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生態筆記】之十

期待草耳遍滿甲仙與台灣

民國五十年間的甲仙,春夏之雨人人愛,因為溪邊草地與山坡草地,都會長出一種好吃的綠色野菜,這野菜是披地而長,或許樣子像白木耳,只聽大人們以「草耳」稱之。 

置頂照片:豐潤的草木耳。攝影/游永福 

國小畢業後因為聯考關係,從此踏入離鄉背井生涯,離開校園進入職場,也一直都在他鄉,好吃的草耳,成了令人懷念的滋味。  

民國七十七(1988)年514,為了調養具疲身心,帶著幼稚園大班的兒子回鄉,由於因緣聚合就此安居下來。直到近兩年來,一直聽說甲仙某某地與某某所在又長出草耳了,真是令人欣喜!只是手上工作繁忙,未能即時前去記錄與採集。


二嫂送的甲仙道地草木耳。攝影/游永福  

百零一(2012)年4月,聽說草耳又勃發了,52,知道我正忙著客家調查營造案的二嫂,送來親自前去採集的草耳一包,欣喜之餘先撿除草屑,接著一次又一次清洗,直到第五次才將黑色腐植質清洗乾淨;馬上與已煮好的早生麻竹筍一起下鍋快炒,深綠搭配微黃,色、香、味俱佳,終於,滿足了深深的懷念與喜愛天然食物的想望。到了55,再也忍不住,心一橫暫撇所有工作與雜務,一早就往草耳生長地行去。  

那麼這草耳,到底是什麼樣的好吃野菜呢?  

草耳,全稱「草木耳」,又叫「雨來菇」,另有「天使的眼淚」與「情人的眼淚」之詩意稱呼;大陸方面,則有「地皮菜」、「地耳」或「地木耳」之異稱。相關報導,濃縮如下:  

地木耳,平常少見,但在大雨過後經常出現在不受污染的山地草原上,尤其是含鈣豐富的環境;乃一種陸生可食性藍綠藻,其學名為:Nostoc commune,屬藍綠藻門(Cyanophyta藍綠藻綱(Cyanophyceae念珠藻目Nostocales),念珠藻科(Nostocaceae)。藻體,在顯微鏡下成絲狀群體,外覆以豐富膠質,一般目視狀似木耳。因其生長於草地上,故俗稱『地木耳』,為一美味富含各種營養元素之高貴食材

    「草木耳是很獨特的物種,早期被歸納為藻類,近期因為發現沒有細胞核,與細菌非常接近,所以已被劃入『細菌域』,因此另有『藍菌』與『藍綠菌』的新稱呼。」
 

這草耳,「大雨過後經常出現在不受污染的山地草原上」,換句話說,草耳的生長環境須不受污染,亦即屬環境指標生物;也可以說哪兒長出草耳,那兒就是好的環境。  

至於草耳的營養元素,經「初步檢驗,每100含蛋白質15、脂肪0.2、碳水化合物51.2、粗纖維3.9、鈣406毫克、磷157毫克、鐵290毫克,另含海藻糖、蔗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木糖、甘露醇、山梨醇與多種維生素」,的確非常豐富!  

看來草耳對於生長環境,是有自己固執的選擇,那麼二嫂的草耳採集地,會是怎麼樣的一個好環境呢?


吳同學手上晶瑩剔透的草木耳。攝影/游永福

當我快抵達目的地時,遠遠已經出現兩個人影,原來是一對夫妻檔,一位是我小學同學,一位是初中同學,夫妻倆相當注重養生,已歡喜採集了一大袋草耳,說可以冷藏起來慢慢享用。看來注意到也喜愛草耳的同好,可不少。  

這一草耳生長地,是在公路旁邊,乃一處從溪岸高聳而出的未耕種荒野臺地,由於公路開通後有了切割,成了小規模獨立區塊。臺地岩層為頁岩與砂岩互層,頁岩較厚,表土層為已風化的頁岩壤土。壤土上頭植被以茅草為主,夾生一些五節芒與豆科植物。茅草地與公路排水溝之間約兩至三尺範圍,公路養護單位不久前才除過草,只見苔蘚植物、酢漿草與不知名小草散生,地面與小草間滿滿披覆著晶瑩的草耳。  

趨近細看,草耳為半透明狀,顏色偏綠,生長良好的像極了豐厚飽滿的果凍,讓人有流口水的感覺。  

試著在草耳生長區附近轉了一圈,希望能幸運找到新的生長區,惟遍尋不著;會遍尋不著,當然有其因素。  

到了7月上旬,工作稍歇,雨後再度前去勘查,已不見草耳蹤影!這自生草耳除了受限於雨水,是否也有季節因素?產期又有多長?目前還無法了知。  

只希望持續觀察幾年後,能將草耳的生態環境與生態樣貌好好釐清,讓這一環境指標生物遍滿甲仙,更遍滿台灣寶島。  

中華民國百零二(2013)年318發表於《中華日報˙中華副刊》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