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1:潘志猛團隊的迷你青頭獅大集合(2011,游永福攝影).jpg

【甲仙好客網路博物館】系列之六

迷你青頭獅   游永福

篩選理由:具有藝術價值,並顯著反映地方生活特色

傳承地點:高雄市甲仙區關山社區活動中心

經度緯度120.361931°E23.064528°N

傳承團隊:

潘志猛 / 民國五十一(1962)年生,葉志偉 / 民國物十二(1963)年生,葉志恭 / 民國五十五(1966)年生

推廣團隊:蘇美玉、王麗娟

藝品特色:

開模製作過程,屬獨創藝術;鼓鼓腮幫子樣貌,則傳承自陳時檀的第一代雞籠獅」(照片1

照片1:潘志猛團隊的迷你青頭獅大集合(2011,游永福攝影)

照片2:陳時檀與他糊製的青頭獅(2012,游永福攝影).PNG

照片2:陳時檀與他糊製的青頭獅(2012,游永福攝影)

歷史源流:

阿里關的潘志猛、葉志偉與葉志恭三個堂兄弟,從小參與客家教頭陳時檀的舞獅練習與整個宋江獅陣的展演,熱衷民間藝術的傳承。葉志偉對教頭教導的臺灣獅頭源流相當關注,北部是開口獅,南部是閉口獅;閉口獅的額頭突出,像極了早期農村飼養小雞的竹籠,所以又稱為「雞籠獅」;而獅頭臉部顏色分青與紅,青色武藝高強,紅色彰顯和平。陳時檀教頭糊製的獅頭,腮幫子鼓鼓、額頭高高,屬充滿福氣的雞籠青頭獅,模樣素為大家喜愛(照片2)。

照片3:潘志猛與他製作的迷你青頭獅(游永福,2011).jpg

照片3:潘志猛與他製作的迷你青頭獅(游永福,2011

莫拉克風災前後,宋江獅陣的練習停頓了一段時間,民國99年(20106月新建甲仙大橋通車,提早接到展演邀請的阿里關振興社宋江獅陣,為了此一難得機會,大人與小孩全都動了起來。只是,計畫傳承給下一代的過程,發現20公斤左右的獅頭實在太重了,小朋友無法久扛。決定到外地選購新獅頭,卻發現樣貌與阿里關不一樣,舞弄起來也怪怪的,只好自己製作。

民間公認青頭獅具有驅邪與避煞功能,時任社區總幹事的蘇美玉與社區營造員王麗娟,決定發展巴掌大小的青頭獅之製作,做為社區文創藝術品,沈浸青頭獅已久的潘志猛心有靈犀,經過幾次改良終於製作出迷你版青頭獅(照片3),從此與葉志恭一起為迷你青頭獅的社區傳承用心推廣。

照片4:業志恭的迷你青頭獅後側設計了竹筷把手(2011,游永福攝影).jpg

照片4:葉志恭的迷你青頭獅後側設計了竹筷把手(2011,游永福攝影)

照片5:潘志猛的迷你青頭獅-第一代黏土模型→紙糊迷你青頭獅上色中→迷你青頭獅上色接近完成(2020,潘志猛提供照片,游永福後製).png

照片5:潘志猛的迷你青頭獅-第一代黏土模型→紙糊迷你青頭獅上色中→迷你青頭獅上色接近完成(2020,潘志猛提供照片,游永福後製)

製作流程:

迷你青頭獅,潘志猛說莫拉克風災之前,曾經以木頭雕刻3件,經過設計彩繪之後就是很討喜的吊飾。有了此一雕刻經驗,所以迷你青頭獅的製作,剛開始是使用木頭來製作模型,後來發現黏土捏製的模型,黏貼上面紙或衛生紙之後效果比較好,從此改為黏土模型。模型製作完成,先在模型上層層黏貼紙張,乾燥之後即可取下紙模,接著以塑膠水管裁切的小環固定紙模外緣,並黏上兩截竹筷作為把手,這麼做除了可以穩定紙模,也方便彩繪工作的進行(照片4)。彩繪完成需上亮光漆,乾燥之後,即可以用文化線進行獅子頭髮鬚的編綁,最後再以中國繩固定在獅子頭上方,可以避凶趨吉的迷你青頭獅就完成了(照片5)。

保存價值:

黏土、紙張、水管、竹筷、彩繪顏料、文化線與中國繩,都是很平常材料,但是經過耐心一步一步製作,竟然產出亮眼藝術品!尤其是傳承自陳時檀糊製的第一代雞籠獅」青頭獅的鼓鼓腮幫子,充滿福氣也討喜。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