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壠族原住民文化側記】二十二

三首道地臺灣歌謠闖江湖甲仙平埔嬤潘秀花的藝陣人生 / 游永福

 

        民國百(2011)年3月下旬,由於統帥芋冰城老闆陳敬忠的真誠邀請,才63歲不是很老很老的潘秀花阿嬤,又再一次全神灌注清唱她的三首「拿愛謔仔調(音na-ai-gio-a-tiau)」動人歌謠(註1)。阿嬤的歌謠,就只這麼三首,年輕時卻讓她得與團員在杉林的茄苳湖、木梓仔、白水泉與枋寮幾個平埔庄頭間遊走闖盪。
 

        阿嬤一貫不變的唱工與聲調,韻味獨特,彷彿來自很遙遠很遙遠的時空,聽來極為滄桑。
 

太平歌與工尺譜火花交會
 
                反覆聆賞錄影記錄之後,除了請教老師,又追查訪談,才確認出阿嬤演唱的,是漢字文化圈特有的「工尺譜」記譜曲調,更是在臺灣已十足深化,專家將之歸類為「太平歌」系列的歌謠。
 

        太平歌,又有「太平清歌」、「天子門生」、「乞食歌」等等稱呼,其表演,在文武陣頭裡,屬臺灣的文陣陣頭;由於表演時除了歌唱,又有樂器來搭配,所以其演出形式,屬臺灣的音樂藝陣。
 

                 清朝道光三十(1850)年至咸豐三(1853)年,福建侯官人氏劉家謀(1814-1853),奉派任職「臺灣府學訓導」,他來到了臺灣,便關心臺灣,而且是無所不關心,一直以人心風俗為憂。我們且看看先生撰寫的《海音詩》,這是一部針對臺灣觀風問俗的詩集,其中最後一首,亦即第一百首,是這麼寫的:「四年炎海寄微官,虛喫天朝苜蓿餐;留得秦中新樂府,議婚傷宅總憂歎!」先生來臺四年期間,如此「總憂歎」積極任事的結果,竟是病逝於任上!而詩集第四十八首,開頭第一句為「秋成爭唱太平歌」,有了這平實的 一句詩,我們可以確知:太平歌,在早期乃是為了慶祝豐年而進行的爭唱熱絡表演。
 

        然而,生活離不開信仰,太平歌後來會因應廟會、神誕等等活動來演出,乃是順理成章的發展了。
 

                太平歌的演出,分「排場演出」與「出陣演出」兩種形式。就以農曆3   3   日帝爺生,亦即玄天上帝聖誕日的時候來講,秀花阿嬤的藝陣,會先在白水泉「北辰宮」廟前集結表演──此時,屬排場演出形式;之後,再依序挨家挨戶表演,或帶來熱鬧,或帶來喜氣,或帶來關懷與鼓勵,目的,就是要家家戶戶都獲得平安喜樂──此時,屬出陣演出形式。


101-02-14潘繡花阿嬤唱作俱佳
 

放伴,互相鬥鬧熱
 
                秀花阿嬤是出生於甲仙公館庄的原住民大武壠族劉家,滿月時,由白水泉的同族母舅潘氏領養,因為家境困苦沒機會讀書,所以14 歲時受邀學習藝陣表演以貼補家用,到了17 歲,因甲仙和安村前村長潘赤牛之介紹嫁回來甲仙,才結束表演生涯。阿嬤說:「當時成員有   至   人,樂手   至   人,弄唱者有 人;弄唱者,都是女生,必須兩人反串男生,一個扮演新娘。」新娘,當時是由阿嬤來擔綱。
 

          「阿嬤年輕時一定很漂亮,所以會當新娘喔!」頗有個性的阿嬤聽了舉高右手作勢要打人,但還是展露出難得的笑容。
 

                 阿嬤的「拿愛謔仔調」藝陣,隸屬白水泉庄;白水泉庄還有一陣「大鼓弄」。茄苳湖與枋寮也各有一陣大鼓弄,木梓仔則有一團宋江陣。只要哪個庄頭有廟會活動,各庄的陣頭都會主動參與「放伴」。阿嬤說我們前去參與「鬥鬧熱」,我們有活動,人家自然也會過來鬥鬧熱,如此一來,廟會的活動道(音to,意為「就」)鬧熱滾滾啦──這種庄頭自動自發自組藝陣鬥鬧熱的互動情懷,與今日花錢邀請團體,甚至邀請清涼秀來表演的活動,實在是不可同日而語,更有天淵之別。
 

        或許是有了放伴及挨家挨戶走庄的踏實體驗,秀花阿嬤嫁回甲仙之後,也一直四處放伴關心人,一般人敬而遠之,甚至避之惟恐不及的喪事,她都從頭到尾全程幫忙。
 

打賞,展露軟骨功


                家戶的表演,在近尾聲的時候,家戶長者都會給予打賞,或是煙,或是現金,數量與金額不定,但看自家能力與誠意;當然,表演是否精采也是大有關係。打賞物,一般就扎綁在陣旗上,也有放入「謝籃」之中的。
 

        而出陣演出的陣頭回到廟宇廣場之後,廟方也會有打賞,但因為人多,打賞的方式就多了高難度的考驗──會這麼做,無非也希望能為活動的結束帶來高潮。常見的方式,是將大鈔票置放地上,由陣頭推派代表,站定之後慢慢後彎腰,必須彎到能用嘴巴將鈔票成功咬住,再彎回來,鈔票才屬於陣頭的。
 

      「腰,干也(音kan-a,意「會否」)彎未(音be,意「不」)落去?」  

      「愛人的錢,道愛軟!」
 

     秀花阿嬤的回答,直截了當,讓人驚豔!且充滿哲理。所以所以,平日的演練,就顯得重要了。


100-03下旬,游永福與陳敬忠在統帥芋冰城安排錄影並訪問


秀花阿嬤的三首歌謠
 
                那麼,秀花阿嬤演唱的是哪三首歌謠呢?由於當時,沒讀書的阿嬤只記其音沒記其意,所以,也只能在重複聆聽與重複琢磨中,一點一滴探索其意。
 

        第一首歌謠,是直接以記譜漢字中的「上(音sian)」、「尺(或乂,音tse)」、「工(音gon)」、「六(音liu)」加字來演唱,中間則出現了「相疼惜」的好言好語,雖然敘事內容不明,但阿嬤演唱時手勢與身體非常靈活,自有獨特韻味。
 

                第二首歌謠,可以辨識的歌詞不到三分之一,比較明確的有「暫時忍耐」之句,聽來充滿故事性,頗有鼓舞人的意涵。在演唱時,只見阿嬤響亮拍手之後,又以雙手各自輕點上胸,下移輕點上大腿;就這樣,持續拍手、點胸、點大腿,直至演唱完畢。依整個曲子的進行來看,拍手,是在打拍子──這樣的演唱方式, 林忠安老師在電話那頭聽了說:「這是七里響仔。」
 

                第三首歌謠,若沒聽錯,起句應是「雙好兄」,中間則語意不明,尾句為:「要(音boeh)也(音a,語助詞)也喫茶,阿阿阿兄喂!」演唱這首歌謠時,阿嬤的手勢與肢體動作,比起第一首,弧度是大了一些些。阿嬤說開唱這首「採茶調」歌謠時,就是到了打賞的時間了。
 

                反覆聆聽後發現:阿嬤在歌謠演唱結束時,由於沒有樂手搭配,所以後奏部分,總是以自己的聲音來模仿並替代樂器的音聲,等於歌者與樂手是合為一體了。


100-03-下旬,潘秀花阿嬤那愛謔仔調錄影後與工作人員大合影
 

寂寞與滿足
 
                民國九十五(2006)年920日晚上,秀花阿嬤與兩位老樂手,受邀在甲仙親水公園文建會的【公民美學行動列車】甲仙站活動中公開熱情演出,轟動了整個會場,安可連連!只是,之後殼子弦(註2)老樂手快速凋零,所以一直記得且很喜歡演唱三首道地臺灣歌謠的阿嬤,是越來越寂寞,越來越寂寞了……
 

                雖然寂寞,但言談間,前、後夫婿皆已往生的阿嬤,卻滿足於自己先苦後甘的人生,一直讚嘆著散居四方的三個兒子及一個女兒,都很孝順!都很懂事!

 

               感謝Tony Chen導演分享秀花阿嬤的訪問與歌謠錄影:https://www.peopo.org/news/81509?fbclid=IwAR1BaqIm68NTuHIILavpVovF6ayC75z9nR5vc_22V--lIFHd72FhdTPb3CM2020-06-25

   

    因為一大段時間不見秀花阿嬤,請教陳誌誠兄之後才知兩年前71歲時,阿嬤因為體力衰退,已經由孩子安排入住安養院,這一「彷彿來自很遙遠很遙遠時空,聽來極為滄桑」的歌謠,從此成為絕響!(2022-06-25追蹤報導  


(註)  

1.「拿愛謔仔調(音na-ai-gio-a-tiau)」的「拿愛謔」三個字,意思是:何以愛戲謔?頗合乎兩男一女之三角對唱並相互戲弄的情節,亦正是早期收成之後,或慶祝,或放鬆一下下,或打發打發時間,娛人也娛己的農閒最佳鬧熱活動了。
 

2.是以成熟的椰子殼挖洞來製作,所以叫「殼子弦」,屬頗有地方味的胡琴樂器。

民國百(2012)年3月15日與《中華日報˙中華副刊》同步刊出(2020-06-25潤修)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