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1: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湯姆生、馬雅各與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研討會】進行中.PNG

〈湯姆生馬雅各之路〉行動系列之十六

南臺灣的秋天,尋找湯姆生 / 劉愛榮

        ──【湯姆生、馬雅各與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研討會與踏查】迴響

找到客運站,只見85歲和80歲的兩位老太太,竟在清晨640高雄開往甲仙客運隊伍的最前方,那個清晨,驚喜真多!高雄火車站從共構捷運站到整體改建,我這路癡經歷了好幾番訓練。這次是火車站封了東側出口,改由西側出入。沒想到東側出口旁小路一起被封,挨著的警局、高雄客運、國光號車站全搬了(後來才知西側出站處,牆上貼著大幅指引地圖)。出現在清晨路邊的極少路人的第四位,終於能指點我向西看,第三個紅綠燈旁,就是目前的高雄客運站。

圖2:(左)1:85歲和80歲的兩位老太太,竟在清晨6:40高雄開往甲仙客運隊伍的最前方(劉愛榮提供,2021-10-02)。(左)2、3、4:泰雅小公主,名叫賴恩希;聰明、好學,不斷發現、不斷提問(Tony Chen攝影,2021-10-30).PNG

2:(左)185歲和80歲的兩位老太太,竟在清晨640高雄開往甲仙客運隊伍的最前方(劉愛榮提供,2021-10-02)。(左)234:泰雅小公主,名叫賴恩希;聰明、好學,不斷發現、不斷提問(Tony Chen攝影,2021-10-30

左營高鐵的班次沒有火車站多,到甲仙車程是兩小時,我驚訝兩位老太太都不辭辛勞趕赴講座,上次壽山國家公園和這次甲仙圖書分館,舉辦的都是游永福的《尋找湯姆生》講座,她倆該是最年長的鐵粉了;甲仙圖書分館最小的參與者,是就讀甲仙國小二年級的泰雅小公主,還互動熱烈,游老師的講座竟然是老少咸宜!

圖3:《尋找湯姆生》三餘書店新書發表會,粉絲已經滿溢到門邊,連星星都想擠進來(曾麗雲攝影,2019-11-08).PNG

3:《尋找湯姆生》三餘書店新書發表會,粉絲已經滿溢到門邊,連星星都想擠進來(曾麗雲攝影,2019-11-08

三餘書店在2019118日舉辦《尋找湯姆生》新書發表會,粉絲,已經滿溢到門邊,有新北市來的,有年近八十的,連星星都想擠進來。「文化沙漠」四字黏在高雄人腦海太多年,只見滿屋熱切的眼、感動的心。那晚道別時,空氣中盪漾著溫暖幸福,以及高雄人熱切擁護的精神!

疫情綁束了腳步,期待著的2020年湯姆生文化節,成了作者一個人的武林。憨憨期待到這秋天,湯姆生、馬雅各史實,終於走出高雄偏鄉!明知是披星戴月,也要趕赴台南市安南區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簡稱「臺史博」)舉辦的【湯姆生、馬雅各與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研討會與踏查】,這是盛會的源頭。至少,我們有了夢,如成大張秀慈老師說的「能匯聚這條路徑的在地能量」的夢。

(置頂)圖1: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湯姆生、馬雅各與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研討會】進行中(張秀慈提供,2021-11-11

呼應文化部的產業文化路徑架構及路線,請來各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分享研究。其實,緊扣著「文化路徑」這個概念,行走祖先開拓過的歷史軌跡,成大資工系楊中平老師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課程下,注意到府城之東的平埔族群,已經帶領成大學生探索湯姆生、馬雅各之路。成大都計系張秀慈老師,也以課程(課題與策略)啟動〈湯姆生馬雅各之路〉觀光整體發展計畫。

江山代有才人出,總是能見青年才俊策馬入林。唯獨主持之一的某女士對會場拍照的嚴厲指責,與談之一的老師以宣告開罵來提醒重視(應該有難以忍受之苦),這在北臺灣是難以見到的場面。可想而知臺史博的處境,及與國際接軌的距離。第三日的文化路徑走讀,自是更加期待,「跟著一起,走在其中,才能懂得那份感動」。行程是內山地界的拔馬(左鎮)、木柵(內門木柵里)、日光小林、瓠仔寮(甲仙寶隆里)、甲仙埔(甲仙)、小林(五里埔)、阿里關(關山里)。

圖4:游永福擔綱的甲仙埔公廨深度導覽,說明沿革之後,掀開供桌前方的吉祥方形繡布,接著開啟左右小門,爬入捲起紅布,即見太祖寄居的向缸;游永福擦拭好小盤之後,將太祖最愛的檳榔擺置小盤上,恭請太祖享用(修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蘇明純提供,2021-11-13).PNG

4:游永福擔綱的甲仙埔公廨深度導覽,說明沿革之後,掀開供桌前方的吉祥方形繡布,接著開啟左右小門,爬入捲起紅布,即見太祖寄居的向缸;游永福擦拭好小盤之後,將太祖最愛的檳榔擺置小盤上,恭請太祖享用(修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蘇明純提供,2021-11-13

李宗盛的〈真心英雄〉歌詞寫著:「燦爛星空,誰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們給我的感動最多。」岡林陳柳足、木柵李蕙琪、左鎮教會鄭逸新牧師、小林文物館導覽員、甲仙游永福等數位,正是歌詞最佳演繹。然而,「分別」負責一段導覽,組合而成的 「碎片式導覽」,就同以手機等進行的「碎片式閱讀」一般,它更須一位居高處且功力紮實者的黏合,將這一點一點的文化路徑元素融會貫通成線,並示範引導,以成就知識教育與延展,成就一場難忘的充實與感動,壓軸成不負文化使命的傳播。

高苑科大資訊傳播系副教授車上串場這麼說:這些資料網路都查得到,參加是多了結識朋友的機會。這些話還真寫實,在這星光閃閃的三日,如海綿般吸取知識仰望前輩。然而被串場副教授低估了的是,這些搶著名額的來賓,有北臺灣趕來、有披星戴月而來、有早趕晚趕來的,他們或是專業相關者,或是極其認真的臺灣文史熱愛者……臺灣,亟需感動及啟發心靈的力量。【文化路徑研討會】這樣珍貴的機會與責任,如若這般被輕忽辱沒了,如何談論與國際接軌?

圖5:(左)1:專車開抵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左)2:穿著傳統服裝在門口迎賓的大武壠耆老。(左)3、4:阿里關公廨的向神座與向竹(劉愛榮攝影,2021-11-13).PNG

5:(左)1:專車開抵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左)2:穿著傳統服裝在門口迎賓的大武壠耆老。(左)34:阿里關公廨的向神座與向竹(劉愛榮攝影,2021-11-13

即使在多年後,人們仍期待臺灣史這一頁的盡心竭力的推動。即使是顆小螺絲釘,貢獻的力量也能積沙成塔。愛臺灣的人們會期待也會需要的,是準備好了、滿腹熱情、有實料的重磅導覽出擊,能以主題式故事串起跨領域,能談談沿路地景、地質、建築,或食物、器物、文化、生態……雖不能一步一腳印,甚或期望「動態組構的永續性」,也仍想體會一些150年前先人的艱辛。小林文物館的舞蹈觀光時間長了;末了,關山是通往某處的交通要道,也變成下車的匆匆一暼!

林崇熙先生有段動人描繪:「文化路徑有別於社區小旅行,它承載著在地人們在歷史文化中,面對各種生存挑戰,所孕育出來的價值理念、環境智慧、美感品味等在地知識。透過敘事經營,這些在地知識,能給參與者諸多啟發與對話。」在我們幻想「整座臺灣都是你的大學堂」之餘,「社會在走,歷史要懂」,且讓我們期許自己,先成為一顆有貢獻的小螺絲釘吧!(2021-12-01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