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生態筆記】之五

期待臺灣版以魔芋「還你一座山」(上)──甲仙的臺灣魔芋與安徽的何家慶老師 / 游永福                                         

 

置頂照片:甲仙□□□高地臺灣魔芋的單葉生一片掌狀複葉及其幼苗(攝影/許淑卿)

        新品種的「番麥」? 
 

        民國九十九(2010)年   月,在久旱之後,15 與   18 兩日下了幾場中、小陣雨,19日早上,甲仙□□□高地的草叢間一柱擎天,又出現了一株株性狀獨特的植物。隨機選定一株進行檢視與追蹤,植物的莖在離地約   ㎝ 處鼓脹起來,上方環繞著一圈苞片,突出苞片外頭向上越尖的棒子長約   



甲仙□□□高地臺灣魔芋的初生花株。攝影/許淑卿


                在後續的觀察中,苞片張開了,棒子也伸長了,一股腐肉臭味盈滿空氣之中。只見棒子的下方,整整齊齊,結著一粒粒黃綠色玉米;黃綠色玉米下方,則是紫藍色小玉米──難道,這會是新品種的「番麥」不成? 
 

     5 月   26 ,肉質棒子與苞片通通凋萎了,初綠的小玉米棒裸露於眼前。「沒有苞片的玉米會不會被蟲兒啃噬?會好吃嗎?」我不禁在心裡想著。



甲仙□□□高地台灣魔芋花株的苞片脫落後,綠色的果實像極了玉米。攝影/許淑卿

 

     6 月   30 ,但見綠色的玉米從頂端一路藍了下來,寶藍的色調幾乎攻佔了半穗玉米──這種藍,藍得不禁讓人口水直流;雖然口水直流,為策安全並未隨意摘食。月   ,寶藍色調已攻佔了三分之二穗玉米。月   12 ,全穗轉藍。月   29 ,寶藍色果實熟落了三分之一。月   12 ,果實全部熟落──這株獨特的植物,在被發現後總計存活了   146 天。



甲仙□□□高地臺灣魔芋的果實,已藍了一大半,左側是複葉生臺灣魔芋多葉芽塊莖。攝影/許淑卿


一、遇見臺灣魔芋

 

          在持續觀察的同時,也對該植物的底細進行追查,原來,存活   146 天的植株只是花與果,中文名稱被稱為「臺灣魔芋」,是英國人亨利(Henry Augustine, 1857-1930)在高雄柴山採集時發現,所以原稱為「亨氏蒟蒻」或「亨氏芋」。 
 

        臺灣魔芋,學名為:Amorphophallus henryi N.E.Br. 科別是:天南星科(Araceae),屬名:Amorphophallus則有兩種翻譯,即「魔芋屬」或「蒟蒻屬」;主產地,在南臺灣的北迴歸線以南,中部的太平山區亦有發現。名字,既已冠上「臺灣」兩字,可知是臺灣特有種;其植株,全株有毒 
 

相關報導如此記錄: 
 

「臺灣魔芋,屬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冬季時地上部枯萎進入休眠期,春季時先開花結果後長葉子,通常只見地底冒出奇特的花朵卻不見植株。地下莖近球形,地上植株其實是『單葉生』的一片掌狀複葉。小葉或為橢圓形,或為披針形,先端漸尖或長漸尖,主脈突出,兩側有平行脈。葉柄先端分三叉,具翼狀柄。」 
 

「花株具獨特的佛焰苞,苞體會產熱,內、外有   至   度的溫差;花序有『佛焰花序』或『肉穗花序』兩種名稱。」




甲仙□□□高地台灣魔芋的果實藍了三分之二,脫殼而去的昆蟲,只留下緊抓果實的外殼。攝影/許淑卿

﹙下篇待續﹚


本文完整版已發表於民國百﹙﹙2011﹚年5月號《鄉間小路》月刊
2022-07-26潤修)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灣魔芋 安徽何家慶老師
    全站熱搜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