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仙班芝仔埔的紅仔寮山與甕仔寮溝-標示-1.png

【游永福台灣文化底蘊】

甲仙班芝仔埔的紅仔寮山與甕仔寮溝── 甲仙導覽員筆記

「位在我們東邊的山脈是玉山山脈,清朝時期叫『內攸山』,是原住民內攸社群祖山。日本時代初期,山名訛轉為『內英山』;在蕃薯寮統計書裡,又將內英山東側區分為內英,西側為外英;外英,又下分紅仔寮山與其他山名,從今日的白雲仙谷起北至禁地止,都屬紅仔寮山範圍。在西元1905年,內英山脈東西兩側都是熬蒸樟腦重地,總計有136個腦灶,是南臺灣樟腦重要產區。民國五十(1961)年起,則成了麻竹筍產區。」入山知山,不虛此山行,導覽員將班芝埔東邊的山與山區的今昔產業扼要分享給貴賓。

「一面是內,另一面就是外,容易懂,但請告訴我們:這『紅仔寮』到底有何意涵?」貴賓提問。

「問得好!原本,我以為紅仔寮山應該也是番子寮山的訛轉,因為我們進來經過的地方叫『番仔寮』。及至現地訪問,聽到1946年移入的簡瑞昌先生說明才一解疑問。簡先生說班芝仔埔東北方,玉山山脈有一條向西偏北斜下的支稜,支稜北側的山溝叫做『甕仔寮溝』,當時仍有腦灶在。那麼,山溝為何叫甕仔寮溝呢?乃因早期山溝旁有獵寮,山溝岩層又有溝水沖刷的一個個大窟窿,這窟窿像極了甕仔,所以乃有『甕仔寮溝』稱呼。我聽了恍然大悟,甕仔寮溝發源這座山不就叫做『甕仔寮山』嗎?原來做紀錄時,日本人是將當地閩南語音的『甕,àng』字記載為近似音的『紅,âng』字,乃有了紅仔寮山的訛轉了。」導覽員說明。

「有意思!這『溝水沖刷的大窟窿』,應該就是少見的『壺穴地形』吧!」回應的貴賓,顯然對地理學有涉獵。

「正是!可惜的是莫拉克風災時,這奇特的壺穴地形已經被土石淹埋掉了,要重現,不知得再歷經幾年的沖刷了。」回應時,導覽員有些惋惜。

 

民國一○六(2017)年九月二十六日星期二,與《中華日報˙中華副刊》同步發表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