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永福甲仙災能止災】新生良機──卡玫基颱風與油礦溪的善意提
 
【游永福的災能止災】

新生良機──卡玫基颱風與油礦溪的善意提醒
    

以芋頭及相關製品,還有平埔文化,名聞臺灣的甲仙,連續幾日,一直佔據了電子媒體的寶貴時段與平面媒體的重要版面,這,都得拜「卡玫基颱風」之「肆」了。

    就在717日 晚上750分,卡玫基帶來的陣雨,忽然轉變為持續傾注的豪大雨,三個鐘頭後,亦即同日晚上的11點出頭,匯集番仔寮溪、崩坪坑及鹽桑仔坑三條支流的油礦溪洪流,越過了甲仙街區東北側「和安橋」上方的鋼筋水泥河堤,首度給1906年年底規劃整建完成的甲仙棋盤格局街區,以「遇水則發」的厚禮。

【游永福甲仙災能止災】新生良機──卡玫基颱風與油礦溪的善意提

    洪流,是順著和安橋西側的巷道前行,一股向前衝,一股左轉入和安老街;禮物,則沿路分送。天亮之後,街上,盡是少了枝葉的大樹、小樹、竹稈、草莖,盡是石頭、各式家當及被移毀的盆栽,還有厚厚的泥漿。而環河道路,這裡橋毀,那兒堤坍,彼處路塌;親水公園呢?只見一片汪洋,泥漿滾滾。


【游永福甲仙災能止災】新生良機──卡玫基颱風與油礦溪的善意提

    壞消息,接二連三傳來,油礦溪慈恩橋旁的貨櫃屋及屋旁的十數巨石,皆被沖走;還出現了超大坑洞。崩坪坑,李家深陷洪流,八口人中由村長與義消涉險救出兩活口,確知兩人死亡,另四人生死未卜(註);而李家鄰居江姓老婦,亦死亡。鹽桑仔坑,在三山國王廟附近,南側的白雲山與北側的外英山,皆嚴重走山。番仔寮溪,亦有土石流災情,居民一時進出不得。(註:李家最後確認六人罹難)


    九十歲左右的老人家一直搖頭嘆息:未曾見過!未曾見過!

油礦溪人談油礦溪

    後學我是出生於油礦溪山區的山內埔,就學時又居住於油礦溪旁甲仙街區上的家,所以幾乎三分之二條油礦溪流域,都是童年的我,與家人或玩伴們,在溪床種菜,在溪邊或山坡採集野果,在溪中釣魚、抓蝦、游泳,在田裡垂釣青蛙,在瀑布區郊遊,及在林班地伐木的活動範圍;且近二十年來,又常與夥伴們在油礦溪流域登山、溯溪、尋幽與探勝──以這樣的背景,單就油礦溪為例,來談一談這次的災情,我想應是貼切的。也希望這樣的探討,對台灣地區河川的整治,能提供一些些借鑑。

1910年的甲仙埔洪水

    甲仙最早的洪水資訊,出現於1910年的91日 ,當時的《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有臺灣南部洪水的報導,是針對同年71718日該區域的洪水及其雨量,以之與同年7710日日本東京地區的洪水與雨量做對比和研究。今,僅選擇臺灣南部雨量較大的17日與日本東京地區雨量較大的10日做一比較。17日,甲仙埔的雨量為396.5毫米 ,下荖濃為398毫米 ,台南為246.4毫米 ,深水庄為505.2毫米 ;10日,日本東京之雨量為196毫米 ,與東京洪水有關係的「利根川之原流域」上的熊谷,雨量為180豪米,足兇為221毫米 ,新橋為126毫米 ,都宮為176毫米 ──是項臺灣與日本兩個地區的雨量數據,依據十川技師「其(指南臺灣)不如內地(指日本國內;此處則僅指東京地區)被害之甚者,則以中央山脈之深山幽谷,人跡未經,斧斤不入,樹林繁茂之故也」的語意來看,可知當時南臺灣山區的原始森林仍然完好,得以涵養水分,所以災情不大;至於甲仙埔(即今甲仙街區)的洪災危害不大,其原因則有三項:一、當時甲仙地區的製腦產業還屬初期,油礦溪水源區的玉山山脈原始森林尚未完全破壞。二、早期,住民為安全考量,皆選擇居住於高台地,所以少有人員的傷亡。三、從早了六年,亦即1904年繪製完成的《臺灣堡圖》,可以清楚看出,當時的甲仙埔溪(後稱油礦溪),天然河道皆寬廣,且其上只有旱季便道,尚無橋梁;甚至到了1932年繪製完成的《甲仙油田地形與地質圖》,油礦溪上,甲仙街區通往過溪仔的原便道位置,只建造了長長的吊橋,新的旱季便道則在橋下方不遠處,皆不會阻礙山區急瀉而下的洪流。

八七水災中的甲仙

    間隔了四十九年,亦即到了民國四十八(1959)年的87日 ,艾倫颱風不經意引進的強大西南氣流,帶來了大規模的持續雷陣雨,重創了臺灣中南部,當時的雨量,高雄為536毫米 ,台南為523.8毫米 ,嘉義為507.1毫米 ,阿里山為1144.4毫米 ,山城甲仙,雖然尚未找到記錄,但依有地緣關係的上四地數據,應在700毫米 上下;山區雨量雖大,但當時甲仙的災情是:唯一的聯外道路──即今日臺21線公路,交通中斷,具指標意義的油礦溪,僅將挾帶下來的巨木,拋放在過溪仔之稻田中;洪流,因河道仍天然寬廣,所以並未湧入街區。至於崩坪坑,當時只在與番仔寮溪的匯合處,亦即坑口的右側高地,才有邱新殿與簡提兩戶來自梅山瑞里的移居者居住,谷內尚無人居,也無人耕種,所以狀況不明。

卡玫基輕颱肆虐甲仙

    又間隔了四十九年(真巧!),亦即到了民國九十七(2008)年的71718日(也真巧!與1910年的洪水同月同日),被輕忽的卡玫基輕度颱風,引進的旺盛西南氣流肆虐了甲仙(請注意:也是西南氣流惹的禍)。聽到洪災竟然皆是間隔49年的巧合,幾位幽默的朋友說了:「大家可以高枕無憂49年啦!」說笑歸說笑,在過度以人類需求為考量,而導致大環境與氣候急遽變遷的今天,油礦溪與山野,是否可以這麼好康?是否有耐心也有義務?再讓我們學習個49年,倒很令人懷疑。

釀災因素探討

【游永福甲仙災能止災】新生良機──卡玫基颱風與油礦溪的善意提

    這次卡玫基颱風侵襲臺灣,甲仙的油礦溪流域,由於有七個人喪命而廣受媒體注目;然而不只油礦溪,實際上整個甲仙,甚至臺灣中南部地區,亦都有嚴重的走山與土石流或淹水的災情傳出。只是為了深入探討,我們且縮小範圍,僅以甲仙的油礦溪為例,沿溪實地踏勘,並搭配氣象數據,以理出癥結所在,期能杜絕或減少後患。


天災──不可抗力的因素

    7171950分起,至18010分止,只4小時20分鐘時間,甲仙連續下了527毫米的豪大雨,平均瞬時降雨量──亦即每小時降雨量為121.6毫米;而1800分至010分的雨量為14毫米,17日的總雨量為628.5毫米(數據取材自「甲仙雨量站雨量逐時查詢表」)──這樣的雨量數值,遠遠超出日雨量達350毫米即為豪大雨的標準甚多。如此鉅量且持續下滲的雨水,乃讓砂質表土層為多的山區,一時間有了不可承載之重。

    而這幾年來,與甲仙有關的4級上下的地震,陸續發生了好幾次,對於甲仙的地層,到底會鬆動到什麼樣的程度?則是不容忽視。

    另要特別一提的是:崩坪坑,在日治時期的1908年,溪名即在《漢文臺灣日日新報》上出現,溪名會出現,並非有人居住,乃由於進行油田及燃質瓦斯的調查而留名。住民會將該小溪名為「崩坪坑」,正因溪流沿岸的山坪一直會崩塌,亦即早就是自然走山地段的關係。

人禍──可以避免的因素

一、     造林不當

    樹木,向來被視為水土保持的大功臣。只是,718日 一早,我與甲仙愛鄉協會的工作同仁淑卿,冒著陣陣大雨小雨,搶拍下來的災情畫面,可以清楚看到,油礦溪洪流挾帶下來的大樹、小樹、竹稈與草莖,依其色澤,活的植株是較多的,顯示走山地區非無植被。既有植被,為什麼還會走山呢?到底油礦溪流域的植被,是何種面貌?

    甲仙地區的原始森林,經日治與國府前後兩次要命的砍伐之後,雖都有造林,但只有零星巨木,尤其是民國六十(1971)年左右的造林,由於經濟考量,淺根的竹子佔有不低的比例──這對砂質表土層較多的山坡地來講,少了根部能深入並緊抓岩盤的巨樹群,對於水土的保持,顯然相當不利,乃成了人為的走山因素!

二、     河川整治,河道越治越窄

    自然走山也好,其後的人為走山也罷,為何近百年來,油礦溪一直皆未出現重大的淹水災情?話說近幾十年來,河川的整治在臺灣頗為流行──提到這個議題,我得先聲明:政府相關單位用心整治河川絕對是好事,只是令人奇怪的倒是:河道,並未越整越寬,反倒是越治越窄!到了民國七十(1981)年,油礦溪的整治亦難逃這樣的宿命。為什麼會這樣呢?歸納原因有二:其一、人們為了要使用更多的河川地。其二、為了節省經費。河道若要越整越寬,碰到租約地或私有地,難免要發出徵地補償費;而在交通流量不是很大的地區,要建造鋼筋水泥橋梁,降低預算的辦法,也是緊縮河道了──只由於這麼一點點的貪心與失慮,被小看了的油礦溪,便有了洪流溢堤的災變。

【游永福甲仙災能止災】新生良機──卡玫基颱風與油礦溪的善意提

    我們且來檢視崩坪坑的洪流,在過了慈恩十一號橋後,與從右側來的番仔寮溪洪流匯合,沿路要回了不少河川地,只是,不知道人類是否願意就此歸還?之後洪流又在油礦三號橋和龍鳳寺之間,亦即油礦巷22號住戶左前方,與從左側來的鹽桑仔坑洪流匯合,匯合之後水量更大,水量更大河道當然要更寬,惟接下來到匯入南仔仙溪的整段河道,卻因人為因素,不少段落都被嚴重限縮了,就在龍鳳寺前面,河道寬度最窄處竟只有20公尺 ,而右河堤,高度為2.2公尺 ,河堤至路面高度為1.3公尺 ,合計也只有3.5公尺 高,也難怪龍鳳寺前方油礦溪溪床上的明隧道,連上方的橫梁都留有洪流衝擊的泥巴痕跡了;而右河堤上及其旁幾戶人家居住的河階埔地,還有沿溪而建的整條高130公路,當然皆回到洪流的懷抱中,只是,洪流散發出的「對不起!這可是我原有的路徑」的善意提醒,會有多少人聽入耳中呢!然後,洪流兵分兩路,一路衝擊35公尺寬,排水深度為4.7公尺 的濟公橋(民國七十年完工),掏空了右側橋頭引道;另一路則順著高130公路前行,在公路右轉處衝入田園。


【游永福甲仙災能止災】新生良機──卡玫基颱風與油礦溪的善意提

【游永福甲仙災能止災】新生良機──卡玫基颱風與油礦溪的善意提

    接著,洪流遇山右轉了個大彎,便來到慈恩橋(民國八十一年完工),當然右彎時河道右側的香蕉園,也為洪流收了回去。慈恩橋下,河道寬度為36公尺 ,橋下排水深度雖為6.4公尺 ,但是與橋樑相距只有1公尺 至7.2公尺 的弧形攔河堰,卻有4.1公尺 高,嚴重降低了排水功能;而攔河堰之上的堤防,也只有3.5公尺 高,所以直沖左側山壁右轉而來的洪流,乃越過了左右兩側堤防與橋面,並將橋後左側的貨櫃屋與十數巨石統統請走,並沖挖出一個超大坑洞;而慈恩橋,除了左側橋欄毀損,橋面皆是大樹、小樹、竹稈與草莖。哦!洪流「我先收回部分河道」的密語,有沒有人聽到了啊!接著,洪流在左轉又右轉了兩個大彎之後,來到了和安橋(民國七十年完工),和安橋下,河道寬度為30公尺 ,但橋下排水深度只有4.5公尺 ,所以洪流除了越過橋面,留下整橋橫豎歪斜高高堆疊的大樹、小樹,還有竹稈與草莖,更越過了左側與橋面同高,高度為6.5公尺 的河堤;於是,甲仙市區的街道,乃深陷於滾滾洪流之中,連2.5噸的貨車,亦隨水移動;而洪流除了溢堤,還讓和安橋左側橫梁水平位移了90公分 。


【游永福甲仙災能止災】新生良機──卡玫基颱風與油礦溪的善意提

【游永福甲仙災能止災】新生良機──卡玫基颱風與油礦溪的善意提

    接下來,洪流來到一號橋(民國六十年左右初建,民國八十九年兩側加寬),一號橋下,河道寬度為38.5公尺 ,中間橋墩為2公尺寬,橋下排水深度則為6.4公尺 ,惟洪流仍毫不客氣越橋而過,並在橋上留下了幾棵樹做為「我曾經過」的證明。由於和安橋至一號橋段河道高低落差不小,且河道漸漸緊縮,增強了洪流的衝力,所以洪流沖過了一號橋左彎之後,左側河堤從橋後20公尺 起至明心橋止,被沖失了120公尺 長;河堤旁10公尺寬的道路亦被削去9公尺 之多。接下來的拱形明心橋,橋下河道寬度約36公尺 ,左側河堤被沖毀了26.5公尺 長,右側橋頭引道及其旁一戶住家則全被沖走;而右側橋頭前後的河堤,亦被沖毀了70公尺 長。看來,洪流是積極的想提醒我們:「還我河道好嗎?」「還我河道好嗎?」


【游永福甲仙災能止災】新生良機──卡玫基颱風與油礦溪的善意提

    洪流接下來來到了仙埔橋,仙埔橋下河道寬度約32公尺 ,橋頭右河堤高度約3公尺 ,向下漸漸偏右伸展了88公尺 後,又右彎進入南仔仙溪河床,至此,由於原來的河道,寬度漸漸緊縮為15公尺 ,排水深度也下降為2.8公尺 ──真是要命!這正是親水公園陣亡的重要因素了!所以得到釋放的洪流,便像開展的扇子,將一路收集來的大樹、小樹、竹稈、草莖、泥漿、家當與車子,置放於河道兩旁的親水公園上,又將親水公園所有一年多來大家辛辛苦苦新栽的草木與新舊設施全部收走,才投入南仔仙溪的懷抱中。


    其實,油礦溪並不貪心,也很客氣。此次,只先收回一小部分河道而已,而且還一路散發出「對不起!這可是我原有路徑」的善意密語哩!

還河道於油礦溪,還深根巨樹於山

    天災難免,但人禍可避;受創最重的時刻,往往正是新生絕佳的良機。油礦溪洪流充滿善意的提醒,民眾與相關單位若都聽得懂,也都聽進了耳朵,還心有羞愧排除萬難,果斷還地於河,給油礦溪以足夠的伸展空間;且一切河川整治,皆能「以『河』性為考量」──亦即從新檢視:河道,究竟該當多寬該當多深才適當?而河上的橋梁,該如何加長該如何設計才合宜?關於橋梁,有幾位不同階層的熱心人士竟同聲指出:以「關渡大橋」的模式來重建最好,其好處,是少掉了一般鋼筋水泥橋梁最起碼2公尺高的橫樑,亦即排水深度,可以多出2公尺 ;且關渡大橋模式的鋼骨結構,還可以帶來觀光效益,且看遠景:

冷冷的鋼骨
手握緊手
悠悠的油礦溪上
拉起一道力的五線譜
車子與人,穿來梭去
是一朵朵美麗游移的音符

    而以「河」性為考量來整治河川的同時,相關單位若能擬訂配套措施,以合理誘因鼓勵林農降低竹林比例,並收回租約人年紀已老邁或已死亡而久無續約的租地,毅然還深根巨樹於山,則人與山,亦絕對會兩相和諧。那麼,國家公產與民眾私產不再損失,警義消人員與軍方人員也不必冒險投入救災工作,人力與物力皆不再浪費,則這一回的卡玫基洪災對吾人來說,不正是得享「遇水則發」的後福嗎?

    身臨其境了這次災害,終於更深入體會:一切硬體建設,一切有形物質,皆逃不出「成、住、壞、空」的無常變異。那麼,我們又能為子子孫孫們留下哪些可長可久的遺產呢?

除了文化底蘊。
除了永續精神。

【游永福甲仙災能止災】新生良機──卡玫基颱風與油礦溪的善意提


發表於民國九十七(2008)年10月10日《台灣生態學會季刊》第2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