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照片1.jpg

【旗美社大尋找湯姆生】走讀系列之一

尋找湯姆生與走街串巷覓甲仙       宋盈瑩

「湯姆生」這個名字,一直隱約出現在我的記憶之中,好像是曾經在哪看過他拍攝我的家鄉美濃的照片,之後是高美館的展覽資訊,再然後是去年偶然間得知《尋找湯姆生:1871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的出版,才終於聚焦。

啊!原來湯姆生,是當年為南臺灣留下如此之多珍貴影像紀錄的攝影師!剛好,朋友也在此時傳來游永福老師在屏東的新書分享會資訊,於是速速報了名買了書,分享會上老師詳實地說明了他如何開啟了湯姆生的研究,又是如何進行資料的考證、照片中的古今現地對照等等,這些真的不是容易的「興趣」!所以這次得知游老師將在旗美社大開課,還會帶大家去走曾經湯姆生走過的路,我就趕快報了名(照片1)。

照片12020-09-19旗美社大【尋找湯姆生】課程在高雄市立圖書館甲仙分館開課(2020Apple Lin攝影)

照片2與3:自我介紹.PNG

(左)照片22020-09-19旗美社大【尋找湯姆生】課程在高雄市立圖書館甲仙分館開課,秦美蘭自我介紹。(右)照片3:游家淳自我介紹(2020Apple Lin攝影)

今天是第一次上課,大家簡單的互相自我介紹並說明為何會想參加這個課程,有之前即跟著游老師一起踏查路線的、有甲仙出生卻不了解甲仙故事的返鄉人、有在甲仙工作的人、有對湯姆生的攝影之路感興趣的人如我,甚至還有從屏東萬丹特地過來上課的朋友(照片23)。一開始老師先向我們描繪他的夢想:讓湯「姆生馬雅各之路」成為臺灣的第一條「線性文化遺產」,這是個相當遠大的理想,老師認為「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於是,今日我們一同聚集在此。

照片4、5、6:玻璃板.PNG

(左)照片42020-09-19旗美社大【尋找湯姆生】課程介紹10*12英吋玻璃板。(中)照片54*8英吋玻璃板。(右)照片6:典像濕版攝影工藝的濕版攝影(2020,宋盈瑩攝影)

一開始老師先從湯姆生的負重開始討論起,原來當時湯姆生使用的是「濕版攝影」技術,以「玻璃板」為底片,基本款有4*8英吋和10*12英吋兩種。4*8英吋,單片重量約一百多公克;10*12英吋,重約五百多公克,攜帶數量兩款各至少200片以上,光底片的重量就一百多公斤,還不包括其他器材的重量,當時的相機可是木製的!木箱相機、木腳架,還有火棉膠及沖洗的化學藥劑、行動暗房等零零總總的物品,加總起來可是相當可觀的重量,勢必需要一個一定人數的團隊一起進行這趟攝影之旅(照片456)。

湯姆生的照片大多以人像為主,人物有男有女,不同的年齡、姿態、表情、髮型、眉型、頭巾、服飾,間或做著日常生活中的活動,表現出當時的時代特徵及族群特色,對想要了解這塊土地上曾經居住過的人與文化,都是相當難能可貴的紀錄,畢竟當時攝影技術還不普遍,多虧了這位來自英國的攝影師,不然我們也無緣一睹當時先民真實的生活樣態。

照片7與8: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PNG

(左)照片7:當時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的大門與山區製腦路徑。(右)照片8:當年甲仙埔的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所在地,現在是林務局旗山工作站甲仙分站,附設「甲仙四德化石自然保護區」管理站2020,宋盈瑩攝影)

照片9、10與11:甲仙街區導覽.PNG

(左)照片9:日本時代,甲仙曾經探勘石油。(中)照片10:游老師的普門書局,有空歡迎來和老師聊聊。(右)照片11:游老師說我們也要模仿湯姆生的攝影法,每個人各有自己的姿態2020,宋盈瑩攝影)

到了下午,老師帶著我們在甲仙街區走訪,有甲仙目前唯一僅存的「地宮」,當年的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所在地,現在已改成林務局旗山工作站甲仙分站,附設甲仙四德化石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照片78)。「採腦」事業,可說是影響甲仙街區及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當時小小的甲仙,樟腦產量占全臺的七分之一,吸引了大量來自桃竹苗的客家人移入,也讓甲仙在日治時期的190612月,就有棋盤格局的明確道路規劃。除此,第一代的甲仙庄庄役場已成了暫停營業的冰菓室、第二代的庄役場則已拆除改建成超市、這戶是甲仙第一家腦丁、這間有素人女畫家、那戶出了女腦長、甲仙分駐所前的大樹、茄苳樹有分公母、甲仙地名的由來、油礦溪為什麼叫油礦溪……老師一一翔實的為我們解說,帶著我們認識他眼中的甲仙,我也終於對甲仙有了新的認識、新的連結與新的情感,而不再只是停下來吃芋頭冰或就只是路過(照片91011

期待下一次,再次與甲仙結緣~(2020-09-20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