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生封面-OK.jpg

【英國攝影家湯姆生1871臺灣線性文化遺產】

湯姆生的五位福爾摩沙柳葉眉妹妹

──《尋找湯姆生1871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系列

                                                    游永福

臺灣第一次被深情凝視,像情人一樣,是在清朝時期1871年的4月。有了這一深情凝視,島嶼的人文與風光之美、之麗,終於雍容浮現,浮現在細膩筆觸與聚焦鏡頭之上;而筆觸與鏡頭,都充滿了濃醇感情。

深情凝視者,是來自英國的世界級攝影家約翰˙湯姆生,在他的鏡頭下,地處南臺灣內山地界的木柵西拉雅族新港社群與更東山區散居高山原住民領域的荖濃大武壠族芒仔芒社群,其修眉毛方式各有千秋之美,令人驚豔!那麼,是如何美來又是如何驚豔?若不截取湯姆生鏡頭下人物頭部影像「以眉相見」,哪能見證?

木柵修眉毛女孩-標示文字-威.png

詳細檢視湯姆生的木柵新港社群二十張影像,總計出現四位修過眉毛的女性影像,影像名稱:一、〈木柵女與嬰孩〉(照片1)。二、〈二十歲的木柵平埔女孩〉(照片2)。三、〈綁頭巾著盤扣式上衣的木柵平埔女孩〉(照片3)。四、〈木柵女孩服飾〉(照片4)──看來,除了已經標示年紀的〈二十歲的木柵平埔女孩〉,其他三位,年紀也都在二十歲之際,正是女性最最愛美的階段了。而在所有木柵影像裡,年紀稍大或較老的女性,都沒有修眉毛,莫非修眉毛,是年輕女孩的專利?

愛美女性修眉毛,不知起於何時?但古往今來,東方與西方,在世界各國的繪畫作品裡,都得見修過眉毛的仕女,所以很難說誰受誰影響?誰又抄襲了誰?

由於每個人臉型樣貌與眼睛大小有異,也由於流行風潮影響,還有個人審美觀的不同,這一可粗、可細、可曲、可直、可長、可短、可濃、可淡的眉毛風光,無不隨順著心情與喜好來變化;而細細彎彎的柳葉眉,則有「眉清目秀」的特色,素為女性所偏愛。四位木柵年輕女孩,也是以柳葉眉為尚,但由於眉稜骨高低有別,眉稜骨與眼睛上緣的間距有異,所以修眉之後,眉毛長短與彎曲角度略有差別,而各自展現了不同風華。

L0056277-荖濃修眉毛女孩-框-威-號碼.jpg

荖濃的芒仔芒社群年輕女性,也出現了一例修眉毛影像,影像名稱為:〈荖濃Goon-a和妹妹〉(照片5),這位妹妹的柳葉眉,比起木柵四位女孩是修得更為纖細,纖細的程度就在若有若無間──哇!哇!連南臺灣內山地界更東山區的荖濃,也愛「眉」無國界了!

而修眉毛,大抵有兩種方式:一、用剃刀修。二、直接拔。在湯姆生的木柵與荖濃影像裡,男士多已剃髮結辮,所以剃刀的取得應該方便;剃刀只要磨利,修起來是沒什麼疼痛的,缺點是一段時間後,眉毛長出來了還得再修。直接拔毛來修整眉毛形狀,則有較長時間不用煩惱眉毛會變形。而關於拔眉毛,且聽聽內門區新港社群机小姐的體驗,她說小時候看著媽媽拔眉毛,一時興起,也請媽媽幫她拔一下,結果從此不再拔眉毛,因為痛死了!或許,每個人對疼痛的感受不一樣,但是拔毛的「痛」,絕對是少不了的。

那麼,我們的木柵年輕女孩與荖濃妹妹,到底是用哪一種方式來修整眉毛呢?雖然無法知道,但是不管是哪一種?稍一不慎,就會出現缺陷,甚至左右不對稱,所以都得有極大與極細的耐心,一步一步時左時右循序漸進修整才行。

木柵與荖濃兩個原住民平埔族群的五位年輕女孩,以極大與極細的耐心來追求美,除了是天性,難道都沒有一點點「眉毛為誰修」的元素在?那麼可以告訴我,那個與妳眉來眼去,讓妳眉開眼笑,又讓妳眉飛色舞,還讓妳揚眉吐氣的帥哥哥,是誰啊?

本文於民國一○八(2019)年十月二十六日與《聯合報˙聯合副刊˙週末書房》同步發表

攝影家湯姆生1871福爾摩沙檔案18年研究專書隆重出版

本文作者游永福懷胎18年的拋磚引玉專書──《尋找湯姆生:1871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規格:19×26公分16K平裝大版本,120磅雪銅紙精印,272頁。出版者: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0月30日出版上市,全國各大書局與獨立書店都有銷售(有請多多支持實體書店,經營不易);甲仙地區請來普門、甲仙好好、小奇芋冰老店購買。感謝七位專家學者撥冗撰文,盛情推薦!

【王雅倫】(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十八歲時開始寫詩,差點成為詩人的游永福,以質樸(如同湯姆生描述他在南臺灣山林間所遇到的人的感覺一樣),又如壯碩的山林一般的開闊心胸,在沒有補助得情況下,獨力又細膩地完成這本大作,在這紛擾喧囂的時代,特別映照出一股清流與書香。對照起部份西方學者,總是以他者之眼或東方主義來理解或質疑湯姆生拍照的動機以及他所拍攝的東方圖像,在通過閱讀這本書之後,或許應該說,湯姆生的知音晚了148年才出現吧。

【張美陵】(攝影藝術家、教師、策展人)

游永福是高雄甲仙、杉林、六龜地區的文史專家,長期研究1871年湯姆生的南臺灣之旅,致力於推動建立「英國攝影家湯姆生1871台灣線性文化遺產」。這件事非常重要,因為當今聯合國的「世界遺產名錄World Heritage List」,在臺、澎、金、馬的地理區域,找不到任何「世界遺產」。

《尋找湯姆生》這本書,不但意圖將湯姆生的南臺灣路線,推動成為臺灣的文化遺產,也希冀從湯姆生的攝影檔案,發現與追憶西拉雅族卓猴社、新港社與大武壠族的生活歷史文化。

【張蒼松】(攝影家、策展人)

地理學者約翰˙湯姆生著眼編輯異國文化和生活細節為發想的圖誌,以攝影家的毅力航向南臺灣,踏查拔馬、木柵的西拉雅族與甲仙、荖濃、六龜里、枋寮的大武壠族群及其自然風土。1872年,揮別行腳十年的亞洲回到英國,奔波於倫敦街頭,關注貧民階層的尊嚴與悲愁;湯姆生接續亞洲紀行的信念「刻劃平易近人之人性」,19世紀晚期,提倡革新寫實主義攝影。

1972年,美國《Life》攝影講座及專書,薑湯母生定義為國際上「68位偉大的攝影家」;80年代,日本《太陽》出版〈創造世界的一百張照片特集〉,湯姆生的作品羅列其中!

昔時,湯姆生曾在游永福生長的甲仙埔投宿一晚,134年後的2005年,游永福發心循著湯姆生走過的路展開田野調查。

「開發生命情境的極致」是詩人蘊藏的原點,十八歲開始發表詩作的游永福,胸懷詩意上路,反芻敏感、纖細與想像力的特質,行吟湯姆生的步履鴻爪,省視故人疼惜過的每一寸母土大地,十數寒暑以來,游永福描繪了這條古道的骨架與神采。

祈盼文化部把這條「線性文化遺產」納入「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接著再與英國聯合向「UNESCO」叩關,申請登錄為「世界遺產領域 / 線性文華遺產」,甚幸!甚幸!

【黃明川】(電影導演)

從約翰湯姆生所留下最早的旅行攝影影像,到游永福窮畢生之力挖掘出故鄉歷史縱深,並共造社區情感,臺灣走過顛跛的殖民歷史與認同VS.族群的翻攪。本書的地方誌與地方心回應了整個臺灣,及亞洲十六世紀末以降的變動史觀。

【費德廉Douglas L. Fix】(美國里德學院歷史系教授)

讀者閱讀游先生的新書以及書中的豐富圖像時,不但能夠知道湯姆生1871年取景地點在哪裡,還會看到同個地點的現在面貌,知曉湯姆生路徑中每個地帶的植物、食物與特產,並能了解南臺灣平埔族群1870年代的房屋、武器、衣服等器物是如何構成的等等。透過長年的實地調查、舊照片的分析與歷史文獻的研究,游先生的新著作《尋找湯姆生》,終於完成近似我和蘇教授當年想要實現的展覽。在我祝賀他新書出版時,也不要忘掉蘇教授2001年所提醒我們一同開會的朋友的,即欣賞十九世紀英國攝影家的風景照片與人像時,必須記得湯姆生是依靠英國帝國主義在臺灣擴展的機制(包括英國長老教會的協助、英國海軍部的海洋測量等)以及當地的臺灣嚮導與村落居民的協助等,才能夠取得這些圖像的。游永福先生的新書也有助我們認清這個事實。

【劉克襄】(作家)

十九世紀西方旅行家的踏查非常多樣,各個區域又有不同挑戰。作者游永福藉由湯姆生的南部履行,以在地文史嫻熟又細膩的田野訪問,逐次展開探索。日後再以豐富的生活風物見聞,親臨現場比對、爬梳,一點一滴地分析研究,終而走出了截然不同於其他譯註者的蔚然壯觀風格。此一寫作方式,無疑地,可為臺灣早年旅行的記述打開一個新面向,同時也提示鄉土文史工作者有諸多可能。

【謝佩霓】(藝評家、《玻光流影》湯姆生攝影展策展人)

187142日,已經在亞洲旅行滿十載,以相機記錄下所到之處風土民情的約翰˙湯姆生,在馬雅各醫師義助下,決定在返英定居前一探福爾摩沙。他從打狗港(今高雄)上岸,風塵僕僕行路難的兩週間,行腳直至荖濃溪。一路帶著沈重無比的器材,踩踏攝影鏡頭從未捕捉過的挑戰極限秘境,其艱辛不足為外人道,卻留下了劃時代的貢獻,從此臺灣正式晉入影像信史。

為了一償夙願,游永福十八年來勤勤懇懇考掘探勘,孜孜不棄地逐步聚沙成塔,成就了《尋找湯姆生》一書,其刻骨銘心的心路歷程令人動容。八八風災毀山斷水滅村,所幸大師精湛的紀實攝影采風,已將昔時風采化做永恆。天災屆滿十週年之際,此書終於能夠付梓出版,意義非凡。這不只讓湯姆生近一個半世紀前的身影行止,立體化又具體化,也讓游永福與有心人士,持續推動線性文化遺產被認可的時機,更加指日可待。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