡南方路旁的陰涼處,一面望著雲層退去的藍天,一面互相分享各自準備的不同口味餐點,再次在大自然中體驗「野宴」的美好滋味。



普剌特草的紫紅果實與近圓形的翠綠葉子。攝影/廖英峯


    餐後,只見老天爺已將普剌特草紫紅色的圓形成熟漿果,搭配形狀接近圓形的翠綠葉子,款擺在斜坡的土石大餐桌上任我們盡情取用,好像知道我們會到來似的。普剌特草,屬桔梗科山梗菜屬,乃多年生台灣原生草本植物,一般花期在48月,果實為橢圓形或圓形;現在不是開花時節,我們卻能有新鮮的果實可吃,明知這是人為因素引起氣候變遷所致,但我們寧願相信,這可是老天爺對愛山者與環境保護者的一份厚愛哩!



連逆向岩層也嚴重坍塌,坍塌坡上有兩棵台灣特有種樟葉槭。
攝影/許淑卿



忍冬科的著生珊瑚樹之美麗花朵。攝影/廖英峯



台灣胡椒為稀有植物,擁有寬闊的葉片與長長的穗狀花序。
攝影/廖英峯



老天爺精雕細琢的梭德氏棘蛛。攝影/廖英峯


    享受著野果的酸甜美好滋味時,將目光移向崩塌坡極為陡直的坡面,發現仍有兩棵樟葉槭大樹傲然挺立;崩塌坡附近,則有棕葉蘆竹、著生珊瑚樹、水雞油、台灣雅楠、紅淡比、台灣胡椒、菲律賓榕等等植物,還發現了一隻漂亮的梭德氏棘蛛。再仔細觀察,不禁聳然一驚!崩塌坡岩層竟然是逆向結構。想到獻肚山區從海拔1445公尺 的插旗山(又稱獻肚尖、竹子尖),向下到583公尺 的平台,岩層都屬順向坡,又是砂岩與頁岩互層的脆弱地質,會崩塌沒話說,而這兒,卻連逆向岩層也嚴重崩塌了,那麼,台灣還有那兒是安全的呢? 
 

九二一之後,又有接二連三的地震與超大豪雨,所以地層鬆動的現象陸續凸顯,此時,渺小的人類又能有什麼大作為呢?繼續上行時,問題一直在腦海中翻攪﹙下篇待續﹚

本文全文已發表於民國一百(2011)年1月號《鄉間小路月刊》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