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游永福的甲仙風情畫】

台20線的節骨眼
──甲仙一世紀 

    從西部走南橫公路(台
20線),過了58K,東側橋頭便矗立著醒目的芋筍造景,像極了綠巨人張開歡迎的雙手。如是獨特迎賓的山城,正是以芋、筍製品享富盛名的甲仙。

    進入甲仙街區,第一家芋冰城首先以豪氣干雲的招牌迎人。這「第一家」與總統沒有任何關係,但確是進入甲仙街區的第一家。由第一家走至最後一家名實相符的可口芋冰城,整條文化路才 三百公尺 短,芋冰城總計卻達十五家之多,且一路芋香撲鼻,真正是芋頭撐起了一條街哩!



  
四十多年前,甲仙的檳榔心芋頭,因土質及氣候合宜,以鬆、粉、Q的品質名滿全台。到了民國五十七﹙1968﹚7月,分段開闢南部橫貫公路的榮民弟兄,進入本鄉,文化路上新蓋的冰果室,便推出以芋頭為主要素材的剉冰待客。及至南橫公路通車,登山客和遊客又帶來了更大的商機,方便取食的芋仔冰、油炸芋酥片、芋泥餅等等,便陸續上市;芋冰城,亦如雨後春筍一家家冒出,芋冰城街於焉成形。  

    隨著芋冰城興起的是眾家攤販。週休二日及國定假日大抵為遊客進入山城的熱門時段,甲仙大橋橋頭以吃為主的攤販集中場,有兩個攤位最引人注意。

  
採用竹子做飯的是江先生,他的竹筒飯已添加了其他食材。竹筒飯,乃早期平埔族等原住民不可或缺的便當,外出採集或射獵時,總先將米投入裝了水的鮮竹筒裡浸泡,走到哪裡便在哪裡燒火或燒炭烤煮,所以這便當在吃的時候,不但熱騰騰且是竹香滿溢,充分展現了生活的智慧。所以來到本是平埔之鄉的甲仙,這平埔特餐不嚐哪行!

  
選擇木頭做藝品的是王老闆,王老闆的木材工藝品以字彫與木屐為主。字彫是將整塊外形不規則的木板,依造形先安排好字的位置,再鏤空文字外圍,而成為陽刻字體。木屐作品以台灣木屐與健康木屐為主。日治後期,台灣木屐多用軟硬適中的苦楝,日本木屐用質輕的山黃麻,如今王老闆使用的木材更加多元,檜木、樟木都在應用之列。

    提到樟木,就在可口芋冰城處轉身北望,和安老街甲仙分駐所前庭,以蓊鬱枝葉巍峨佇立的三棵老樟樹,才是甲仙最自然的地標。

湯姆生的記述


 
 
  西元1871415,英國攝影家湯姆生與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士馬雅各醫生等一行人,進入甲仙埔又東去荖濃之際,即在今玉山山脈稜線以西甲仙地界的森林區,發現一處「生長良好的樟樹林」。發現樟樹林之前,油礦溪支流的鹽桑仔坑,是以最原始的景致來歡迎湯姆生,湯姆生一行人不禁停下了腳步欣賞並拍照,當時,湯姆生是這麼記述的:  

「一路從那處岩塊跳躍到這處岩塊的小河,非常潔淨。如鏡的水面映照出羊齒植物光潔的影像,羊齒植物從岸岩拋下的繁複葉影則環繞著水潭,給水潭鑲上了一道綠色的邊。」

從湯姆生的文字敘述與對應照片,溪流周遭清楚呈現蓊鬱迷人的原始林相。那麼,為何甲仙的樟樹等林木會生長良好且蓊鬱迷人呢?湯姆生並未交待緣由。或因湯姆生只在甲仙埔過了一個篝火飛揚,有吃有喝且有歌有舞的夜晚而已,所以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究其原因,四社平埔社群在進入本地區後,向來是遵循「雨期專心種作,旱季射獵」的規律來作息──這種生活方式不但確保了農作物的收成,更讓獵物得以傳衍成長。野生動物要能傳衍與成長,哪能沒有活動與藏身之處?因此平埔住民對於植物的取用亦相當節制,從他們建蓋的房子都只取用生活區附近生長快速的刺竹、菅榛與茅草,頂多再為牆壁抹上黏土來看,可見端倪。 
 

這也難怪了!在日治第二年1896台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獲准進入本鄉伐樟製腦,因大大破壞了射獵場域而引起平埔住民嚴重抗爭而中止,直至西元1903年,因警力布署妥當,該會社才得再度進入。1906年,腦灶數擴增至811灶,從業者日本人在八百人左右,台灣人則達千餘人。針對製腦盛況,當時的《漢文台灣日日新報》是這麼報導的:「原只有平埔住民的寒村,此時已有雜貨店兩間,布帛店三間,上等旅館一間,下等旅館三間,酒樓四間,剃頭店一間,病院一間;藝妓有一人,酌婦亦有六人,病院的醫員則有三名。」 
 

接著,是年「十一月施設的排水溝,至十二月亦竣工,市街之體裁,亦隨之一變(為棋盤格局的方整街道),異於從來本島人之部落」。190712月,為了樟腦的外運與生活物資的輸入,樟腦會社更有「楠仔坑經蕃薯寮至甲仙埔輕鐵」之布設,此時「(台灣)蕃地惟有桃園大嵙崁輕鐵、阿里山鐵道及(上述楠甲間的)蕃薯寮輕鐵之三線而已」。足見日本人為了在甲仙伐樟製腦所做的投注有多深了! 

樟腦風雲
 
 

然山區大規模的破壞,讓無力維護的平埔住民積累了怨氣,在余清芳與江定的撩撥下遂一發不可收拾,19157,慘烈的「甲仙埔事件」爆發了!第一戰場便是老樟樹所在位置的「甲仙埔支廳」;接著平埔住民更轉進礁吧哖與其他隊伍會合,而釀出規模更大的「礁吧哖事件」。 
 

平埔住民為了維護環境起而抗爭的種種滄桑世事,於19065月間移栽的這四棵老樟樹,皆一一看在眼裡,且默默記在心中,也難怪在蓊鬱中多了滄桑幾許哩!



那麼,昔日湯姆生看到的溪水潔淨,原始林蓊鬱的鹽桑仔坑,今日又是展現何種面貌呢?在白雲仙谷河段因無人居住,且原承租戶設置的小水壩去年因豪雨毀壞,後人不再復舊而得再度以難得一見的野溪風貌迎人,再加上谷地潮溼,植被日漸豐富,魚蟹嬉遊其間,顯現出生態多樣的面貌。可見某些場域只要沒有人為干擾,大自然自有其自癒的能力。 
 

谷有谷的美,山有山的勝。甲仙市區西方海拔784的六義山,最宜登山攬勝。由南側的紫霞山起,至北側的福德宮止,全程約4.9公里的六義山國家登山步道,今(九十五)年二月底全線完工;由南而北上行,最能體會步步高升,視野漸寬漸遠的快感了。

生態主義抬頭

六義山稜線以西,南化水庫以水波瀲灧迎人;稜線以東,玉山山脈及更遠的中央山脈諸峰,常以「山在虛無縹緲間」的嬌羞來相迎。在東賞諸峰勝境時,松鼠嘖嘖,眾鳥啾啾,手上若再有竹筒飯侍候,你就可以深刻了解,對於這一山一水,平埔住民為何要一再抗爭守護了。 
 

如果你喜歡較自然的林相,甲仙市區東方另有海拔1044公尺亭山(又名白雲山)及1065公尺的外英山,兩山目前雖只有產業道路銜接登山小徑上達,但別有野趣,素為山友喜愛。 
 

去年,甲仙社區以曾瑞昇為首的志工團隊,致力於芋頭產業升級的計劃,儘管因遭遇颱風,影響了芋頭的成長與品質,但也因有專家的指導與用心的照顧而獲得了寶貴的有機栽培經驗。 
 

今年 三月四日 ,甲仙各村與各階層菁英首度大結合,在一片喜樂中成立了「甲仙鄉愛鄉協會」,以更強大的力量支持瑞昇的志工團隊,繼續進行老人、外配與學童等等的服務,及各項新舊計劃的推行;有機芋頭的裁種,仍是重點項目,期望不久之後,甲仙能以最高檔的芋頭,在芋頭風雲之上更掀風雲。



民國八十七﹙1998﹚年,位於甲仙市區東方牛寮台地的興隆精舍,由住持心淳法師與學者陳玉峰老師共同規劃為「自然道場」,前後栽植的本地樹種,在寺眾、信徒及義工們的照顧下已林相初具。今年二月,又由台大郭城孟老師率眾進行凹地的開挖,目的是營造溼地,以達成生態多樣的面貌;而茅草地,亦規劃為花海園區,將依時節播種單一花卉,讓人們為了賞花而親近自然。

    此一具生態理念的自然道場,總面積約二十公頃;有機芋頭的栽培目前也只有幾分地而已,但皆體現吾人對甲仙這塊土地的厚愛。



如是透過大自然自力的療傷與人力的適當營造,甲仙這塊土地可說是越來越遠可觀來近可賞了。適合你今日吃冰嚐餅後,向老樹叩問甲仙豐富的歷史人文;適合你明天上山下谷,細細賞覽甲仙的山光、水色、雲影與生態之美;適合你後天前進甲仙化石館,傾聽海相化石翻湧1100萬年前的浪濤聲;適合你來到小林平埔文物館,見識王天路先生就地取材自造平埔家屋以及生活器具的智慧;適合你年年體驗農曆九月十五日小林平埔夜祭慶豐年的喜與樂;適合你一一參訪這以香火興、以人文盛或以景觀美的甲仙之廟宇、公廨與教堂;適合你農曆十二月挖、三月摘、六月割,體驗不同筍類以不同方式來採收的樂趣;適合你國曆三月初欣賞與讚歎,刺竹葉迴、旋、衝、 切,航向最後旅程的潚灑;適合你啊適合你…… 

    因為,你就是下一個湯姆生啦!不必急著趕路的湯姆生。

民國九十五(2006)年 五月十三日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uumen2727 的頭像
    puumen2727

    日照甲仙埔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