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仙好客網路博物館】系列之二十
火灰水焿粽 游永福
資源分類:傳統美食
資源名稱:火灰水焿粽
篩選理由:具有古昔生活傳承,其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
傳承地點:高雄市甲仙區和安街99號
經度緯度:120°35'20.94"E,23°05'03.23"N
上,照片1:夥伴們一起焚燒埔薑仔木柴,以取得火灰(2009,許淑卿攝影)
照片2:陳有福耆老示範以埔薑仔火灰煮製天然焿水(許淑卿,2009)
照片3:朮米(亦即「糯米」)浸泡天然焿水一個晚上(許淑卿,2009)
歷史源流:
關於臺灣特有字「焿」(kin),《安平縣雜記》「工業」篇的「燒焿司阜」條有「取山中有焿草木燒成,再用水熬煮之而成焿」的記載,[1]我家來自梅山幼葉林的母親陳秋女士( 漳州府平和縣蘆溪西保秀蘆溪蕉林兠客家後代 ),說得最為清楚:「你外嬤包焿粽,焿都是自己燒製。先把桂竹燒成灰,將灰放入鍋中,接著加入熱水攪拌,灰中的焿即釋入水中,待沉澱後將上層的漂浮物撈起,再將底層的灰渣過濾掉,即是焿水!」甲仙地區的耆老,則是以埔薑仔,亦即黃荊來燒製;溫州,是使用稻稈;柬埔寨地區華僑,則是以香蕉莖與葉來製作──各個地區材料不同,顯然與當地的植物樣貌有關。[2]
照片4:黃錦錦(n̂g-gìm-gìm)的甘香天然火灰水焿粽雍容上桌了(2009,鍾梅蘭攝影)
照片5:阿里關鹼粽文化採集(2009,許淑卿攝影)
照片6:瑞里鹼粽文化採集(2009,許淑卿攝影)
照片7:火灰水焿粽的滋味記錄片(2009,許淑卿攝影)
民國九十八(2009)年,筆者(詔安課)以在地首選材料埔薑仔木材來燒製火灰,接著有請耆老陳有福示範燒煮火灰天然焿水,過濾冷卻之後浸泡朮米(亦即糯米)一夜,隔天才綁製焿粽。綁好水煮4個小時以上,讓米粒充分融合,即是甘香可口天然焿粽,不沾蜂蜜、果糖或花生糖粉就很好吃![3][4]
[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安平縣雜記》(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88。
[2] 游永福著,〈焿──台灣的燒焿產業之變遷〉,《日照甲仙埔》。https://puumen2727.pixnet.net/blog/post/37370483(2020/02/11瀏覽)
[3] 游永福著,〈無止盡的體驗與學習──「甲仙的燒焿與焿粽文化採集」記錄片拍攝手記〉,《日照甲仙埔》。https://puumen2727.pixnet.net/blog/post/37370439(2020/02/11瀏覽)
[4] 游永福著,〈火灰水焿粽的滋味──「甲仙的燒焿與焿粽文化採集」記錄片拍攝手記〉,《日照甲仙埔》。https://puumen2727.pixnet.net/blog/post/37370393(2020/02/11瀏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