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照片:湯姆生的〈荖濃Hong-Ko的房屋〉影像(Courtesy of Wellcome Library, London).jpg

【英國攝影家湯姆生1871台灣線性文化遺產】

湯姆生的1871年「荖濃Hong-Ko的房屋」取景點追查 / 游永福

摘要

西元1871年4月,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在南臺灣荖濃接待家庭拍下了3張照片,其中一張湯姆生題了「Hong-Ko's house Lau-long, Formosa. 1871」的字,亦即照片是「荖濃Hong-ko的房屋」。關於「Hong」字,湯姆生在甲仙埔前往荖濃的旅行記錄裡,曾出現「Mrs. Hong」與「Hong」兩個字眼,所以確定是姓氏無誤。湯姆生是以當地使用的閩南語來記錄地名與人名,若依據遠流出版公司出版的《台灣話大詞典──閩南語漳泉二腔系部分》裡的資料,「Hong」字,有「洪」與「黃」兩個對應姓氏。從姓氏切入,再透過照片地景的踏查比對,湯姆生142年前拍下的房屋與「Hong」氏後人就此幸運出現。

關鍵詞: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荖濃、Hong-Ko、洪姓、黃姓、地景

置頂照片:湯姆生的〈荖濃Hong-Ko的房屋〉影像(Courtesy of Wellcome Library, London

壹、前言與研究方法

貳、Hong-Ko家族照片的特徵

參、湯姆生記錄的「Hong」字

肆、在142年後的荖濃撈針

伍、尋訪竹林下黃家人

陸、歡歡喜喜拍攝記錄片

柒、結語

壹、前言與研究方法

地圖1:湯姆生繪製於1873年的〈南福爾摩沙素描地圖〉有族群分布之奇,報導則有族群互動之異(圖資提供:美國里德學院費德廉教授,游永福標示)-浮水印.png

地圖1:湯姆生繪製於1873年的〈1871年南福爾摩沙素描地圖〉有族群分布之奇,報導則有族群互動之異(圖資提供:美國里德學院費德廉教授,游永福標示)

西元187141日,被馬雅各醫生(Dr. James L. Maxwell[1]對臺灣地景與原住民不住讚美深深吸引的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2]帶著助理Ahong,毅然與馬雅各搭船離開廈門,於42日來到臺灣打狗;盤桓三天後,45日又乘船來到臺灣府城。在備好物資並僱請好挑夫之後,411日,一行人開始往東前進,深入拔馬;接著,每日不休息挺進,於是內山地界的崗仔林、木柵、柑仔林、瓠仔寮、甲仙埔、荖濃、六龜里與枋寮等平埔聚落,都在湯姆生用盡心思拍照與文字報導之後留下了深深履痕。湯姆生的南臺灣旅行路徑,請參看出自〈南福爾摩沙紀行〉(Notes of a Journey in Southern Formosa.)一文的地圖,[3]該地圖與圖資,由美國里德學院歷史系(Reed College, Professor of History Department)費德廉教授(Douglas L. Fix)提供,並同意發表於刊物;教授在回信時還客氣地說「湯姆生那張圖,請先生盡量用」(201562日)。該地圖,筆者早先已經完成考證並標示了中文,特以〈1871年南福爾摩沙素描地圖〉(地圖1)稱之。[4]

來到遠東進行了十年的旅遊之後,湯姆生於1872年返回英國。關於臺灣的旅行,湯姆生陸續撰寫了4份細膩報導;而南臺灣之行所拍攝照片,若以英國威爾康圖書館典藏的53片玻璃版底片為主(其中有四片斷裂照片2015年合併為2張,所以實際上為51張),加上玻璃版沖印照片2014年合成〈打狗港景觀全景〉1張,以及浮上檯面的當時沖印照片典藏,目前累計已經達60張之數。

經過一而再,再而三檢視,湯姆生的每一張照片,或含藏地景之奇、或含藏居住建築之異、或含藏族群服飾之美、或含藏植物之麗、或含藏族群維生方式之節制等等豐富故事──以這些內涵,來對照略顯粗糙的臺灣方志,湯姆生給臺灣的這一份禮物著實厚重;若再加上現地地景、生態、產業與人文等多元資源的匯集,湯姆生的這一資產,是頗具聯合國「線性文化遺產(Lineal or Serial Cultural Heritages)」內涵的。

既然內涵那麼豐富,那麼當時的照片取景點今日能否找得到呢?

照片1:湯姆生的〈荖濃的平埔老婦們〉影像(Courtesy of Wellcome Library, London).jpg

照片1:湯姆生的〈荖濃的平埔老婦們〉影像(Courtesy of Wellcome Library, London

照片2:湯姆生的〈Goon-a和他的妹妹〉影像(Courtesy of Wellcome Library, London).jpg

照片2:湯姆生的〈Goon-a和他的妹妹〉影像(Courtesy of Wellcome Library, London

我們且試著以湯姆生來到荖濃,為Hong-Ko家族拍下的三張珍貴照片來進行研究,三張照片即〈荖濃Hong-Ko的房屋〉(Hong-Ko's house Lau-long, Formosa. 1871)(置頂照片)、〈荖濃的平埔老婦們〉(Old pepohoan women Lau-long, Formosa. 1871)(照片1)與〈Goon-a和他的妹妹(Goon-a and his sister Lau-long. 1871)(照片2)。

這三張照片取景點的追查,研究方法有三:

田野調查

先行針對三張照片特徵進行分析,之後進行現地踏查比對。

文獻分析

透過湯姆生的旅行報導與其他文獻記錄,來進行各種可能的分析。

戶政資料

試著以日本時代戶政資料,建構Hong-Ko家族族系的連結。

貳、Hong-Ko家族照片的特徵

西元1871416日,對於荖濃的Hong-Ko家族或整個臺灣來說,都是很重要的日子,性情中人的湯姆生,必是感念15日晚上,主人Hong-Ko堅持殺豬、烤豬,來表達最好的待客之道;以及感念16日家族成員Goon-a盛情帶路,下達荖濃溪床取景拍照──因為遠道來訪的湯姆生,數度在玻璃板底片上塗上藥劑,接著曝光,慎重其事為Hong-Ko家族留下了上面提及的三張珍貴影像。

照片3:湯姆生的〈荖濃Hong-Ko的房屋〉影像題字,得用心才能辨認(Courtesy of Wellcome Library, London).jpg

照片3:湯姆生的〈荖濃Hong-Ko的房屋〉影像題字,得用心才能辨認(Courtesy of Wellcome Library, London

湯姆生在〈荖濃Hong-Ko的房屋〉照片裡的親筆題字(照片3),有龍飛鳳舞之美,經過釐清之後,題字出現了「Lau-long」兩個字,亦即「荖濃」地名的閩南語羅馬拼音對應字。湯姆生指述的「荖濃」,最早出現於同治初(約1862)年的《臺灣府輿圖纂要》,當時記載為「荖濃莊」,屬臺灣縣善化里西保內中股大武壠管轄。住民,是以原住民四社平埔社群(或稱大武壠社群)的芒仔芒社為主。相關位置,屬今高雄市六龜區荖濃里下荖濃聚落;土地,則原屬拉阿魯哇族領域。社群能在此地生活,乃因清朝康、乾年間,以給付外來生活物資為代價,讓兩個族群得以在此安居樂業且和平共存──這一互動模式,後來的學者將之稱為「撫番租」。而清朝時期與日治初、中期,荖濃,更是山地物產與外來物資以物易物的一大據點,亦即是山地原住民、平埔社群原住民與漢人的重要交會交流所在。

那麼,且來談談置頂照片〈荖濃Hong-Ko的房屋〉這一張非常重要的影像,會說「非常重要」,乃因為照片有四個特點:

一、背景出現一座鈍三角形山峰,從峰頂開始,右方近乎直線的稜線,約以15度角傾斜而下;左方,約以20度角下傾;山峰後方左右兩側,則群峰層疊連綿──有了特殊山景,又知道拍攝地是荖濃,是最有利於取景點踏查的。

二、房屋與人物下方,出現陽光的短斜陰影,湯姆生一行人離開荖濃前往六龜里是下午約2點,所以午後已無暇進行拍照事宜,推估拍照時間約在中午12點之際;又由於拍照的4月16日,太陽所在緯度還在當地南邊,所以陰影的方向與房屋的面向,都是偏北方。

三、房屋與山景之間,有長著樹叢的小山崙。

四、分析:四位人物站立在照片中央正前方,兩位老婦分列兩側,兩位少年家往前跨一步在中間,四個人應該都是湯姆生想凸顯的主角了;而屋簷下,則有一整排或站、或彎腰、或蹲、或坐的拍照觀察者。依湯姆生的旅行記錄,左2頭戴蕨類植物頭冠的站立男孩,是Hong-Ko的小兒子Goon-a;[5]而Goon-a右邊的吸菸男子,會是15日才娶山地原住民妻子續絃的大兒子Boon嗎?

而照片1〈荖濃的平埔老婦們〉影像,經過詳細比對,照片中的三連棟茅草房屋與置頂照片是同一棟,取景位置是在房屋右前方。照片的特點是:

一、房屋左側與後側有竹子。

二、竹子後,亦即照片背景,有明顯的橫行小山嶺。

至於照片2〈Goon-a和他的妹妹〉影像,依湯姆生題字內容,乃頭戴蕨類植物頭冠的Goon-a與妹妹的合照,是在竹叢之下拍攝;這竹叢,應該就是三連棟茅草房屋左側的竹子了。從叢生竹竿的粗細、節與節間偏長的特色、葉片的大小,還有竹枝無刺等生長樣貌來研判,竹子的種類屬「長枝竹」。

參、湯姆生記錄的「Hong」字

在追查三張照片取景點之前,有一樣功課須先做,即置頂照片裡出現「Hong」的題字,湯姆生從甲仙埔前往荖濃的旅行報導裡,也出現「Mrs. Hong」與「Hong」兩個字眼,所以Hong確定是姓氏無誤。而這個「Hong」字,在《從地面到天空臺灣在飛躍之中:1871-2006》一書裡,譯者黃詩涵是將之翻譯為「洪」,[6]高雄市立美術館2012年的《玻光流影──約翰˙湯姆生世紀影像特展》專輯,或因慎重編輯,比當年12月的預計出版時間慢了一些些,直至2013年的4月19日才得推出,裡面的「Hong-Kos house」也跟著以「洪家」標示。[7]「洪」字,的確是姓氏,但筆者注意到湯姆生記錄的地名、人稱與物名,都是以閩南語音來記錄,譬如拔馬(即「跋馬」,Poah-be)、平埔番(pepohoan)、木柵(Bak-sa)、瓠仔寮(Pau-ah-liau)、酒(shu)、甲仙埔(Ka-san-po)等等都是──這些當時的語音,時至今日有些已經有了轉折。

我們且回到「洪」字來討論,遠流出版公司出版的《台灣話大詞典──閩南語漳泉二腔系部分》裡,「洪」字,有「hông」的發音,屬文言音,如酒量很大叫「洪量(hông liōng)」;除此,另有白話音「âng」音的使用;到了今日,âng音較為通行,就如平常我們稱呼洪姓人家,都叫「âng某某」而不喊「Hông某某」。[8]再依該詞典內容,出現「hông」音的姓氏,另有「黃」字;就「黃」字來說,最經典的文言音例子為「黃昏(hông hun)」了;黃,到了今日,白話音的「n̂g」音較為通行,如稱呼黃姓人家,都叫「n̂g某某」而不喊「Hông某某」。[9]上項資料,應該是很有意義的線索了;尤其在百餘年之後,想海底撈針尋找「Hông」氏後代,絕對是一項令人興奮的挑戰。

另一本潘英編著的《臺灣平埔族史》,在第六章〈尋找平埔族後裔〉裡,[10]引用了陳紹馨(1906-1966)、傅瑞德合著,由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社會學系、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及遠東研究所,共同於民國五十七(1968)年7月出版的《臺灣人口之姓氏分布》第一冊[11]統計表格資料,在引用之前,潘英先引用了該書自序文字:

這本書的研究對象,是民國四十五年九月十六日臺灣省人口普查口卡資料。研究方法,是使用系統隨機抽百分之二十五的口卡作為樣本,經過紀錄資料、分類與統計、審查與核對、重編與複查等工作的處理。[12]

緊接著給了該書下列評語:

是臺灣有史以來,有關族系與姓氏分布綜合研究唯一的一次,也是同類調查中,動員人力最多,統計方法最科學,工作態度最審慎,樣本最詳實的一次。[13]

筆者依據《臺灣平埔族史》、《臺灣人口之姓氏分布》第一冊兩書,重新製作下表,其中「山胞」、「福建」與「廣東」為《臺灣人口之姓氏分布》第一冊之統計分類;平埔族群人數推估,則為潘英據前書所統計。關鍵的「洪」與「黃」兩個姓氏及人口數數據,特別以粗體字來標示,以方便檢視。所有數據,皆為抽樣後百分之二十五之數值。

民國四十五年六龜鄉平埔族群人數推估表-標示OK.png

1:民國四十五(1956)年高雄縣六龜鄉平埔族群分布推估表

在表1裡,涵蓋荖濃的六龜,「洪」姓數據是1人,依隨機抽百分之二十五的方式推論,六龜的洪姓平埔族群朋友約可達到4人;而「黃」姓數據是18人,推論黃姓平埔族群朋友約可達到72人規模──洪姓與黃姓,都有可能是湯姆生指述的「Hông」氏。若以熱忱接待馬雅各與湯姆生一行人的「Hông」氏,在湯姆生文字報導與照片中所呈現出來的家族熱況來看,相信他們在荖濃應該不是小戶人家;而且,從1871年到民國四十五(1956)年,在85個年頭中,能發展到72人規模應該大有可能,所以這個「Hông」字,「黃」姓相對應的機率很高。

肆、在142年後的荖濃撈針

拿著以上三張一直認真判讀且做著功課的照片,與助理在小雨中動身來到荖濃繼續走訪踏查。荖濃市區南橫路兩或三層高的樓房擋住了視野,來到7-11超商處右轉入台27線的裕濃路,也被平房擋住視線,經過荖濃防災暨社區教育中心後,便來到四叉路口,若再順台27線下行,是通往六龜,研判之後,往右下小叉路行去,因為房子比較少,應該有較好觀景空間;步行了2分鐘,榕樹下出現一座奉祀福德正神的小小「裕安宮」(照片4),宮右田園果然視野開朗。

(左)照片4:榕樹下小小的「裕安宮」(游永福攝影,2013-04-15)。(右)照片5:裕安宮旁東南方山景(游永福攝影,2013-04-15).PNG

(左)照片4:榕樹下小小的「裕安宮」(游永福攝影,2013-04-15)。(右)照片5:裕安宮旁東南方山景(游永福攝影,2013-04-15

入境該當問俗,先向福德正神禮拜,並祈請協助完成這一超級任務。接著向田園,亦即東南方向望去,〈Hong-Ko's house〉照片背景裡的主山躍現眼前(照片5),惟主峰頂右後的第二層山與峰頂的交接點,是在有點距離的右稜上;湯姆生照片兩山的交接點,則是在峰頂之右。依十餘年來登山與看山的經驗,只要回頭往北移動,就能找到兩山正確交接的位置了。

照片6:裕濃路房屋空隙處的北新開山相應景致(游永福攝影,2013-04-15).jpg

照片6:裕濃路房屋空隙處的北新開山相應景致(游永福攝影,2013-04-15

終於,在裕濃路房屋空隙處找到相應的景致(照片6)!但問題來了,將山與空隙處連結,畫一條延伸直線過來,在空隙處後方到達西側住宅區盡頭,直線距離約有110公尺,海拔高度則從401漸升至410公尺,地形算是平坦,地面上有房子、有植物、有道路,也有空地錯置,那麼,哪一個點才會是正確的取景點呢?亦即這一Hong-Ko的房子還會在嗎?

猶疑間,穿過空隙處向前走到裕農路551號,在工作伙伴董武慶家門口遇到一位先生,原來是武慶二哥,靈機一動提問附近有沒有「黃姓」住戶?董二哥說:「有,就在山邊的竹林下。」順著手勢望去,這一西面山嶺,果然竹影飄搖。

伍、尋訪竹林下黃家人

照片7:Hong-Ko後人照霙小姐手拿湯姆生的〈荖濃平埔老婦們〉照片讓筆者拍攝對比照片(游永福攝影,2014-01-17).jpg

照片7Hong-Ko後人照霙小姐手拿湯姆生的〈荖濃平埔老婦們〉照片讓筆者拍攝對比照片(游永福攝影,2014-01-17

繞路後來到一條小巷,走入巷底,左側出現了一棟水泥瓦老厝,堂前安有「北極殿」匾額,在殿門口問訊瞻仰,正中主神正是玄天上帝。老厝位置,就在橫行小山嶺之下,山嶺間的竹子正是長枝竹無誤,於是,湯姆生的〈荖濃平埔老婦們〉照片場景出現了(照片7,感謝踏查之後隔年,Hong-Ko後人照霙小姐協助拍攝比對照片;房子,已經翻修了)。經過測定,房屋是面朝東北,原先偏北方的判讀有了誤差。

(上)照片8:湯姆生的〈荖濃Hong-Kos房屋,1871〉影像截取(Courtesy of Wellcome Library, London)。(下)照片9:黃家現地房屋位置與背景山脈(游永福攝影,2013-04-15)(Jovi Ho黃字補充-2020-12-30)浮水印.png

(上)照片8:湯姆生的〈荖濃Hong-Kos房屋,1871〉影像截取(Courtesy of Wellcome Library, London)。(下)照片9:黃家現地房屋位置與背景山脈(游永福攝影,2013-04-15)(Jovi Ho黃字補充-2020-12-30

再從房屋前方走到接近山腳的水溝處,回頭一望,這一湯姆生照片背景名為「北新開山」的主峰(照片8),峰頂與左右第二層山的山形、交接點,還有第二層山突出的高度,與現地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近似度(照片9)。必須說明的是照片取景點,應該還要再左移一些些,現地房屋才能顯現出湯姆生房屋照片的角度,但剛好為電線桿阻擋。又經詢問,房屋與背景山之間,原來的確有小山崙,由於南橫公路拓寬,所以順勢剷除並建蓋了房屋。至此,湯姆生的〈荖濃Hong-Ko的房屋〉照片地景,活生生呈現眼前;問了問,住戶果然姓黃。

地圖2:〈湯姆生的荖濃黃家與北新開山衛星影像示意圖〉(游永福標示)-完成.png

地圖2:〈湯姆生的荖濃黃家與北新開山衛星影像示意圖〉(游永福標示)

確定了成果之後,工作團隊特別以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研究專題中心提供的福衛二號衛星影像圖資,製作了〈湯姆生的荖濃黃家與北新開山衛星影像示意圖〉(地圖2),來呈現現地實況,讓讀者易於瞭解。

有眼尖者認為「湯姆生的照片與現地照片遠近似乎仍有差距」,會有這一現象出現,乃由於當時湯姆生拍攝〈荖濃黃Ko的房屋〉照片,是使用雙鏡頭立體相機進行拍攝,焦距較短,所以拍攝出來的風景有較為寬廣的視野,且充滿景深之美。

至於〈Goon-a和他的妹妹〉照片裡應該位於房屋左側的長枝竹,年次46的屋主大兒子,說小時候也沒印象,所以砍除的時間應該更早。

陸、歡歡喜喜拍攝紀錄片

終於幸運有了成果的第3日,亦即2013418日,早上810分,由筆者協助部分橋段拍攝的鄭立明導演《尋找木柵女》紀錄片工作團隊,開拔來到了荖濃,筆者引領工作團隊與荖濃朋友來到欠缺香火的「裕安宮」,擺上特選供果,再點燃好香致謝土地公協助。之後,工作團隊架好腳架拍下好景後再北移,以兩處地景來與照片取景點比對。

由於鄭立明導演態度嚴謹,所以來到黃家已經是1016分,日頭赤炎炎。日頭雖赤炎炎,禮數不能省,仍然擺上特選供果,再點燃自備好香,致謝黃家玄天上帝與眾神在默默中襄助。

照片10:黃家後人應邀在湯姆生的〈荖濃平埔老婦們〉影像場景上留影(鄭立明導演提供,2013-04-18).jpg

照片10:黃家後人應邀在湯姆生的〈荖濃平埔老婦們〉影像場景上留影(鄭立明導演提供,2013-04-18

祭拜儀式完成之後,錄影師架起了另一臺錄影機,竟然是雙鏡頭,導演口中的秘密武器終於揭曉,原來是要進行湯姆生式的雙影像錄影與攝影。其中有個場景,還須邀請黃家人上場配合,有三位家族成員客氣不願入鏡,倒是已經91歲的黃家大爺爺,在女兒比手畫腳告知要錄影之後,高興得像個小孩,在攙扶下來到屋前椅子坐定,晚輩們則陪侍在側。有了老屋,有了老少人物,類似1871年照片的畫面躍現眼前了(照片10)。

圖片1:荖濃黃家申請並提供的日本時代戶政資料(游永福掃描剪輯)浮水印.png

圖片1:荖濃黃家申請並提供的日本時代戶政資料(游永福掃描剪輯)

或由於時隔142年,關於1871年湯姆生與馬雅各醫生來到荖濃情事,社區中完全沒有一個老人家知道,確實令人遺憾!黃家大爺爺,則因為已經極度重聽且體弱,無法溝通請益。後來,曾邀請黃家後人協助申請日本時代戶政資料向上追查,看看有無可能連結上湯姆生記錄的黃家人名字,結果戶政資料最早只達大正六(1917)年(圖片1),明治年間完全沒有資料登錄;也由於黃家人一如大多數平埔族群朋友一樣,沒有族譜,也無簡單系譜,祖先牌位資料,也是先前以戶政資料寫上。哦!最後可以索驥的線索也斷線了,真是可惜!

不放棄任何線索的筆者,仔細檢視了日本時代戶政登錄的資料,黃家第一個長輩名為「黃添福」,其長男叫「黃連炮」。黃連炮的職業欄註記為「田畑作」,所謂「田」,是指「水田」;「畑」,則是指「旱田與山園」,亦即是從事農事工作的。至於種族欄,相關人等有註記的皆為「熟」字,可知黃家,在戶政調查時,日本官方將之歸類為臺灣在地人,亦即今稱「平埔原住民」是也;而黃連炮夫人姓「金」,名「春凉」──這「金」姓,依《安平縣雜記》記載:「考其實在,若是番族脈絡,只潘、金、劉三姓為正派;外此別姓之番,概非四社番之血脈,均閩、粵人入籍變番者。[14]亦即「金」姓,乃原住民四社平埔社群(即大武壠族)三大姓氏之一;黃姓,則「閩、粵人入籍變番者」。至於黃家大爺爺,名叫「黃飛虎」,乃黃連炮長男。

黃連炮的出生年,換算西元為1898年,平均以一世25年來上推,父親黃添福約出生於清同治十二(1873)年,依出生時間點來看,很可能是1871415日,才取山地原住民妻子續絃的黃Ko大兒子Boon的兒子──因為湯姆生的旅遊報導是這麼記錄的:

我們到的時候Hong先生不在家,不過他很快就回來了。他告訴我們,他的長子Boon不久前才喪妻,所以到山裡的生番親戚家物色另一位新娘去了,但是他晚上就會回來,並由新娘部落的護衛陪同。[15]

湯姆生這一「到山裡的生番親戚家物色另一位新娘」的「生番親戚家」用語,讓我們知道:黃家長輩與山地原住民早有通婚關係,而Boon又再一次通婚,亦即婚姻交流是很深很頻繁的。

照片11:游永福向黃家後人說明1871年湯姆生拍攝的黃家照片與記載(鄭立明導演提供,2013-04-18).png

照片11:游永福向黃家後人說明1871年湯姆生拍攝的黃家照片與記載(鄭立明提供,2013-04-18

在拍片空檔,筆者分享了這一湯姆生的記載,來說明黃家家族是擁有濃厚山地原住民血統的,黃家姊妹聽了大笑,還說:「難怪了!之前在城市工作,大家都常常問我是哪一族的?」而黃素玲的妹妹黃照霙、堂姑黃秀麗,也常面對「妳是哪一族」的提問(照片11)。

的確,黃家人有部分成員,臉部輪廓都深邃。

得特別一提的,是2014117日,筆者再度來到屋頂已經翻修過的黃家,蒙黃Ko後人照霙小姐暫放工作,手拿A4湯姆生照片,配合不同角度的取景要求,完成了兩張比對影像的拍攝,與〈荖濃平埔老婦們〉照片比對的照片7,便是其中一張,讓取景點的探勘工作得以圓滿了結。照霙小姐的熱忱,真是令人窩心!

柒、結語

湯姆生地景照片的取景點踏勘與追查,的確是一項有趣又充滿挑戰的工作,須有登山經驗與用心觀察的歷練才行。臺灣多山,山脈的比對或許也會出現近似者,但是房屋兩側山脈呈現的特點都可以用來進行比對的,可說是絕無僅有;至於林木砍伐、地震、土石流與山崩等干擾,或多或少也會影響山稜的樣貌,所以要達到百分之百相似是不可能的,這是進行踏查工作必須有的基本認知。

就湯姆生來說,的確是行家且又有心!除了留下接待家庭姓氏,還完完整整呈現了房屋左、右兩側的風光與特色,讓後人有了探索與比對的方便,終能按圖索驥,欣喜找到〈荖濃黃Ko的房屋〉位置與後代子孫。

黃家,一時間尚無法確定家庭背景,但因祖先黃Ko夫婦與孩子熱忱待客,乃能為荖濃甚至臺灣留下這麼重要的文化資產──會以「資產」來稱呼,乃因黃家除了1871年有馬雅各與湯姆生來過且住過,照片中的房屋建築、服裝與配飾,都呈現出大武壠族群的獨特樣貌,須另以專文來探討。期望這些寶貴資產,能受到文化部門或公部門應有的重視、規劃並保護,若再加上荖濃現地人文與產業資源,以及在地風味特餐,便是未來最有可能申請聯合國「英國攝影家湯姆生1871臺灣線性文化遺產」路徑上,一處非常值得探索與旅遊的好點了;惟必須注意,私人空間不宜過度打擾,且必須帶來好處,才能可長可久。

參考書目

  • 中文書

謝佩霓總編輯,曾玲芳執行主編,《玻光流影──約翰˙湯姆生世紀影像特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2

陳修主編,《台灣話大詞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2

潘英編著,《臺灣平埔族史》。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6

陳紹馨、傅瑞德,《臺灣人口之姓氏分佈》,第一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社會學系,1968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重刊。

  • 翻譯專書

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著,黃詩涵翻譯,嚴湘如校稿,《從地面到天空 臺灣在飛躍之中:1871-2006》。臺北:信鴿法國書店,2006

  • 網站

1871南福爾摩沙素描地圖〉(Sketch map of southern Formosa),收入Reed College的「Reed Digital Collections」網站:https://rdc.reed.edu/c/formosa/s/r?_pp=20&s=f5142d0abd9b6825ed54f2d8a6745948a7c8edcc&p=1&pp=12014-02-18點閱)

 

本文發表於民國一○四(2015)年1231日出版的《臺灣文獻》66卷第4期,民國一一一(2022)年613日潤修補充。

 

[1] 馬雅各醫生,Dr. James L. Maxwell1836-1921),英國蘇格蘭愛丁堡人。

[2] 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1837-1921),英國蘇格蘭愛丁堡人。

[3] John Thomson, "Notes of a Journey in Southern Formosa." Journal of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XLIII, 1873, pp.97-107.

[4] 1871南福爾摩沙素描地圖〉(Sketch map of southern Formosa),收入Reed College的「Reed Digital Collections」網站:https://rdc.reed.edu/c/formosa/s/r?_pp=20&s=f5142d0abd9b6825ed54f2d8a6745948a7c8edcc&p=1&pp=12014-02-18點閱)

[5] 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著,黃詩涵翻譯,嚴湘如校稿,《從地面到天空 臺灣在飛躍之中:1871-2006》(臺北:信鴿法國書店,2006),頁72

[6] 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著,黃詩涵翻譯,嚴湘如校稿,《從地面到天空 臺灣在飛躍之中:1871-2006》,頁70114

[7] 謝佩霓總編輯,曾玲芳執行主編,《玻光流影──約翰˙湯姆生世紀影像特展》(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12),頁91

[8] 陳修主編,《台灣話大詞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2),頁689-690

[9] 陳修主編,《台灣話大詞典》,頁688-6891257-1258

[10] 潘英編著,《臺灣平埔族史》(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6),頁379-492

[11] 陳紹馨、傅瑞德,《臺灣人口之姓氏分佈》,第一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社會學系,1968)。

[12] 潘英編著,《臺灣平埔族史》,頁381

[13] 潘英編著,《臺灣平埔族史》,頁381

[14]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重刊),頁57

[15] 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著,黃詩涵翻譯,嚴湘如校稿,《從地面到天空 臺灣在飛躍之中:1871-2006》,頁70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