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仙好客網路博物館】系列之十六
薛彥成仙豆咖啡 游永福
資源分類:生活技藝
資源名稱:薛彥成仙豆咖啡(2002~)
客語拼音:xiedˋngian sangˇxienˊteu gaˊbiˊ
篩選理由:
人稱「小四」的薛彥成,從品嚐咖啡、栽種咖啡、烘豆到煮咖啡,投入18年心力研究,擁有許多忠實支持者
地 點:高雄市甲仙區中興里中興路12號
經 緯 度:120°60'53.14"E。23°11'22.36"N
上,照片1:「仙豆咖啡」的咖啡豆與崁字門聯(2017,游永福攝影)
照片2:小四在仙豆咖啡招牌前留影(2020,游永福攝影)
歷史源流:
在日本時代昭和九(1934)年,有來自日本茨城縣從事咖啡栽培的早瀨宗次郎,轉寄留於甲仙庄東阿里關四百五十番地之一,從事咖啡樹的栽培,栽培地點是在今甲仙區東安里山區,亦即今咖啡巷西方,南橫南方的山溝一帶。當時是栽種哪些品種?成績如何?並沒有資料留下。
簡單敘述:
居住在甲仙阿里關的薛彥成,因為排行老四,所以熟人都稱呼他「小四」,比較客氣的則稱呼「四哥」,以友善農法、自行研發的液態有機肥栽植咖啡有成。自家生產的「仙豆咖啡」,濃香中帶有清新花香與淡淡的牛奶味道,是種植時所施的有機肥培育出的風味,而醇厚的咖啡不苦澀,入喉後還帶有回甘的滋味,則是他反覆試驗、烘焙成功的成果。會以「仙豆咖啡」品牌進入市場,是小四與夫人討論之後確定,因為咖啡豆不但是甲仙產出,更是神仙好豆。
照片3:小四薛彥成正以除草機除草(2007,尤美促攝影)
保存技術價值與特徵:
薛彥成因為了解咖啡,知道咖啡豆的品質是製作好咖啡的先決條件,因此他花了近3年時間養地整地,田裡不除草、不灑農藥,蜜蜂、蝴蝶、蜘蛛、蚱蜢隨處可見。一開始咖啡豆經常被蟲吃掉,但是當生態系統恢復原貌時,食物鏈開始自動發揮功效,吃豆子的蟲少了,咖啡也逐漸有穩定的收成。另一方面,他對每個生產環節都有著獨特堅持,自行研發液態有機肥,採用雞蛋、牛奶、黑糖、維生素等配方,依照製作時間的不同,每天攪拌的時間也不同,每次攪拌更必須攪足300下,才能讓裡面的益菌充分發酵;而施肥的步驟與方法更是講究,他先將有機固態肥填入咖啡樹根旁,上方壓著一塊石頭做定位記號,經過一段時間,樹根慢慢延伸過去吸收養分後,再用長管狀的注射筒將液態肥料注入定位點,讓養分可以迅速地被吸收。
照片4:小四正專注煮咖啡(2020,游永福攝影)
照片5:小四正專注檢視咖啡(2020,游永福攝影)
保存者技術學習簡歷:
薛彥成民國五十三(1964)年生,二十幾歲起就熱愛品嚐咖啡,因屏東科技大學教授的實地勘查,發現阿里關日夜溫差大、土地酸鹼適中,適合種植咖啡樹,在當時的老村長陳吉成建議下,薛彥成雖然沒務農過,但憑著一股對咖啡的熱愛,於民國九十一(2002)年起,在自家國有財產局租約地與一位法師的草生地栽種起咖啡樹,以友善農法耕作,前後養地3年,終於生態系統恢復生機,讓食物鏈自動發揮功效,蟲害減少之後,高品質的咖啡豆逐漸有穩定的收成。民國一百○六(2017)年12月至一百○七(2018)年5月,薛彥成動了兩次刀,下降的體能無法再照顧自家咖啡樹,在經過考察之後,乃改為固定收購海拔800至1200公尺的友善農戶咖啡豆,並仔細一粒一粒手工篩選豆子,維持好品質與好名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