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陳瑞菊典藏服裝-號碼.png

【大武壠族原住民文化側記】三十四

湯姆生鏡頭下的原民服飾──大武壠族與西拉雅族新港社 / 游永福

英國攝影家湯姆生十九世紀來到臺灣

一次又一次曝光,記錄了當時原住民的身影

一百多年後,從事文化工作的作者進行田野調查

找到與湯姆生照片高度相似的服飾,有了有趣發現

2005 年 6 月 26 日,我在高雄甲仙大田社區分享清朝時期的大武壠族與西拉雅族新港社群服裝,陳瑞菊阿嬤當場回應:「我家也有喔!」──這是分享過程最想聽到的!於是,當日下午與夥伴來到阿嬤家挖寶,一見,竟然可以與清朝時期服裝連結!

清朝時期的臺灣服裝第一次被深情凝視,像情人一樣,是在   1871 年 4 月。有了這樣的深情凝視,島嶼的人文與風光之美、之麗,終於浮現在細膩筆觸與聚焦鏡頭之上;而筆觸與鏡頭在在充滿了濃醇感情。

深情凝視者,是來自英國的世界級攝影家約翰˙湯姆生,在他的鏡頭下,地處南臺灣內山地界木柵(今高雄市內門區木柵里)的西拉雅族新港社原住民,及荖濃(今高雄市六龜區荖濃里)與甲仙埔(今高雄市甲仙區)的大武壠族原住民,其服裝令人驚豔!兩個族群的服裝,可以從短上衣、一般上衣與拼布上衣,看見特色。那麼,我們且先看看陳瑞菊阿嬤的典藏與湯姆生影像如何交集。

陳瑞菊阿嬤典藏的短上衣(照片1),是先生的阿嬤,亦即潘家「白毛祖」潘林氏□金 18751954留下來的,推算時間已經有百餘年歷史。衣服不見鈕釦與拉鍊,那麼該怎麼固定呢?原來是用帶子來紮綁,紮綁方式是左前襟掩向右腋下的下方,接著繫綁帶子,亦即是右衽而衣。這件衣服,樣式與截取自〈(另一張)荖濃附近的捕魚團體〉(A fishing party near Lau-long, 1871)立體影像的「荖濃女短上衣」(照片3)十分相近,皆是長袖、兩段式短襟與右衽而衣,不同的是衣襟已經縫上了挑繡繡片(照片2),挑繡紋樣以小方塊紋五列並排,小方塊紋上下兩端銜接了流蘇紋,兩組圖紋中間繡上了卐字紋;繡線使用了紅、黃、白、粉紅與藍等顏色,暖色與明色佔了高比例,冷色穿插其間,充滿了溫暖明亮風格,呼應了湯姆生記錄的大武壠族群熱情、友善與率性的性格。而這件上衣的短,倒可以對應清光緒二十(1894)年間撰編,日本時代初期才得完成的《安平縣雜記》第57-58頁「閒時,衣服極形短窄,只遮胸前兩乳而已」的報導。

L0056719木柵女與嬰孩-威-編號.jpg

接著我們來看在木柵拍攝的〈木柵女與嬰孩〉(A Bak-sa woman & child, Formosa, 1871)立體影像(照片4),木柵女的上衣也是短的。衣襟,是左衽紮綁,亦即是原住民族群的左衽而衣,可說非常傳統。

木柵與荖濃兩地,為何紮綁方式相反,原因有待探討。而還有令人疑惑的,是荖濃與木柵這兩件上衣,為什麼會這麼短?有朋友看到〈木柵女與嬰孩〉影像之後說「哺乳方便」,也有人說「節省布料」,仍然有待深入了解。

L0056713木柵女孩服裝-威-編號.jpg

除了短上衣,新港社與大武壠族群的一般上衣,也都有左右衽不同的分別。湯姆生到了木柵之後,有「婦女的裝扮展現了較多的獨立性,她們堅持穿著傳統服裝」的相關報導,檢視木柵女性衣服影像,總計出現了十四張,其中十三張十九位女性都是穿著綁帶式上衣,只有一張影像上衣穿著方式是以漢式布質扣子來固定,亦即是大家通稱的「盤扣式」,湯姆生指述的「傳統服裝」顯然是指綁帶式上衣。

而從〈木柵女孩服裝〉影像(照片5)上湯姆生的 " Garb, A Bak-sa girl, 1871, Formosa " 題字來看,木柵女,亦即馬雅各醫生僱傭   Niu-a,穿著的服裝顯然是被湯姆生當成木柵女性穿著的代表樣式。而且,照片還是正面的,可以清楚看到上衣的黑白雙色邊衣襟與左側袖口向上翻捲的摺痕。照片電子檔放大之後,上衣布料編織紋路相當平整清晰,且帶有自然小疙瘩,所以應屬素色平紋麻織品。

1871木柵女性上衣三合影像-編號678.png

〈二十歲的木柵平埔女孩〉(Pepohoan girl, Bak-sa, Formosa, 20 years old, 1871)影像(照片6)裡的女孩衣襟,也是雙色邊,雙袖長度差不多;而〈三十歲的木柵平埔女人〉(Pepohoan female, Bak-sa, age 30 years, 1871)(照片7)與〈綁頭巾的木柵平埔女人〉(Pepohoan female head dress, Bak-sa, Formosa, 1871)兩張影像(照片8),衣襟則多了一個顏色,是三色邊,看起來相當有層次感。

L0055961木柵禮拜堂群像-修邊-威-人物編號9.jpg

再就〈木柵禮拜堂群像〉(Bak-sa chapel and group, Formosa, 1871)影像(照片   9)裡的四位女性來說,上衣樣式與前述四種大抵一樣,只是衣襟用色的配置與袖子的結構也有所差別。左   與   兩位女性的上衣,展現了平實之美;左3的袖口上方手肘處縫上了橫式條狀白布,左   的袖口縫上了中間搭配橫式條狀淺色布的黑布,兩者對比強烈,層次分明。

L0056715木柵少女與老婦-威-編號.jpg

而這張〈木柵少女與老婦〉(Young and old, Bak-sa women, Formosa, 1871)立體影像(照片10),少女與老婦的上衣衣襟也是三色邊,少女的袖口則縫上了深色布條。有趣的是,少女的衣領裡面出現了另一件白色上衣,從手腕上的白色袖子來看,上衣是長袖的;衣領,則是盤扣式。很明顯,維持傳統與否正在木柵婦女心中拔河。

荖濃附近的捕魚團體立體照片-威-編號.jpg

至於大武壠族的〈荖濃附近的捕魚團體〉(A fishing party near Lau-long, 1871)立體影像(照片11),明確穿著綁帶式上衣的女性有五位,盤扣式上衣的一位。就整個荖濃來說,穿著傳統綁帶式上衣的女性總計十二位,穿著盤扣式上衣的女性則有三位,顯然漢化更為明顯,且整體風格頗為率性。

潘玉蓮阿嬤短上衣-直英-編號.png

要探討湯姆生的   1871 年荖濃大武壠族綁帶式上衣,一定要看看甲仙薑黃埔潘玉蓮(1935-2022)阿嬤典藏的百餘年一般上衣(照片12),阿嬤說:「是在八八風災前日,因為怕已經沒人居住的老家受不了強颱侵襲而進行整理,在婆婆生前使用的檜木衣櫃裡發現的。」這件上衣的衣襟也縫上了挑繡繡片(照片13)。挑繡紋樣以小方塊紋六列並排,小方塊紋上下兩端銜接了流蘇紋,流蘇紋外側銜接三條橫向五目條狀紋,兩組圖紋中間繡上了空十字紋;經畫家朋友檢視,繡線使用了紅、白、淡卡其與紫色等顏色,紅色與白色繡線使用的比例跨佔了一半以上,同樣充滿熱情與明亮風格。

荖濃與木柵的拼布上衣

1871荖濃與木柵拼布上衣-編號.png

拼布,是零碎布塊的最好應用方式,也展現拼布藝術家的巧思。

不少拼布藝術家都說臺灣的拼布藝術,是由日本傳承過來的,藝術家們若看到〈荖濃附近的捕魚團體〉、〈荖濃   Goon-a 和他的妹妹〉(Goon-a and his sister, Lau-long, 1871)與〈木柵母親與孩子的早晨穿著〉(A mother and child in morning dress Bak-sa, 1871)三張立體影像截取照片裡的上衣,就會明白臺灣的拼布服裝,最晚在 1871 年就出現了。在〈荖濃附近的捕魚團體〉影像截取(照片14)裡,編號   的是荖濃接待家庭黃家的女兒,她是穿著圓領大襟盤扣式短衫,胸前是右深色、左淺色,肩膀到上手臂是深色,下方是淺色;編號   的是穿著綁帶式上衣,胸前是左上深色、左下淺色;右胸則都是深色;編號   的正是黃太太,也是綁帶式上衣,左右胸上方都是深色,下方都是淺色。〈荖濃   Goon-a 和他的妹妹〉影像截取(照片15),與照片14 的編號1是同一個人,圓領大襟短衫式樣與布料用色是更為清晰了;惟右手臂多了精緻的銀質彈簧雙手環,顯然是應湯姆生要求而拿出來配戴,展現了黃家身分的不一般。〈木柵母親與孩子的早晨穿著〉影像截取(照片16),右手臂的袖子下段是深色,上段到肩膀與胸前都是淺色;而上段接近肩膀偏後胸位置,又出現了深色布塊,針線縫合痕跡清晰,間距工整。

展現族群風情的服裝

綜觀木柵女性上衣,是傳統左衽為主;荖濃女性,則是右衽而衣,會有此差別,應該是作為外來物資與山地物產以物易物的荖濃聚落,較早受到做生意漢人右衽而衣衝擊。

至於短上衣為何會這麼短?除了哺乳方便與節省布料,我們且來看一看湯姆生記錄的甲仙埔迎賓晚會實況:

添上木柴與菅榛後,火堆更加旺盛明亮了;隨著火堆熱度上升,與會者的活力似乎也被激起。只見,年輕男女清理出場地,交臂牽手,直到排成了新月隊形;接著,哀怨的本地歌謠便唱開啦,優美輕快的舞步,也隨著強烈的拍子與明確節奏律動。」

「首先上場的是一名男子的獨唱,接著,是大夥兒詰問式的合唱,結束時總是呼喊 " Hai ";女生們則以另一種合唱來回應,節拍與歌詞也轉換為『頌神歌』的曲式,在每一節結束時都會加上一聲 " Sakieo "。節奏逐漸快了起來,舞者敏捷的腳步也隨著加快;而節拍,仍然維持一貫的精準。在神奇的火光中,這優美且繁複的舞步,將舞者美好的身影襯托得更加迷人。節奏越來越快了,到了最後變得非常狂急;迴盪在空中的 " Sakieo " 呼聲,也撕裂為勁野的號叫。在揚起的亮晃塵煙中,只能約略看出舞者輕妙的身影,就像狂野的幽靈在空中盤繞。」

湯姆生的這一描述,讓我們知道熱情、友善與率性的大武壠族原住民年輕男女,舞步優美輕快,且節奏與腳步是愈來愈快的,直到最後「在揚起的亮晃塵煙中,只能約略看出舞者輕妙的身影,就像狂野的幽靈在空中盤繞」,真是精采!

舞蹈,要能節奏快又輕妙,上衣短一些可避免牽絆。

就挑繡服裝來說,連同博物館典藏,大武壠族群的短上衣只有五件,這五件看來技藝已經很成熟;木柵的新港社群,則尚待挖掘。

檢視荖濃、甲仙埔與木柵的女性短上衣、一般上衣與拼布上衣,荖濃與甲仙埔頗為率性,木柵看來則較為典雅。會各自展現不同風情,猜測可能因素有三:一、前兩者奔馳於深山,後者居住於淺山,生活屬性不同。二、長老教會在木柵深耕,教友上教堂習慣典雅穿著,或許帶動了平日服飾。三、湯姆生與馬雅各從內山地界回來,在木柵多待了幾天以調養身體,住民乃有充足時間整裝。

而在踏查訪談過程,發現不少傳統服裝,大多隨老人家過世被當嫁妝陪葬,殘留的也在   1970 至   1990 年代,因為使用者已經過世不再使用,竟然為識貨商人收購殆盡,令人心疼!所以陳瑞菊與潘玉蓮兩位阿嬤典藏的這兩件上衣,可以與湯姆生影像有所交集,何其珍貴!

民國一○九(2020)年4月1日與《經典雜誌》261期同步發表 〔民國一一一(2022)年725日潤修〕

游永福的《尋找湯姆生:1871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專書,已經 6 刷,歡迎購買,每本700元,郵局代號:700,局號:0101401,帳號:0110161,戶名:游永福。匯款完成,請訊息提供匯款單據、姓名電話住址,好寄書謝謝您!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