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左)照片1:英國攝影家湯姆生。(中)照片2: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士馬雅各醫生。(右)照片3:英國探險家必麒麟.PNG

〈湯姆生馬雅各之路〉行動系列之八

線性的力量vs.聚線的力量 / 林靜莉

──游永福【漫步〈湯姆生馬雅各之路〉】錄影直播X聽者回饋之三

上,(左)照片1:英國攝影家湯姆生。(中)照片2: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士馬雅各醫生。(右)照片3:英國探險家必麒麟

游永福老師(以下簡稱游老師)於西元2021711日在高雄市立圖書館「城市講堂」的講座,因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所致,圖書館未對外開放,聽眾無法親臨現場,只能透過網路觀看錄影直播視頻。E世代下,講座不受場域封閉限制的現象無礙,之前城市講堂的講座,若講師有同意錄影,事後都會放在線上。而這場講座是至今仍無使用手機的游老師,在疫情期間特別於圖書館所推出的「講堂在家看So E See」方案下的錄影剪輯直播,圖書館的努力值得肯定。疫情世代仍要帶出臺灣線性文化,游老師這漫步的精神,不言而喻。

三三兩兩,好因緣銜接好因緣

這條湯姆生與馬雅各一起走過南臺灣的路線,從游老師洗練的描述下,很容易就了解到故事是從「三三兩兩」開始:三位英國人(必麒麟、馬雅各與湯姆生),因臺灣這塊土地,兩兩因緣際會在一起,最後於西元1871年,由馬雅各帶著湯姆生深入南臺灣山區,為我們留下珍貴歷史影像,可以說馬雅各秀了臺灣給湯姆生看,為此湯姆生秀了照片給世人看,而游老師用18年的探索,以《尋找湯姆生:1871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一書,秀湯姆生與馬雅各的故事給世人看,且讓大家從故事中看到距今一百五十年前的臺灣文化,是歷史遺留給世人的珍貴遺產。游老師講述的不僅僅是文化歷史,他更引領著這世代在為未來的世代做努力,以傳承偉大的發現,使其發揚光大;筆者很樂意為游老師的講座撰文回饋,好留下滄海一粟,記錄他的努力給世人看。

(左)照片4:約翰湯姆生在廈門。(右)照片5:馬雅各醫師醫師與家人(美國里德學院費德廉教授提供).PNG

(左)照片4:約翰湯姆生在廈門。(右)照片5:馬雅各醫師醫師與家人(美國里德學院費德廉教授提供)

年年都有「湯姆生文化節」

這場講座,時逢湯姆生(1937-1921)與馬雅各(1936-1921)別世一百週年,兩人先後於西元19219月與3月逝世,同享八十多歲長壽;於同一年去世,是巧不可言。馬雅各因為是首位將基督教與西方醫學傳入南臺灣的傳教士與醫師,臺南市特別於今(2021)年舉辦了「開臺西醫˙世紀傳愛:馬雅各醫師別世百週年紀念展」,也出版了《府城百年愛的足跡》來紀念馬雅各;而游老師則是以倡導「湯姆生文化節」來紀念湯姆生。高雄,因為還有很多人未識湯姆生為何許人;就連公部門,也尚未意識到打狗第一張歷史性照片的拍攝者,已離開我們一百年了。而人們更沒料到,湯姆生與馬雅各逝世百年之際,全球性的新冠病毒,讓人們被同步封閉,未能對他們兩位有同步紀念。唯游老師有心,努力地於他今年的每場講座,冠上「湯姆生文化節」以做紀念。眾志成城要比孤軍奮鬥好,期盼有文化工作者或有能力的人可幫助請命,在百週年之際,為文化節立下創舉,成就美好的紀念,讓每年都有回顧與前瞻,來凝聚文化傳承的力量。

建構〈湯姆生馬雅各之路〉國際文化路線

游老師的心,宏大且遠瞻,富爆發性,從他的著作以文化遺產為名,希望將臺灣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線性文化推展出去,到媲美西班牙〈聖雅各之路〉、日本〈熊野古道〉與〈奧之細道〉,提出比照國際性建設的構想與建議,欲建立〈湯姆生馬雅各之路〉成為國際文化路線,心之所向已超越紀念所想,加上他提及:「一個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得快快樂樂,做得有意義,那就值得了!」類似在宣告終身致力此事的心態,很陽光也很勵志!這樣的正能量肯定會匯聚各種力量,一起來成就大業,指日可待。

眾多國內外單位與工作伙伴共襄盛舉

(左)照片6:歐洲專家學者團,於2006年10月18日在游永福與王文明帶領下來到荖濃,尋找一座湯姆生拍攝的山。(右)照片7:髮簪博物館Ms. Wu館長協助送達游老師的著作《尋找湯姆生》,給英國倫敦威爾康圖書館威廉˙舒巴赫主任.PNG

(左)照片6:歐洲專家學者團,於20061018日在游永福與王文明帶領下來到荖濃,尋找一座湯姆生拍攝的山。(右)照片7:髮簪博物館Ms. Wu館長協助送達游老師的著作《尋找湯姆生》,給英國倫敦威爾康圖書館威廉˙舒巴赫主任

講座中游老師提及許多國內外支援單位,共同來成就他的大作,提供照片來源的英國倫敦威爾康圖書館,毫無疑問是居功厥偉,亦即是第一個功不可没的單位;特別有意義的是該圖書館威廉˙舒巴赫主任「人來書往」的這段介紹:西元2006年他曾與歐洲專家學者5人到臺灣來拜訪游老師,去了荖濃對照湯姆生照片中的地景;14年後的2020年,威廉˙舒巴赫收到臺灣髮簪博物館   Ms. Wu 館長協助送達的游老師著作。這種跨越時空,因湯姆生而連結的互動,至今仍在進行式的交流著,特別讓人感受到滄海桑田的震撼。游老師也藉此提出時不我與,要與時間賽跑的呼籲,類似的呼籲於講座中出現約3次,除了對14年來的歲月痕跡及人生只做一件事,提及時間的催逼之外,還有提及曾一起踏查的夥伴:董武慶與王芊鳳,皆五十多歲的中年期就離世了。游老師對生命的流逝,充份顯露惋惜與懷念,但是那要建立的〈湯姆生與馬雅各之路〉,尚未形成知性與感性的國際路線,他心中尚有百工待舉,還沒能停止努力,所以一再呼籲,要珍惜時間與之賽跑。雖然過去那段一起追著湯姆生跑的夥伴已經離開兩位,物換星移下也要有人接棒跑下去,不要白費了前人曾經致力的功夫,才是對他們最好的回饋與紀念。

(左)照片8:工作伙伴董武慶、王文明與游永福一起帶領法國魏延年踏查湯姆生的〈荖濃東方森林覆蓋的群山〉照片取景點(2013,魏延年提供)。(右)照片9:旗美社大秋季班課程,學員也是工作伙伴王芊鳳,在荖濃溪床上遇水則喜(2013,游永福攝影).PNG

(左)照片8:工作伙伴董武慶、王文明與游永福一起帶領法國魏延年踏查湯姆生的〈荖濃東方森林覆蓋的群山〉照片取景點(2013,魏延年提供)。(右)照片9:旗美社大秋季班課程,學員也是工作伙伴王芊鳳,在荖濃溪床上遇水則喜(2013,游永福攝影)

游老師追尋湯姆生一路走來已經20年,許多前人夥伴一路相隨至今,講座中看見旗美社大陸續提供了課程與活動,為游老師的湯姆生路線努力留下紀錄,且建立平台做線性遺產的大本營,充份發揮了區域性學習單位的力量,期許這力量也能成為國際文化路線的主力,從地區到國際,讓跨線的力量將學習帶往更高的境界。

這條國際性的文化路線,跨越了臺南與高雄。在這場講座之前,筆者也參加了幾場成功大學有關湯姆生的活動,分別是游老師於講座中提到的張秀慈與楊中平老師所辦理的學術性活動;能有教授學者一起對路線投入探索,對於提升文化水平,有升級的助益。高雄於兩年前(2019)掀起湯姆生文化風潮,那年同時有藝術學者謝佩霓在三餘書店進行湯姆生著作《十載遊記》的導讀,及作家劉克襄於高雄市立圖書總館,進行其著作《福爾摩沙大旅行》的導讀,都將湯姆生於亞洲及南臺灣的文化風采展現無遺。就在這年(2019),《尋找湯姆生:1871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出版了,游老師大爆發了湯姆生風潮,連著兩年來(20192021),筆者跟著游老師及第一社大自然生態社的踏查腳步,不斷地穿梭於臺南與高雄,特別是於曾經服務過的杉林、甲仙與六龜之間。看到過去於不同社區認識的夥伴,因湯姆生走讀活動而共同聚首時,每每有很深的感動,一條線性文化路徑,為南臺灣帶來了聯結的力量,全來自游老師鍥而不捨的精神,讓各線人馬,不分城鄉,無別南北,一起聚集起來,是股很大的聚線力量。

我們都是甲仙人

其實這場講座背後,還有一樁甲仙人的故事(「甲仙人」,擴大其意,指曾於甲仙服務過的人),是三位前後任的甲仙圖書館人員,因緣際會又先後同樣任職於高雄市立圖書館推廣組,不同時期負責城市講堂業務的三位夥伴們,竟一起同心合意,欲將甲仙人游老師所研究的高雄在地文化成果送上知識殿堂,讓高雄市民能更多地認識在地文化──過程,還歷經無數檔期排隊,才促成這場講座,也是一場跨時空的努力了。倫敦的威爾康圖書館,典藏、維護、保管與推廣了湯姆生的作品;高雄市立圖書館,也應該為高雄的甲仙人游永福展現圖書館的服務功能,盼望這拋磚引玉的推廣講座,能帶來更多元的活動,幫忙推廣這條國際文化路線,才不枉費150年前湯姆生與馬雅各的用心,還有花了20年追尋湯姆生的游老師及各路專家、學者、同好們的諸多努力。

賴清德副總統荖濃濕版攝影外拍體驗

(左)照片10:游永福為賴清德副總統解說湯姆生的〈荖濃溪谷〉照片現地對比(2021,蔡佳美攝影)。(中)照片11:署名「中華民國總統府敬贈」的黃家大合照(2021,副總統辦公室攝影官攝影)。(右)照片12:賴清德副總統荖濃濕版外拍體驗大合照(2021,郭建良攝影).PNG

(左)照片10:游永福為賴清德副總統解說湯姆生的〈荖濃溪谷〉照片現地對比(2021,蔡佳美攝影)。(中)照片11:署名「中華民國總統府敬贈」的黃家大合照(2021,副總統辦公室攝影官攝影)。(右)照片12:賴清德副總統荖濃濕版外拍體驗大合照(2021,郭建良攝影)

聽一場講座,能立即吸收到所有貢獻的精華,是很大的福氣;但福氣有多大,同時代表講者的付出有多辛苦。最早的濕版攝影技術,讓漂洋過海的湯姆生,帶著重裝備行走艱辛路;游老師為了介紹這技術,要做的努力也很不簡單,對瘦小又不會開車的游老師而言,到各地演講要拿玻璃板兩片、玻璃底片一片、每本865公克《尋找湯姆生》專書幾本、500公克開水兩瓶、250公克綜合堅果一包與外套一件,做現場秀,何嘗不是重裝備走艱辛路呢!講座上介紹的幾場濕版攝影體驗活動,工程也不小,最大陣仗應該是副總統賴清德合照的那場吧!能獲國家元首參與濕版攝影體驗,彷佛像湯姆生為泰皇拉瑪四世拍照。而副總統的出現,則多賦予了使命感,讓人連想,游老師講堂上的呼籲,是否能隨著副元首的吸睛度,也讓更多人看見或聽見。

善待藝術家與文化工作者

游老師說英國雕塑家阿切爾發明濕版攝影時,沒有申請專利,所以普及與蓬勃發展了攝影藝術,但是才44歲就過世,而且是潦倒以終!他呼籲英國政府要善待重要藝術家,莫讓潦倒以終成為他們的寫照。這呼籲,除了令人不捨阿切爾的不堪遭遇外,也讓人想起游老師阮曩羞澀的處境。游老師很真性情,毫不諱言他撰寫書稿時,存款僅餘四、五位數,這一路走來沒有公部門經費挹注的研究,的確耗盡了他的財力。出書至今六刷,為出版社帶來利潤,而書或相關週邊項目,陸續獲得一些奬項,但真正頒發給他的獎金,是令人訝異的寥寥無幾。游老師的書出版後,曾有媒體形容他是落魄書生;就筆者所知,游老師的確是兩袖清風。從他極簡的生活中,不難體會仙風道骨的他,有榮譽為伴,像是人生獲得平反的榮耀,所以在他的紀錄片中,那幕向父親告知已有作為獲得社會大眾肯定時,除了心酸,還特別讓人感到文化是股存在的力量,游老師的著作,確實已為他光耀門楣。而不同於英雄惜英雄,比起潦倒以終的噓唏,讓人也想隨著游老師大聲疾呼,有請好好善待藝術家與文化工作者,因為這是文化之邦與大有為政府該有的作為。

海洋國家與海洋城市的想望

(左)照片13:湯姆生的〈竹筏,1871〉照片,左中側有明確的三角小點,確定了勞魚苗照片的位置就是旗後海邊。(右)照片14:湯姆生的〈在岸浪中撈魚苗,1871〉照片,復刻之後,可為高雄旗津上演精采的海洋素民生活文化。.PNG

(左)照片13:湯姆生的〈竹筏,1871〉照片,左中側有幾個明確的三角小點,確定了勞魚苗照片的位置就是旗後海邊。(右)照片14:湯姆生的〈在岸浪中撈魚苗,1871〉照片,復刻之後,可為高雄旗津上演精采的海洋素民生活文化。

其次是對高雄地方政府的呼籲,在臺灣四面環海的情況下,希望身為海洋城市的高雄,能邀請漁夫於旗津海灘,以定時表演方式,復刻1871年湯姆生於現地所拍撈魚苗的畫面,讓素民文化成為城市發展的新方向。居住高雄的在地人都知道,近幾年高雄都以發展亞洲新灣區為口號,因為海港的形勢,會為都市帶來豐富的商機,所以高雄市政府接續於所謂的「亞洲新灣區」,投入龐大的圖書總館及會館的建設,就是希望文化的發展能帶動城市的成長;如今游老師來到圖書總館的城市講堂,分享了湯姆生為早期的打狗上演了那麼多的精采在地文化,何嘗不是跨越時空的巧妙機緣。

那麼,除了硬體建設,湯姆生的鏡頭能否為海洋城市自詡的高雄,推波助瀾厚實的素民文化呢?

永續經營與環境保護的呼籲

 

(左)照片15:湯姆生的〈荖濃附近捕魚團體,1871〉照片。(中)照片16:手握弓箭的捕魚人截取。(右)照片17:湯姆生的〈荖濃溪谷,1871〉照片。一再展現了取大留小,讓世世代代有魚可吃的精神.PNG

(左)照片15:湯姆生的〈荖濃附近捕魚團體,1871〉照片。(中)照片16:手握弓箭的捕魚人截取。(右)照片17:湯姆生的〈荖濃溪谷,1871〉照片。一再展現了取大留小,讓世世代代有魚可吃的精神

講座中游老師一而再,再而三提及對土地永續經營的呼籲,在分享湯姆生的〈荖濃附近捕魚團體〉與〈荖濃溪谷〉照片時,說明用弓箭或鏢槍來射魚,是取大留小,讓世世代代有魚可吃的精神;或是介紹地景地貌比對時,從山形的銜接與地平線的對齊,提及水土保持的重要;甚至是對有機農業與野生食用植物的推廣和重視,提醒不要噴除草劑,聲聲都是對土地愛護的呼籲。物會換,星會移,世代會交替,對土地永續經營的智慧與仁慈的胸襟,是生為萬物管理者的人類,基本要做到卻又很遺憾常做不好的事,真的該好好省思。

筆者所認識的游老師是很愛甲仙的甲仙人,對於甲仙走讀,渾身就是導覽魂展現,舉凡花草植物、山川河流、地景文物或史料,他都有一籮筐的故事可以介紹。他也會把握每個與大眾相處的機會,將甲仙的產業推銷出去,最常見的是和與會者分享甲仙地區農會的有機梅精糖;這次直播沒有觀眾,也就沒有現場分享,但他仍不忘要工商服務,把有機梅精糖介紹一下,感受到他愛鄉之心滿溢。基於對甲仙產業照顧的心一樣,在介紹湯姆生路線時,他提及各地的飲食產業,要多利用在地產物特色,依各聚落的不同風味,用心發展飲食文化,好吸引來賓獲得更多關注,諸如內門木柵的好蜜、快樂農場的風味餐,及日光小林的雞角刺、大武壠的「米買(mai)」、昭和草(山茼蒿)在甲仙的故事等等,游老師特別呼籲各地要多結合在地的自然生態,推出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五感學習或體驗,向來是在地文化最好的行銷方式,以這樣的方式來發展文化,肯定會帶動社區經濟的發展,這是位於這條路線的各社區,在湯姆生風潮下,可好好發揮的內容,或者是已蓄勢待發的項目,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冒出精采火光,照亮臺灣

(左)照片18:游永福在甲仙貓巷導覽(2018,劉愛榮攝影)。(中)照片19:小草旅人甲仙之旅野生食用植物品嚐(2013,小草攝影)。(右)照片20:小林野菜藥膳班潘志明的野莧料理,在高雄市歷史博物館的「甲仙尋奇」行程中展露光芒,大受好評(2012,游永福攝影).PNG

(左)照片18:游永福在甲仙貓巷導覽(2018,劉愛榮攝影)。(中)照片19:小草旅人甲仙之旅野生食用植物品嚐(2013,小草攝影)。(右)照片20:小林野菜藥膳班潘志明的野菜料理,在高雄市歷史博物館的「甲仙尋奇」行程中展露光芒,大受好評(2012,游永福攝影)

以前參加游老師的講座,彷彿藉著張張照片,隨著湯姆生回到過去探索歷史文化,而這場直播,除了回到過去,彷彿隨著游老師走讀未來,看到〈湯姆生馬雅各之路〉這條待建置為國際文化的路線,聽到這不是口號,已提出許多配套作業,這些作業需要繼續投入更多文化、產業、地質、在地資源與物候調查,及繪製聚落文化地圖、建置與匯整管理平台,還有許多旅遊路線之基本必備設置以及措施要努力。

在游老師的聚線力量下,臺南與高雄這兩座城市都已出現許多夥伴在探討這些主題,且游老師也陸續將他多年孜孜不倦的耕耘成果,將甲仙許多自然、人文與生態資料匯整在一起,加上四所大學單位(旗美社大、成大、實踐大學與高雄第一社區大學)投入走讀、甲仙與美濃的愛鄉協會有核心力量、荖濃文化工作室與日光小林用心復刻原民文化;而馬雅各致力的柑仔林、拔馬與木柵教會,都有新穎的面貌;還有各樣愛故鄉、愛這片土地、愛這歷史文化的同好持續在努力。如果這些聚線力量與線性文化力量,像米開朗基羅那幅創世紀大作上的兩根快銜接起來的指頭,那這條〈湯姆生馬雅各之路〉需要一位主宰,幫忙讓兩指相連起來。期盼相連後能冒出精彩火光,照亮整個臺灣,讓世人眼睛一亮。(2021-07-17

游永福在高市總圖〈城市講堂〉的【漫步〈湯姆生馬雅各之路〉】錄影直播完整版在此,點開網址即進入播放模式,稍候28秒影像即出現。https://www.facebook.com/KSMLMain/videos/3022955337987763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