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照片1:日本時代臺灣最後腦丁吳祥雲老先生,示範連續剸疕仔的工作(2020,游永福).PNG

【甲仙好客網路博物館】系列之十二

錛仔   游永福

資源分類:樟腦產業專用器具

資源名稱:錛仔

篩選理由:

顯著反映客家腦丁遷遷移移,逐樟樹而居的生活特色,且數量稀少

文物狀態:

刀身在野外歷盡滄桑嚴重生鏽,刀鋒也因戮力剷疕仔而凹陷,木把握柄已經無存;新的刀柄,是最後一位腦丁吳祥雲削製裝上

材質、重量:鋼與鐵。連柄2160公克,無柄1950公克

形狀、尺寸:

瘦長鋤頭型,刀鋒弧形內彎。長度39公分,安裝木柄彎折部分10.5公分;寬度:上端5.7公分,接近刀鋒處5.5公分;厚度:上端1.25公分,往刀鋒方向漸薄

文物所在地:高雄市甲仙區和安街99

上,照片1:日本時代臺灣最後腦丁吳祥雲老先生,示範連續剷疕仔的工作(2020,游永福)

文物˙產業˙故事:

這把生鏽的「錛仔」,是甲仙加美芋冰城陳藤村老闆到那瑪夏山區工作,在腦寮廢墟撿回來的;因為知道文化工作者游永福一直進行樟腦產業、客家與原住民平埔族群的研究,所以特別送給他保存。依據張屏生研究,「錛仔」是「一種將樟木削片的器具」,[1]亦即錛仔可以將樟木削成薄片以利於樟腦油蒸餾;因此,錛仔可以說是腦丁的生財工具了。而這一將樟木削成薄片的動作,腦丁們留下了「剷疕仔」的專門稱呼。

照片2:錛仔全貌(2020,游永福攝影).JPG

照片2:錛仔全貌(2020,游永福攝影)

照片3:錛仔刀背(2020,游永福攝影).JPG

照片3:錛仔刀背2020,游永福攝影)

照片4:錛仔刀鋒(2020,游永福攝影).jpg

照片4:錛仔刀鋒2020,游永福攝影)

游永福的民國101年(2012)甲仙客家調查未發表稿裡,甲仙的臺灣腦丁,亦即臺灣製腦從業人員,客家鄉親佔比在九成五以上,且大多是來自桃竹苗地區的北客,所以,樟腦產業確實帶動了北部客家鄉親的遷移。樟腦產業結束之後,不少客家鄉親選擇留在甲仙,除了開山墾地,也有從商、從公與從政的,可說帶動了整個甲仙的發展。

 

[1] 張屏生,〈永靖和滿州兩地區福佬客的語言使用調查比較〉,客家委員會,2008,本文pdf22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624&PageID=366232020121日瀏覽)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