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照片1:甲仙國民學校第二屆運動會優勝合照(莊麗雪典藏與提供,2020,游永福掃描).jpg

【甲仙好客網路博物館】系列之二十一

〈專題〉用柯南精神追溯一張老照片背後的動人故事

                                                      游永福

上,照片1甲仙國民學校第二屆運動會優勝合照(莊麗雪典藏與提供,2020,游永福掃描)

照片2:甲仙國民學校第二屆運動會優勝合照裡,甲仙的洪有德與王建成致贈的兩面錦旗(原照片由莊麗雪典藏與提供,2020,游永福剪輯).PNG

照片2:甲仙國民學校第二屆運動會優勝合照裡,甲仙的洪有德與王建成致贈的兩面錦旗(原照片由莊麗雪典藏與提供,2020,游永福剪輯)

居住甲仙和安街的莊麗雪阿嬤,典藏了一張「甲仙國民學校第二屆運動會優勝合照」照片(照片1),依據常情判斷,攝影時間應該是在運動會結束之後,只是照片沒有題字,該如何確認運動會到底是在哪一年舉辦呢?

優勝錦旗與人物,都是可以追查的線索,錦旗右起第一面,致贈者為「甲仙鄉農會常務主席洪有德」,第二面致贈者為「高雄縣農會理事長吳見草」,第三面致贈者為「高雄縣長黃劍棻」,第四面致贈者為「國防部高雄被服廠」,第五面致贈者為「甲仙鄉長王建成」。筆者特別調整順序來談:

  • 洪有德任職甲仙鄉農會常務主席(之後改稱「理事長」,照片2)的時間,是在民國38年(1949)至民國40年(19515月。[1]民國39年(1950)臺灣省政府實施地方自治,至民國40年間,分期調整縣市行政區域,各縣市還以分區、分梯次的方式進行縣市長、鄉鎮長與民意代表的選舉工作,[2]洪有德即在此時參與鄉長競選並當選,於民國4061日就任第一屆甲仙民選鄉長。
  • 王建成任職甲仙鄉長(照片2)的時間,是在民國36年(1947121日至民國40年(1951526日。[3]

照片3:甲仙國民學校第二屆運動會優勝合照裡,黃劍棻與吳見草致贈的兩面錦旗(原照片由莊麗雪典藏與提供,2020,游永福剪輯).PNG

照片3:甲仙國民學校第二屆運動會優勝合照裡,黃劍棻與吳見草致贈的兩面錦旗(原照片由莊麗雪典藏與提供,2020,游永福剪輯)

  • 黃劍棻任職高雄縣長的時間,是在民國37年(19481018日至民國39年(1950421日。[4]比較特別的,是黃縣長錦旗裡的「高雄縣甲仙鄉甲僲國民學校」的「僲」字,不是寫「仙」,在中央研究院的《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裡,有「僲,同『仙』」的解釋,亦即兩個字是異寫字,縣長會捨簡就繁,或有彰顯國學素養的意味(照片3)。
  • 吳見草任職高雄縣農會理事長的時間,是在民國35年(1946)至民國39年(1950)(照片3)。[5]吳見草的父親吳萬順,為旗山農會最早組織「有限責任蕃薯寮信用組合」起死回生的大功臣;該組合成立於日大正3年(1914106日,到了大正14年(1925),改名為「有限責任旗山信用利用組合」,又到大正15年(1926)組合發生財務危機,吳見草被推選為組合長,又繼父親順利解除危機,業務也蒸蒸日上;或許由於能力強且人緣好,所以昭和10年(1935)被日本官方選任為旗山街長,在任至昭和13年(1938)。[6]

照片4:甲仙國民學校第二屆運動會優勝合照裡,國防部高雄被服廠致贈的錦旗(原照片由莊麗雪典藏與提供,2020,游永福剪輯).PNG

照片4:甲仙國民學校第二屆運動會優勝合照裡,國防部高雄被服廠致贈的錦旗(原照片由莊麗雪典藏與提供,2020,游永福剪輯)

  • 國防部高雄被服廠的國防部,前身為軍政部,成立於民國17年(19281111日,下設「青島被服廠」;大陸淪陷前,國民政府逐步遷移相關機構來臺灣,員工一千兩百餘人的被服廠,是在民國37年(194810月與民國382月,經過兩次大搬遷,才完成遷移高雄小港的工程。由於民國35年(19465月,軍政部裁撤後改設國防部,遷移到高雄的青島被服廠乃出現「國防部高雄被服廠」新名稱(照片4);民國39年被服廠改稱「聯勤第二被服廠」;之後又改稱「聯勤第302廠」。該廠,主要產品為軍帽、軍便服、軍用夾克、迷彩服、碳纖式防護服及特種服裝。[7]那麼,國防部高雄被服廠為何會致贈錦旗呢?乃因青島被服廠遷移到高雄小港時,員工及眷屬暫時都沿機場旁邊搭建茅草屋居住,這些建造屋子的茅草與梁柱,都是派遣部隊來甲仙國民學校駐紮,在山區伐木與割草供應的;有了此一駐紮因緣,乃有致贈錦旗的互動。
  • 至於吳見草致贈的錦旗,右側標示為「旗山區第四屆運動會績優」(照片3),此乃因臺灣光復初期,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基本上都沿用日本時代的行政劃分,只將旗山郡改為旗山區,當時甲仙鄉仍隸屬旗山區管轄,到了民國39年(19509月,臺灣省政府公布「臺灣省各縣市行政區域調整方案」,至民國40年間,將原有的8縣、9省轄市、2縣轄市改為16縣、5省轄市,同時裁撤區與署,由縣直接指揮監督鄉、鎮、縣轄市。[8]由此也可知道,甲仙國民學校學子短時間內,先後參加了行政區域調整期間的學校與旗山區的兩項競賽,成績優異,都得了獎項。

總計上開六項時間點,交集的時間為民國38年至民國39421日;這段時間,甲仙國民學校校長有兩位,即:郭正位,任期民國38220日至同年831日。沈驥瑞,民國3891日至民國401031日。[9]那麼照片正中間的校長會是哪一位呢?經過比對拍攝於民國407月的「甲仙國民學校第六屆畢業生留影紀念」照片,正是沈驥瑞。所以照片拍攝的時間,還可縮短調整為民國3891日至民國39421日。

而照片中的11位學子,經過已經83歲的吳盛琦先生的指認與介紹,後排右起:1.呂理俊,當時就讀五年級,長輩來自苗栗南庄,在日本時代家族是從事樟腦產業;呂理俊在進入社會之後,與朋友前往三民鄉工作,意外捕捉了一尾百步蛇,裝在袋子準備背回甲仙,或許袋口沒有綁緊,百步蛇從袋子竄出,呂先生被攻擊而殞命。2.廖順忠,六年級。3.張漢南,六年級,長輩來自新竹峨眉,光復前後經營伐木、集材、燒炭與販賣等木材事業;張漢南後來就讀師範學校,畢業後回到甲仙國民學校服務到退休。5.吳家謙,四年級,長輩來自苗栗銅鑼,父親即宏生醫院吳盛宏醫師;吳家謙在屏東高中畢業之後,曾經就讀國防醫學院,就讀至三年級後擬轉校高雄醫學院,因為不順利而棄醫從商;照片典藏與提供者莊麗雪正是其夫人。6.吳盛琦,五年級,退伍之後,曾經營「吳豐年農藥行」;長輩來自苗栗頭份,日本時代製腦業書記吳明凰正是其父親。照片前排右起:1.劉鳳珠,五年級(照片1)。

照片5:甲仙國民學校第二屆運動會優勝合照裡,出現甲仙國民學校的簽到簿與旗山三民書局印送的日曆(原照片由莊麗雪典藏與提供,2020,游永福剪輯).PNG

照片5:甲仙國民學校第二屆運動會優勝合照裡,出現甲仙國民學校的簽到簿與旗山三民書局印送的日曆(原照片由莊麗雪典藏與提供,2020,游永福剪輯)

至於照片拍攝的時間,經過吳盛琦先生推算,確定是民國38年。而在照片左側中間部位掛著一本「簽到簿」,簽到簿上頭右側也有若隱若現的「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字體(照片5),再加上沈驥瑞民國3891日就任甲仙國民學校校長的記錄,還有10位學子都穿著短袖的夏季服裝,以及照片左上側旗山中山路「三民書局」印送的日曆,上頭有明顯的「2」字(照片5),推估攝影時間點,應該是校長漸漸熟悉校務的民國38102日星期日。

經過了70年,吳盛琦先生還能記住5位學長、同學與學弟,真不容易!這些學子,眼睛都綻放光芒,體能顯然很好,難怪會得獎!學子的上衣,有4位出現了圓形太極圖騰,圖中的S形是橫式的,上書「甲」字,下寫「仙」字,是目前為止甲仙國民學校最早出現的校徽或圖騰了。

被沈驥瑞校長搭著肩膀的小女孩,乃校長女兒,名字叫沈若蘭;吳盛琦說沈若蘭很可愛,下課時間大家都喜歡巴著她玩;沈若蘭後來也就讀師範學校當老師,當過立法委員的林益世是她的兒子。校長右側的老師名叫「呂理鏞」,是來自新竹新埔的甲仙腦長家族後代,在甲仙國民學校作育英才至退休。左側的老師叫做「彭阿庭」,也是客家鄉親,作育英才無數;長子彭振聲,目前是臺北市副市長。( 2020-04-27完稿

後記

拙作原來標題為〈甲仙國民學校第二屆運動會優勝合照〉,審查委員認為「這篇報導非常有趣,可讀性高,標題部份,是否可以建議改為〈用柯南精神追溯一張老照片背後的動人故事〉」,亦即肯定文章追根究柢過程;有了委員鼓勵,筆者同意此一建議。

 

[1] 高雄縣甲仙鄉公所編印,《甲仙鄉志增修初版》(高雄縣甲仙鄉公所,2009年),頁201305

[2] 〈民國34年至87年臺灣議會與地方自治發展〉,《檔案支援教學網》,https://art.archives.gov.tw/Theme.aspx?MenuID=7862020/05/01瀏覽)。

[3]高雄縣甲仙鄉公所編印,《甲仙鄉志增修初版》(高雄縣甲仙鄉公所,2009年),頁305

[4] 〈高雄縣縣長〉,《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9%9B%84%E7%B8%A3%E7%B8%A3%E9%95%B72020/05/01瀏覽)。

[5] 黃仁姿、薛化元著,〈戰後臺灣的精英的連續與斷裂:以農會精英為例(1945-1953)〉,《臺灣史研究》(民國1009月,第十八卷第三期,頁93-1402020/04/30瀏覽)。

 

[6] 〈旗山農會〉,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訊網》,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199812310000022020/04/30瀏覽)。

[7] 汪承樺著,〈聯勤小港被服廠-沒有18%也沒有退休俸〉http://blog.udn.com/wangchenhwa/290223152020/04/29瀏覽)。王景新著,〈老父手中線〉,《榮光雙週刊(第2115期)》(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出版,2009729日),https://epaper.vac.gov.tw/zh-tw/C/145%7C1/10129/1/Publish.htm2020/05/01瀏覽)。

[8] 盧明、郭廷鈺編著,《臺灣省行政區域》(《臺灣書店》,民國39年,1950;《國史館臺灣文獻館》),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92/12462020/04/30瀏覽)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