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壠族原住民文化側記】之十八

熟男熟女與熟地的農曆九月十五日豐年祭﹙上﹚ / 游永福


                民國九九(2010)年1022日,天空多雲,雖然預報的梅姬中度颱風將至,但寧靜的關山社區一早便熱熱鬧鬧,人眾前呼後擁,一起上山採割茅草並鋸下兩竿粗細適宜的刺竹。其中一竿刺竹除了保留尾端的枝葉,其餘枝葉必須全部削除,削除之後,一夥人才將竹竿與茅草搬回台 21線旁的阿里關公廨──8點整,重要的「向竹」採集工作就已完成了。 
 

        採集向竹,依據陳漢光先生民國五十一(1962)年的調查,是充滿榮耀的差事,因為專屬成年男子的「巴達興」(ba ta heng ,平埔族語)跑步賽事的第一名,才有資格來擔綱這一項任務。

巴達興賽事,動員慶豐年

                當時,甲仙、杉林與荖濃地區最起碼有八座公廨,同屬原住民大武壠族四社平埔社群的族親,都可隨意到各公廨參加賽事,若是冠軍被他社人所奪,明年該地的公廨就不能舉行巴達興,須待本社人去參加他社的賽事獲得冠軍之後才能恢復──這樣充滿競爭的活動,暗藏了鼓勵社人好好鍛鍊體能的美好意涵,真有意思! 
 

        好的活動,值得持續與推廣,小林聚落在消失之前,連續幾年都再現了巴達興的跑步活動,而且是開放男女老少一起參加;雖然,關山社區的年輕人口大多在外討生活,但還有國中與國小的孩子在,所以往昔從薑黃埔(已訛轉為「中埔」或「姜埔、羌埔」)的埔尾跑到阿里關的賽事活動應該要盡早恢復,因為耆老日漸凋零,文化的傳承事不宜遲。 
 

        在早上舉行的精采巴達興賽事若能恢復,再加上平埔道地美食   mai 是如何料理之體驗,以及祭祀用具要如何採集與製作──所有的過程若能讓來賓一一參與而留下深刻且豐富的印象,即是整整一天的活動了,這樣的祭典才不會讓人誤以為開向豐年祭只是「夜祭」,亦即只是晚上的活動而已。



早上7點44分,陳有福老先生點香稟報太祖:今日,是您的聖誕佳期……﹙攝影/蘇美玉﹚


清洗好並已掛上花環的兩個「向缸」,是太祖的寄居處。﹙攝影/曾麗雲﹚

                在採集向竹的同時,
7 30分,耆老陳有福先生也已來到公廨,上香又口含米酒噴灑之後,便向本地敬稱「太祖」的祖靈念念有詞稟報:『今日,已是農曆九月十五日「開向」祭期啦……』稟報完畢,便將公廨中的兩個「向缸」奉請出來,清洗又更換清水完畢,便逕自趕往旗山採買青、紅、黃、白四色布條去了。 
 

        村人當然也沒得閒,點   05 分,大家陸續來到公廨,或整理環境、或編製花環、或剖製「向神座」、或削製竹刀、或扎綁茅草束……因為雨、旱兩季分水嶺的農曆九月十五日 ,正是農作物已收成的開向慶豐年日子;幾經演變,大家也把這一日當做太祖可喜可賀的生日。


將剖開的刺竹篾扎綁好之後,向神座即完成了一半。﹙攝影/曾麗雲﹚



老菩薩背後,是已經製作完成的向神座,上頭安有七支竹刀、花環與茅草束。﹙攝影/曾麗雲﹚


節制過日,永續經營


                太祖,往昔長年為聚落守護,排除酒、歌、舞一體的最   high 也最愛的歡樂活動,令蟄居內山地界的「男女專心農事」,而保五穀不虞匱乏,此等大恩,哪能不言謝? 
 

      太祖,往昔在半年的雨期,為「禁止射獵」的「禁向」生活規範捍衛,讓野生動物資源得以生生不息,我們的子子孫孫代代得以不絕享用,此等大德,哪能不回報?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進行砍伐樟樹熬製樟腦的強制作為,打亂了節制過日的永續經營精采禁向生活,也讓我們漸漸淡忘了太祖的守護與捍衛,甚至忘了必須適時祭拜而讓餓壞了的太祖不得不「問」人要食物,導致我們更加敬而遠之。然而,「滴水之恩」人們便知「湧泉以報」,那麼先民蒙受太祖長期呵護,才能有我們這些子孫一脈傳承的大恩大德,我們是不是更該謹記? 


                 只期望:節制過日的永續精神,能在資源過度攫取的今日,獲得更多人重視,重新在我們的生活中落實。


在刺竹竿上扎綁好七束茅草為梯,並在尾端扎綁上一束略微鬆散的茅草後,大家便合力把向竹立了起來。﹙攝影/曾麗雲﹚

茅草喻鏢旗?花環示敬意

 

        人多好辦事,七束茅草被固定在枝葉下方的竹竿上時,看起來像極了一把梯子,不錯,耆老說這是迎接太祖下凡用的。接著,向竹尾端又扎綁了一束略微鬆散的茅草。 


        9  22分,扎綁好的向竹在大家通力合作與歡呼下,矗立在公廨小廣場邊緣,正對著公廨大門;向竹底部,則扎綁著剛剛削製好的嶄新向神座。 



                關於向竹尾端的茅草,「象徵走鏢時代的鏢旗」──近期的報導是這麼陳述的; 陳漢光先生的調查報告,則有「據云:這把墜著的茅草在古時是用人頭──傀儡番的頭。從什麼時候起改用茅草,現在幾乎沒有人知道」的說法。 


                光緒二十一(1895)年之後才成書的《安平縣雜記》,記載更為詳細:「不論禁向、開向,先一日各番民當相率入山打獵,或鹿、或麞、或山豬,隨便打殺一隻,賷至公界(即抱至公廨),將皮肉一盡剖切,只留其頭,尚要去其皮肉,將骨縛於向神座後大竹根之上。」、「當時毋論開向、禁向,先期必殺一人,取頭刮骨(即「取頭刮肉留骨」)祀神。嗣因清廷知情,傳諭嚴禁,准其獵獸,不許殺人。此後迄今,惟生番尚有殺人,而熟番概獵獸而已。」──向來,阿里關廣場上的向神座,一直是固定在向竹之前;公廨內的向神座,則固定在將軍柱上,所以若以這兩則記載來對照,我們可以確知:茅草,可真是替代早期的人首及後來的獸首哩! 
 

        生命無貴賤,想展現勇武,我們何必一定得刀光劍影、血腥相見、你死我活呢?展現在勇於節制自己的禁向生活方面不是更好! 
 

   10 點正,向竹與「將軍柱」旁的大口窄頸,類似捕魚竹器「魚笱」的新向神座(笱,閩南語音讀如國字的「葛」,所以向神座又被稱呼為「向笱」),也已掛上了花環,至此,眾人可以做的工作暫告一段落。11 點多,在大家左顧右盼中,耆老陳有福先生終於買回了四色布條,慎重將之披掛在公廨內的「向神座」上;接著,已掛上花環的向缸(太祖居所)也歸了位,公廨的整理工作至此全部完成。 
 

中度颱風梅姬,也真是識相,隱忍到這個時候才將她的雨裙,一陣一陣飄灑而下(下篇待續﹚

 

本文全文已發表於民國一百(2011)年2月號《鄉間小路》月刊 2022-05-30潤修)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