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攝影家湯姆生1871台灣線性文化遺產】

講古說今──荖濃溪谷

                                                                游永福

台灣地區與湯姆生有關的出版品,在2006年以前,只出現1871年沖印的照片複製版,及依照片刻印的版畫複製圖檔,由於說明都簡略,取景地不易考證,倒是一般認為「靠近六龜地區的山道」照片,因植被豐盈與岩層獨特,喜愛山區活動的我,對甲仙至荖濃路段略有了解,確認取景點應為甲仙鹽桑仔坑的白雲仙谷。

而「六龜地區住屋前吸菸的婦女與小孩」,筆者依湯姆生的瓠仔寮文字報導,認為取景地應該是甲仙的「瓠仔寮」才對──王雅倫老師也接受了建議,在《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三版一刷調整了說明。

20062月,法國魏延年先生編輯,並由台北信鴿法國書店掛名出版的《從地面到天空台灣在飛躍之中》一書,於同年412日到達筆者手中,書中大多以玻璃底片重新沖印的照片,一半以上都有湯姆生龍飛鳳舞的親筆題字,筆者認定的「甲仙鹽桑仔坑的白雲仙谷」照片,湯姆生的題字為「A Mountain Stream between Ka-sanpo and Laulong, Formosa. 1871」,可中譯為「甲仙埔與荖濃間的山溪」,岩層樣貌與湯姆生的行經路徑,的確只有甲仙的白雲仙谷吻合;而「甲仙瓠仔寮住屋前吸菸的婦女與小孩」,湯姆生的題字為「Hong-Ko's House, Lau-long, Formosa. 1871」,筆者的判讀則出了大錯,也害慘了王老師!

湯姆生的聲東擊西書寫

湯姆生的獨特書寫方式,除了「Hong-Ko's House, Lau-long, Formosa. 1871」,另有「Bamboo boat Ta-Kow, Formosa.1871」照片,也出現照片在打狗潟湖,報導卻在台灣府城的情況;還有「A Bak-sa Woman V. Child, Formosa. 1871」照片,照片拍攝於木柵,婦女的髮式報導則出現在瓠仔寮。若以附加木桶來載客渡海的竹筏,一探湯姆生的聲東擊西生動書寫,打狗與安平兩地,皆可找到相關照片,當然照片是不同時期不同人拍攝,且打狗的木桶大了不少,但筆者的解讀,傾向於兩地的渡海方式皆是一樣的。

另兩張內山地界照片,很難有相關照片可資比對,但從各項資料來研判,也有兩地一樣的情況。

打狗竹筏-有人-1  

安平竹筏-1  

「我們大家要比之前小心」

今(2013)年的320日,比國人還懂中文的美國里德學院歷史系(Reed College, Professor of History Department費德廉(Douglas L. Fix)教授在收到筆者的湯姆生調查計畫書後,因內容有十年來累積的調查成果,另有三大目標與效益,即:一、讓不太受重視的1871年湯姆生南台灣照片與報導」真正成為台灣資產。二、為式微的平埔文化開出一條活路三、為台灣開發一條國際文化新路徑。而客氣回信鼓勵:

您的計畫相當好!我和幾位同事,89年前想要把 Thomson 的老照片,全部帶回他原來去過的地區,給當地認看,但當時文史相關單位沒有人支持,現在大家比較熟悉這些照片的重要性,所以您的計畫應該能夠找到經費來執行。」

我看您已經累積相當多的資料,對 Thomson 的文本也很熟悉,只是提醒,我們大家要比之前小心。」

有了荖濃照片取景地誤判的前車之鑑,又得費德廉教授「我們大家要比之前小心」的提醒,筆者在確認湯姆生照片取景地,甚至取景點的比對工作上,是越來越加謹慎了。

湯姆生的「Lau-long valley, Formosa. 1871」照片

2006101718日,法國的魏延年(Rene Vienet)先生、英國的威爾康圖書館影像收藏部主任威廉˙舒巴赫(William Schupbach)先生、倫敦大英圖書館手稿部哲伍德影像收藏館主任約翰˙法康納(John Falconer)先生、擁有獨立學者與設計師等多重專業的英國籍麥克˙葛雷(Michael Gray)先生、攝影歷史顯像程序講師與示範者芭芭拉˙葛雷(Barbara Gray)女士,皆是湯姆生的攝影與文字報導的資深研究者,對湯姆生「1871年南台灣內山之行」裡的人、事、地、物,如今又是展現何種樣貌非常關心,乃在參加台灣大學的「老照片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國際研討會」之前,由魏延年先生出面,預先商請筆者安排了一趟路徑體驗行程。由於有了這一互動因緣,後來透過魏延年先生,於2008829,獲威爾康圖書館提供「Lau-long valley, Formosa. 1871」照片電子檔使用。

湯姆生的照片,每一張皆獨具價值,筆者獨獨會選擇這一張「荖濃溪谷」來做報導,乃因照片與《番社采風圖》裡的「捕魚圖」前呼後應,彰顯了平埔社群不貪心與節制過日的禁向生活精神。該照片湯姆生雖然只標示「荖濃溪谷」,但相關出版品的中英文,卻另有「Lau-long river bed in dry season」與「旱季時的荖濃溪河床」標示,一張照片各自解讀,可謂英雄所見大有不同。或許,湯姆生是要讓讀者們一嘗自己抽絲剝繭的樂趣吧!

直到目前為止,這一自然、美麗、乾淨,充滿大小石頭與沙子的河床,還有站立水潭邊而有了倒影的人物與人物手上握著的粗粗鏢槍,一直被各界疏忽掉了,真是可惜!

今(2013)年的418,幾經勘查比對後,終於站立在142年前湯姆生述說的「除了福爾摩沙之外,可能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水力改變地貌的例子了。在島上許多地方,都沒有固定的水路存在,因此,從山坡上猛衝而下的急流便侵蝕了岩石和土壤不穩固的地方,又自行形成了新的水道」這一「荖濃溪谷」照片的取景地上,望著改了道的溪流,想像著千百年來溪流沖刷堆積,堆積後又自己沖刷,從來無須千瘡百孔的人工疏濬,也無須所謂的「堤防」,因為人們對土地的使用從來不貪心,知道居住位址的選擇,知道「保持距離以策安全」永遠是避災不二法門。

IMG_1749荖濃溪谷-1

湯姆生的「荖濃溪谷」場景出現了,還須細膩定位。攝影 / 游心一

同一個溪床,現在連一塊大石頭都沒有,可以在大石頭上放鬆躺臥,然後看天、看雲、看鳥,或只閉目養神什麼都不看的日子,已經離得好遠好遠好遠……

永續經營祖師爺──禁向生活

那麼「荖濃溪谷」人物手上握著的粗粗鏢槍,又有什麼特別的意涵呢?若以這一把竹竿為桿,兩頭固定著尖銳刀具的鏢槍來射捕仔魚,受訪者斬釘截鐵都說:「射不到。」捕大留小的結果,僻處內山地界物資進入不便必須有自給自足準備的住民,子子孫孫永遠都有魚可吃而不虞匱乏了。

這種捕魚方式,便是居住南仔仙溪與荖濃溪的四社平埔社群,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起到九月十四日止,「男女各要專心農事,不能射獵、歌舞,亦不能婚嫁」的禁向生活之延伸了。由於禁向期正是這兩溪流域的雨季,區域內的魚類等野生動物正值主要繁衍期,有了「不能射獵」的規範,乃有了生生不息的妙用。除此,湯姆生的其他照片與文字記錄,也顯示住民對植物資源的取用,同樣憐之還惜之,堪稱是台灣永續經營的祖師爺與典範了。

民國1022013)年811發表於《中國時報˙旺來報˙人間新舞台》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