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生態筆記】之八

不按牌理出牌的臺灣魔芋(下)──甲仙□□□高地生態園區觀察手記 / 游永福

 

一、雨,量要夠,時間也要對

置頂照片:臺灣魔芋的果實與兩個新蟬蛻。攝影/許淑卿  

        再檢視往年的雨量記錄,5月份的雨,多稀疏,且雨量不大;6月則有較密集的雨,且有持續性的豪大雨──這樣的訊息,似乎告訴我們:除了豐足的雨水,下雨的時間點也很重要。 
 

        由於經歷開花與結果的過程後,臺灣魔芋的塊莖所蓄積的能量,幾乎已經耗盡,所以果子要長得好,甚至隨後要抽長葉子,都非得有豐足的雨水來滋潤與幫忙不可。而累積了五年的觀察,臺灣魔芋一貫的發芽期,只在4月與5月,進入6月之後,葉芽就不太發了。所以4月與5月,雨水的豐足與否?實在攸關臺灣魔芋的開花、長葉與成長至鉅。


二、看見204的幸運

 

        那麼除了第一株魔芋,是否還有其他魔芋抽長出葉芽呢?經過搜尋統計,今年□□□高地沒有夭折且完成開花結果大不易過程的魔芋,有20株,抽長出葉芽的另有31株也是長出3支葉芽2株則只長出單支葉芽──這樣的比率,顯然不高。 
 

        植物的生長,自有其時節;豐足的雨水,得看老天爺臉色;生長地的坡度與水路,甚至土質與土壤厚度,亦攸關水份的取得與保留。所以山野中自然生長的臺灣魔芋,不見得年年都能讓我們一睹開花、結果與長葉的精采完整過程,若能看見,也算是三生有幸了!


三、單葉生、複葉生與多個單葉生


甲仙□□□高地多葉生臺灣魔芋的果與葉。攝影/游永福

                而相關報導記錄的「臺灣魔芋,地上植株其實是『單葉生』的一片掌狀複葉」之通則,去年在□□□高地也出現了挑戰,有一個魔芋塊莖,長出了複葉生掌狀複葉;更有好幾個魔芋地下塊莖,長出了多個單葉生植株;今年,這些塊莖,仍然長出多個單葉生植株。而今年長出了3株葉芽的第一株魔芋,在去年,卻是單葉生的形態。  


四、野生蒟蒻的春天


                天地間的事物,有通則也有變數,真是有趣!值得我們長期觀察、記錄與探討。  

        也願有朝一日,適合魔芋生長的臺灣,能出現一位勇於突破的植物或農業專家,為日本人稱之為「野生蒟蒻」的臺灣魔芋,開創出應有的產值。 
 

(註)  

    台灣魔芋,學名為 Amorphophallus henryi N.E.Br. 科別是天南星科(Araceae),屬名 Amorphophallus 有兩種翻譯,即「魔芋屬」或「蒟蒻屬」。會有蒟蒻屬的翻譯,乃因成分相近的栽培種的魔芋,富含「葡甘聚糖多醣類」(Glucomannan,KGM)之不可溶膳食纖維,屬珍貴的健康食材,但萃取,須先以鹼或石灰去除魔芋塊莖的毒性,再磨製成魔芋精粉,才可用來製作蒟蒻相關產品。近十年間,幾經研究開發之後,魔芋精粉,更可用為其他食品與飲料的增稠劑、黏結保水劑、穩定劑與成膜劑,用途與市場,有越來越廣的趨勢。  


本文於民國百﹙2011﹚年7月2日發表於《中華日報˙中華副刊》(2022-08-07潤修)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