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仙好客網路博物館】系列之四十九
大正五年三月蕃地地形圖荖濃第四號 詔安客游永福
資源分類:文獻史料
資源名稱:大正五年三月蕃地地形圖荖濃第四號
創 作 者: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
提 供 者:張英雄
篩選理由:瞭解小林、埔角溪與五里埔地名的發展與林班的劃分
年 代:大正五(1916)年
保存狀態:邊緣與折痕有破裂,有藍色墨水污損
文物所在:高雄市甲仙區和安街11號
材質重量:紙,約62kg
形狀尺寸:長方形,高45.1cm,寬56.2cm
上,照片1:大正五年三月蕃地地形圖荖濃第四號-林班全六三(張英雄,2020,中研院人社中心外送裱褙與掃描)
照片2:蕃地地形圖荖濃第四號地圖標示文字合併(張英雄提供,2020,游永福剪輯)
簡單敘述:
張英雄先生典藏的《大正五年三月蕃地地形圖荖濃第四號》,是傳承來自新竹峨眉的祖父張阿冉。在日昭和十一(1936)年7月6日起,張阿冉一路轉進杉林庒新庒六十八番地(該地有山,名為「サセブ山」,即「柴梳霧山」),在此進行燒炭作業;之後,又擴展為木材經營。因為張阿冉要瞭解所處「高雄州產業部林務課屏東出張所旗山支所」所屬林班分布,而購置了該地圖。旗山支所林班轄區涵蓋楠梓仙溪與荖濃溪兩流域,張阿冉特地在地圖上以淡藍色墨水上色,並加註編號來標示林班範圍,地圖左側則寫上「全六三」大字,亦即林班總數為63個──這麼做,是為了更瞭解各個林班的位置,而方便伐木作業的申請。張阿冉家族在昭和十八(1943)年11月30日,又轉寄留旗山郡甲仙庒東阿里關五百九十番地(今甲仙區東安里油礦巷),進行附近18、19與20三個林班的伐木作業。
照片3:小林、埔角溪與埔角台野地名與溪名出現了(張英雄提供,2020,游永福掃描裁剪)
照片4:地圖出版者:臺灣日日新報社(張英雄提供,2020,游永福掃描剪裁)
比對1904年的《臺灣堡圖》,這一張大正五(1916)年3月製版的《五萬分之一蕃地地形圖》,已經出現「小林」聚落,文獻裡的「埔角原野」則有了「埔角台野」新名稱。小林與埔角台野之間的溪流,確確實實標註為「埔角溪」──這,倒可以讓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所編繪的〈高雄縣甲仙鄉行政區域圖〉與《Google地圖》,雙雙誤植為「角埔溪」的錯誤得以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