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攝影家湯姆生1871台灣線性文化遺產】

發現台灣拼布創作(完整版)

                                                                                游永福

台灣的拼布創作現況

國立台東大學蔡宜欣於民國9876日在碩士論文《離˙──拼布創作研究》第21頁這麼說:「『拼布』經由日本輾轉傳入了台灣,因此台灣的拼布作品經常有著濃厚的日本色彩。」蔡宜欣的說法,指出台灣的拼布創作是傳自日本。 

痞客邦的《artalk》網頁,有一篇寫於2008910日的〈典型的美國拼布──Donna Sinrud 的作品〉,開頭是這麼寫的:「這兩天為了整理美國拼布家的網址差點抓狂,美國有兩、三百年的拼布歷史,從事拼布的人太多了,作品非常多樣,遠多過日本。」「但話說回來,日本短短四十年的拼布成就,實在令人不敢置信;對台灣而言,拼布是外來工藝……整體而言,台灣的拼布環境有如日本殖民地,令人傷心!」──作者的說明,指出日本的拼布創作才短短四十餘年歷史,而「台灣的拼布是外來工藝」,且創作主體性似乎還不明確。而《百度百科》的〈拼布〉報導專文,則明確指述:美國的拼布是在1970年盛行,日本的拼布藝術是在1976年流行。 

 蔣絜安拼布創作-2014-06-13聯合報賴佑維-簡

今年613日的中國時報記者楊宗灝有一篇〈拼布藝術家蔣絜安  大陸比賽奪金〉的報導,介紹客家文壇大老鍾肇政媳婦蔣絜安,以龍潭在地田園景觀來構圖的「荷葉田田清照水三用包包」拼布創作,獲得中國大陸首屆玩美杯國際拼布大賽小物類金獎,文末有蔣絜安的期望:「拼布作品在台灣雖已有20年之久,仍非主流藝術創作,希望未來能在培育優秀藝術工作者的前提下,推廣這項有機會能站上國際舞台的台灣之光。」──到了116日,蔣絜安老師有補充說明:「台灣拼布受日本直接影響,應該是從1992年光喬公司成立開始,該公司引進了日本余暇協會通信社老師來台灣講習授課,並協助申請日本文部省拼布証照,人稱「光喬系統」;後來又新增了日本普及協會的講習授課團隊,是為「永漢系統」。兩大系統,影響迄今至於「推廣這項有機會能站上國際舞台的台灣之光」的理想,絕對是一件好事,前提是我們必須先釐清拼布創作發展的脈絡,以為台灣拼布創作的養分。

拼布創作的起源與發展 

早期因為生活資源缺乏,將碎布或小布塊拼成可以使用的日用品」的說法,在世界各地都有流傳,甚至陸續出現了實品。而「拼布創作,最早起源於印度民間之手工,大多以服飾與頭巾為主」的講述,隨然最常被引用,但是一直都沒有出現時間點的記錄。

英文版《維基百科》,與拼布有關的〈拼湊物(Patchwork)〉一文,指出遠在五千年前的埃及古墓,已經出現拼布創作,但這一說法卻沒有提出具體的事證。較為具體的,倒出現在美國的Cotton Patch Quilters of Kern County》網頁裡,裡面的〈貼布繡的歷史(History of Appliqué〉文章是這麼記錄的:「埃及Esi-mem-kev 皇后葬禮帳篷的天篷是由羚羊皮飾拼製而成,其上有蛇和花朵的圖紋,這些貼花片被染成了粉紅、藍、綠和金黃等色調;墓園時間,約在西元前980年之際。 

其後,「歐洲用來禦寒的拼布棉被」的傳說,英文版《維基百科》記錄為出現在十一十三世紀,也有不同網頁記錄為十三至十四世紀的,但都距離埃及皇后天篷出現的時間點相當遙遠。 

1787年13星美國星條國旗 

到了十七世紀,由於英國在海外殖民,拼布創作又被引入美洲,就在1776年美國發表獨立宣言時,國旗就是以拼布方式來製作的,是將13顆代表13個洲的星星以環狀方式縫製在藍色的底布上,再與紅白相間的布塊組合,做成了第一面美國國旗,這可謂美國歷史上最特殊的拼布作品了──這「第一面美國國旗」的說法,相關學者還有爭議,但拼布縫製則是肯定的。美國的《Art Quill Studio(奎爾藝術工作室)》網頁,在2014125發表了一篇〈A National Flag-In An Australian Contex[1]Art Essay文章,裡面倒是收藏了一面13星美國星條國旗實品,是由里德上尉聯盟(The Alliance under Captain Reed)帶來澳洲水域的,時間點標示為1787年,旗布雖然已經略有毀損,但彌足珍貴;而有趣的是,《維基百科》介紹的美國13州星條旗,是將13顆星星以環狀方式縫製在藍色的底布上,里德上尉聯盟帶來澳洲水域的,卻是1顆大星星在中央,12顆星星環狀圍繞其外。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的拼布作品幾乎都被人們遺忘了,直到1971年,赫斯多恩(Holstein)夫婦在紐約的Witny 美術館舉行拼布展覽,才又挑起美國人的復古幽情,進而帶動起拼布的另一個風潮。

那麼,號稱五千年文化的中國,拼布創作又始於何時呢?

新疆拼布服裝

中國的拼布創作起源

也在《拼布百科》網頁裡看到相關資料,王曉航撰寫的〈中國拼布可上溯至春秋戰國時期或更遠?〉文章,寫道:

兩袖為紅色,裙身為褐色,而衣服的前後兩片使用大塊的紅色、黄色和紫色拼接而成,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拼布了。成品樣式簡單,又美觀大方,哪怕是今天看來,都不失為一件時尚衣裝。」

這件出土於新疆且末縣扎滚魯克一號墓地的紅色連衣裙。據考證為春秋戰國時期製成,距今已經兩千多年。」

春秋戰國時期,是始於西元前722年,止於西元前221年,所以這件紅色連衣裙,比埃及Esi-mem-kev皇后天篷出現的時間晚了一些些,但作者王曉航對這件紅色連衣裙有了提問:

這會是中國最早的拼布作品嗎?不,當然不,如此嫻熟的拼接,如此協調的配色,怎麼可能是最早的?

亦即中國的拼布作品,應該還有更早的,只是還未出現。 

敏感的詩人,往往也會在文字裡透露出蛛絲馬跡,唐朝大詩人王維的詩中即有「裁衣學水田」的句子,當時人們稱這種衣服為「水田衣」──詩人王維,是出生於西元692年,卒於761年,以〈過盧四員外宅看飯僧共題七韻〉裡的第二韻:「乞飯從香積,裁衣學水田。」讓早期中原僧人以化緣得來的布塊拼製袈裟,亦即「福田衣」與「百衲衣」的事跡現了蹤。

而大陸江西《江南都市報》的〈百衲衣〉文章,則說民間的常生病遭災小孩,需吃千家飯,穿百衲衣,方能袪病化災長命百歲」。這百衲衣,是「挨家挨戶討一塊布頭縫在一起做衣服穿」,接著「穿百衲衣的孩子長大後,父母是要向當年討過布的人家還情的」,情該怎麼還呢?「一般來說,得向討過布的人家還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哦!這「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的情誼流動,真是美! 

由以上統整的資料可知:中國、美國與日本,拼布創作都有明確的發展軌跡與脈絡。那麼台灣的拼布創作,真的是這麼年輕不定,才只有20餘年的歷史嗎?

湯姆生照片裡的台灣拼布創作

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拍攝於1871年的「荖濃附近的捕魚團體」照片,給了我們不一樣且令人驚喜的答案。照片中有三位坐者,皆穿著了拼布上衣。而在另一張「荖濃Goona 和妹妹們」的局部照片裡,也看到了穿著拼布上衣的孩童

 

1871年,攝影術的發明也才32年,尚未發展出彩色攝影,所以無法從照片了解衣服使用了哪一些顏色?但從衣服上深淺不同的色塊,可以發現:Goona 妹妹身上的拼布布扣上衣,是以淺色為主,再拼接大塊深色布片;且以身體胸部的搭配來說,是以正中央為界,左側淺色右側深色;肩與袖子,則是淺色上方再搭配深色長條布塊──整體設計,在左右對稱之中略有變化,呈現出落落大方美感。「荖濃附近的捕魚團體」照片裡的另兩位婦女,右側穿草鞋的吸菸者,其右衽紮綁上衣,胸部與袖子下側是淺色,肩部與袖子上側則是深色,是以上下對比的樣式來創作,屬中規中矩形式;而後側婦女,其右衽紮綁上衣是以深色為主體,只有左胸拼接淺色布塊,跳脫了對稱與規矩的框架,呈現出難得的自在設計。

從這兩張老照片中看到的荖濃拼布上衣,各自展現出不同的布塊搭配風格,極富變化,真是讓人激賞!或可套句王曉航的提問:「這會是台灣最早的拼布作品嗎?不,當然不,如此嫻熟的拼接,如此協調的配色,怎麼可能是最早的?」

同步發表於百零三(2014)年116日《中華日報˙中華副刊》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