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壠族原住民文化側記】系列之三
保成仔菜──深具文化底蘊與在地特色的平埔美食 / 游永福
置頂照片:保成仔菜薑絲快炒美味料理(許淑卿攝影,2010-05-02)
「這是保成仔菜。」
第一次聽到保成仔菜,是在小林大武壠原住民耆老王天路先生府上。我一向暱稱她「阿嬸」的王夫人陳秋連女士,熱情招呼來此訪問的我們一起用餐,當我們詢問餐桌上一道搭配薑絲清炒的好吃綠色蔬菜時,阿嬸如是介紹。
「為什麼叫保成仔菜?」
「『保成仔反』的時陣,抗日勇士江保成等人遊走於山區,就是以這種野菜來活命;後來江保成雖然壯烈成仁,但這一段野菜與勇士連結的可歌可泣反日事件,我們不能或忘,便以這樣的稱呼來紀念。」
阿嬸口中的江保成,乃甲仙本地被註記為「熟」字的大武壠族人,日治明治三十一(1898)年 八月十三日 出生,生父為劉發,生母為劉郭氏採,養父為江九。大正四(1915)年 七月八日 至十三日的「甲仙埔抗日事件」,江氏為十張犁方面的隊員;接下來規模更大的八月二日至六日的「 噍吧哖事件」,江氏是襲擊南庄警察官吏派出所的成員;事件後江氏被捕,雖然判決不起訴釋放,但心中反對日本政府以高壓手段攫取自然資源破壞森林的情緒,卻日益高漲。於是昭和六(1931)年四月三日起江氏「行衛不明」;隔年,亦即昭和七(1932)年的七月十七日 ,江氏又從本居地退去。
那麼,江保成是不是就此消失於江湖呢?
根據昭和十八(1943)年 四月十三日 ,台南地方法院之「刑事預審終結書」記載,加上耆老曾德明先生的田野調查,昭和八(1933)年四、五月間,江保成加入了阮寶治為首的旗山中華會館,密謀全臺抗日事宜;同年六月起,以杉林庄內寮為根據地,吸收杉林庄與甲仙庄方面的志士,組成義勇隊待機起事。昭和十二(1937)年七月,因臺灣總督府的監視持續加強,臺灣各地的中華會館指導者,大多撤回大陸暫避鋒頭,整個「臺灣華僑抗日救國會」的活動轉趨低調;但江保成一派的抗日隊伍「活動卻更形熾烈化」,到了年底,「台南、高雄兩州山麓地帶,竟面臨暴動狀態之發生」。可惜,抗日事機不幸洩漏而胎死腹中,由於參與活動者居住於小林地區的民眾不少,所以史書以「小林抗日事件」稱之;甲仙本地人,則以「保成仔反」述說。
事發之後,江保成雖潛入內寮山區,惟仍難逃日警嚴密的搜緝,於昭和十三(1938)年秋被捕,經台南地方法院判處死刑,雖不服並上訴台北高等法院,但仍維持原判,最後在淡水執行絞刑而懷恨成仁。
照片1:保成仔反抗日義士王丁獻英姿(王三川提供)
江保成懷恨成仁,被捕下獄的志士,光復後獲釋的亦僅有王丁獻、陳治、劉三連、劉振英、劉春、劉春龍、劉添丁、潘元、潘琴、潘保元等幾人;沒回來的,應已在獄中被判刑處死或病死。
春去秋來,時移勢轉,民國九十八(2009)年10月24日,亦即莫拉克災變後的第76日,高師大謝臥龍博士與長庚醫院陳順勝博士的心理與醫療人員聯合團隊,為了確定是否要在甲仙地區設立三個固定駐點,繼續服務偏遠民眾,由游師兄導覽來到獻肚山崩塌區域,師兄除了欣喜天公已種下山黃麻、山芙蓉、光果龍葵、白埔薑及羅氏鹽膚木等等植物,更特別注意到已開了花的保成仔菜也正努力攻城掠地。會特別注意,乃因一談到保成仔菜,王天路先生與夫人,眼中總會閃現一份深沈的敬意,顯見這一植物對他們這一輩人來說,的確有著特別的意義在。
照片2:小林獻肚山崩塌區正努力攻城掠地的山茼蒿(2009-10-24,謝臥龍博士攝影)
那麼,小林與甲仙耆老口中的「保成仔菜」,到底是什麼植物呢?
昭和草是也。昭和草,乃菊科(Compositae)昭和草屬(Crassocephalum)一年或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原產地為非洲,不論野生或栽培,都是不用農藥的一等好食物。昭和草,其香味似茼蒿,但更勝茼蒿,所以有山茼蒿別名。 二戰期間,日本帝國為了怕物資匱乏的軍民餓死,昭和太子下令在臺灣空投種子,希望種子生長之後,能讓日軍與民眾們充飢,所以又有太子草、飛機菜等別名。每一個名稱,都自有命名的故事來由或特色。
就昭和草的口感來說,產地土壤水分較多,產出的嫩莖葉香味較淡;反之,味道則較濃,所以,可隨個人的喜好來選擇食材。只希望,在重建的過程,這一極具文化與在地特色且上得了桌面的保成仔菜,能獲得所有倖存小林人的珍視,更能成為甲仙一菜多吃特色料理的要角。
照片3:小林獻肚山崩塌區重生的山茼蒿花種子(謝臥龍博士攝影,2009-10-24)
發表於民國九十九﹙2010﹚年6月25日《中華日報˙中華副刊》【民國一一一(2022)年5月23日修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