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游永福的甲仙風情畫

功學社謝總裁家族之甲仙琴緣﹙上﹚

置頂照片:客氣幽默的張正傑老師與溫柔端莊的謝婉玲老師準備演奏了(攝影/許淑卿)
 
    「這裡,曾經住了許多人,現在只剩下一間牆上還留有一些黃土的『太子廟』,所有都無復存在……  

發出這樣感慨的是大提琴家張正傑。



99年7月1日,張正傑老師在小林聚落遺址獨奏大提琴,撫慰
亡靈與大地。圖片來源:中央社﹙由文建會供稿﹚


琴揚小林遺址


    民國九十九(2010)年71早上10點多,應小林重建發展協會會長蔡松諭之呼籲,張正傑與夫人謝婉玲,帶著才5歲的女兒小金魚,與協會人員會合之後來到了小林聚落遺址,在展目四望心中無限感慨之後深深吸了一口氣,接著「打開大提琴盒,演奏巴赫無伴奏組曲第五號的薩拉邦德舞曲,在單純的音符中,懷念、撫慰著罹難者,也撫慰著這塊土地。接著演奏第一號的前奏曲,希望用較積極的樂音,祝福他們在另外一個世界裡展開新的生命,更希望這塊土地也能重新孕育新的氣象。 
 

921地震之後,第一個前往埔里進行撫慰演出的張正傑,深知受災民眾內心的悲與苦,所以明知小林之行,必須面對一大片零落長出矮小草木的大、小石頭與灰泥的蒼涼,他仍然來了。想必是:做為一個敏銳的音樂家,該當更加有血有肉。 
 

離開小林聚落遺址之後,張正傑一行人被修路的大卡車擋住去路,幾經折騰才得通行,乃匆匆趕往甲仙國小,因為併校上課的甲仙國小與小林國小學子,正翹首鵠候張正傑與謝婉玲夫妻倆的「大提琴與鋼琴邂逅演奏會」的演出。



功學社謝敬忠董事長贈送的山葉直立式鋼琴。攝影/許淑卿

 

1110分,一行人終於來到了學校,視聽教室裡的黑色山葉直立式鋼琴吸引了張正傑的注意,走近一看,鋼琴左側,有兩行以白色油漆書寫的字: 
 

功學社股份有限公司」在右,位置較左行高了5個字。  

董事長謝敬忠」在左,底下,押了橫書日期「69.6.20  

兩行字下方,是學校噴上的「甲仙國小」大黃字。 
 

這兩行白色字讓張正傑眼睛為之一亮,因為,功學社董事長不是外人,正是夫人謝婉玲與自己最敬愛的祖父。向來,只知祖父喜歡贈琴給學校,以培育音樂人才,但做為晚輩,年齡差距半個世紀,實難以確知這麼多年來,祖父曾經贈琴給哪一些學校? 
 

那麼,這山區偏僻的甲仙國小,與祖父之間又有著什麼樣的獨特琴緣呢?



人物左起:劉老師、秋山直校長、黃老師、謝敬忠老師。
攝影地點:甲仙公學校。攝影時間:昭和十三﹙1938﹚年
照片提供:同仁醫院

 

謝總裁甲仙緣 
 

日治昭和四(1929)年,旗山子弟謝敬忠,在台南師範學校普通科就讀五年之後,是以備取第一名,畢業第一名的佳績,奉派在母校旗山第一公學校(今旗山國小)任教,當時全校的教學狀況不太良好,謝敬忠經過幾番思考,認為若要改變現況,必須從基礎做起。於是,他要求校長讓他擔任一年級的教學工作,校長也欣然應允。接手一年級之後,謝敬忠一切實事求是,且腳踏實地,竭盡所能去教導新生。由於他的持續努力,終於改變了學校的學習風氣,所以當時,校長非常器重他,還特別向督學報告,推薦他去教學成績極其不振的甲仙公學校(今甲仙國小)任教,試圖藉由他的拼勁,為該校挽回頹勢。」(註:引號內文字,引用自台灣廣廈出版社一百年224日出版的《超級阿公──功學社總裁謝敬忠不一樣的經營之路》) 
 

昭和十(1935)年3月,謝敬忠老師經由旗山郡役所已經新修築三年,可以通行貨車的旗甲公路,來到了甲仙公學校,過著自炊自食以教學為職志的清苦生活。(直至昭和十二,1937年,旗甲公路才有公車營運,每日四個班次對開,方便了民眾的進與出;然而,公路必須經過三個沒有橋樑的溪流及兩處斷崖,雨季時,約有一半以上的路段只能徒步而行。) 
 

在甲仙公學校期間,立志「就算站在石頭堆裡也應該忍耐三年」的謝老師,曾經與「發燒高達三十九度多,幾乎不省人事」的惡疾搏鬥,「所幸在朋友張公言太太的細心照料下,才得以保存性命。」 
 

昭和十(1935)年85, 謝老師在25歲時,與同是旗山人的曾清玉小姐有了百年好合之喜;婚後,師母是輪流在旗山與甲仙兩地居住。 
 

昭和十一(1936)年,暑假剛開始,颱風過境道路毀壞,想回旗山的謝老師與師母沒貨車可搭,只得攜手徒步而行,繞路滴水之後途經瓠仔寮、八張犁、十張犁、小份尾、新庄、坎頂、大林,走走又停停,好不容易才到達有公車可搭的圓潭子。當時,師母已懷有身孕,大腹便便,兩人從早上七點出發,直到下午四點才回到家,一共走了八個多小時;或許是運動量夠,所以816,長子文郁順順利利出生了──這段經歷, 謝老師一直難以忘懷。



甲仙公學校第十八屆學生在甲仙神社勞動服務,
站立者:右森野老師,左謝敬忠老師。
攝影時間:昭和十四﹙1939﹚年3月
照片提供:同仁醫院




甲仙公學校第十八屆學生農事體驗課程,
站立人物:左起第四人為謝敬忠老師。
攝影時間:昭和十四﹙1939﹚年3月
照片提供:同仁醫院


    昭和十六(
1941)年41, 謝老師在甲仙公學校的服務也已經滿六年,可說完成了階段性任務,乃轉赴旗山第二公學校(今溪洲國小)繼續作育英才。(上開謝敬忠老師進出甲仙公學校的時間點,已經經過資料確認;寄留地則是:甲仙庄東阿里關五百三番地) 
 

老師教過的甲仙公學校學生,後來有范坮煊擔任過一屆農會總幹事與四屆鄉長、黃金旺當過農會總幹事與理事長、林金華當過農會總幹事、曾德明當過四屆鄉公所秘書、王算妹成為素人畫家……特別要一提的是:曾德明老秘書的甲仙化石採集與研究成果,民國七十幾年間因為報紙的報導被老師看到,老師還曾寫信鼓勵了一番哩!


甲仙公學校第十八屆畢業生合照,
人物:第一排左4秋山直校長,左5森野老師,第三排左2曾德明。
攝影時間:昭和十四﹙1939﹚年3月
照片提供:同仁醫院


    曾經受教的老學生陳蓉妹阿嬤(
83歲)回憶:「當 時老師教學認真,很疼學生。」張玉蘭阿嬤(87歲)則因一直感念老師的用心教導,特將長孫取名為「陳敬忠」,希望孫子將來能像老師一樣充滿熱情與耐心;曾德明(85歲)老秘書的回憶,顯然更為豐富: 
 

「老師曾經從旗山帶四隻食用蝸牛來甲仙,當時,是由我提供家裡的菜瓜(絲瓜)葉片來飼養,傳下第二代後,老師特別送了兩隻給我,最後「生湠」成一大箱,嘗試煮來吃,結果不合口味。」 
 

「農事體驗課程,老師都親自帶領我們學習,當時是栽種高麗菜、白菜與茄子。」 
 

「某一回假日,老師帶我與另一位同學去四社寮,要去四社寮必須先越過南仔仙溪上頭的竹便橋,便橋橋面綑綁了橫向埔薑仔條──有固定與止滑功效,過橋之後,我們左彎走過大、小石頭滿佈的溪床,來到現在的四德化石谷,忽然間一尾水蛇往岩石縫隙彎曲溜行而去,由於是首次見到,印象非常深刻。我們還準備了便當,就在溪邊進行了我的第一次野外學習課程。」 
 

「老師教學很用心,備課的功夫一級棒,所以上老師的課我從未舉過手;倒是六年級上森野老師的數學課時我曾舉手,森野老師要我上台在黑板上演算,下台的時候,森野老師用籐鞭輕輕點了一下我的三分頭,意思是:真有你的!」 
 

「師母姓曾,與我同屬本家,經過一番追查竟是遠親,由於與我老爸同輩分,所以私底下我 都叫老師一聲『姑丈』。」 
 

「有一回老師來我家,剛好紅肉李已經紅熟,老師吃了之後握拳伸出大拇指,還頓了頓,直誇:『おおきいね!』中文的意思為:好大! 
 

「老師對於犯錯的學生,一向只以罰站來處罰,應該是個性很好,所以才能這麼長壽吧!」﹙中、下待續﹚

本文已完整發表於《鄉間小路》月刊100年3月號與4月號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