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仙好客網路博物館】系列之五十一
山豬愛呷手工黑糖(經緯度:120°38'06.09"E 23°08'58.64"N) 詔安客游永福
資源分類:生活技藝
資源名稱:山豬愛呷手工黑糖
客語拼音:sanˊzuˊoi siid suˋgungˊvuˊtongˇ
篩選理由:
具古昔生活傳承意義,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並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
年 代:民國九十七(2008)年起
文物所在:高雄市甲仙區小林里五里路38巷5號
經 緯 度:120°38'06.09"E,23°08'58.64"N
上,(左)照片1:小農正以高壓水柱一遍一遍反覆沖洗白甘蔗(游永福,2020)。(右)照片2:熬煮甘蔗汁過程,還需撈起甘蔗汁再倒入來降溫,以免外溢(游永福,2020)
歷史源流:
以水車為動力的甲仙埔製糖所,在日明治四十(1907)年由樟腦會社支配人渡邊國重經營,明治四十三(1910)年渡邊國重轉寄留台北廳大加蚋堡艋舺後,由來自苗栗竹南的翁朝接手經營權,此時公館、薑黃埔兩地也有老式糖廍運作。日昭和十(1935)年,小林里的牛寮(南光)有菊池鶴次經營的糖廍,同樣運用水車為動力,可知此時甲仙的甘蔗種植已向北推進到五里埔台地。而甲仙的製糖歷史,在甲仙埔製糖所負責人的幾經改動及易名,以及受到爪哇紅糖競爭的影響下,在民國五十二(1963)年歇業中斷。[1]
(左)照片3:濃稠糖漿出鍋,快速倒入木模中(游永福,2020)。(右)照片4:黑糖成品降溫之後需橫直畫線,猶如圍棋棋盤。請看林若婷小心翼翼在黑糖上畫線,因為是處女體驗(游永福,2020)
簡單敘述:
一般大量生產的手工黑糖,由於無暇清洗,所以會以添加石灰去雜質的傳統作法來製作,然而,石灰乃高溫燒製,較為燥熱,所以添加石灰熬煮的糖,吃起來比較容易口渴。況且手工黑糖大量生產,由於人力運用考量,甘蔗常得大量採收暫時存放,無法現採現煮而影響了糖的品質。陳善營與鄧素琴在甲仙五里埔經營的「山豬愛呷手工黑糖」,以自家栽種的有機認證白甘蔗,榨汁後柴燒熬煮來製糖,且不添加石灰,火候控制得宜沒有焦味,保持新鮮不久放。[2]
(左)照片5:將黑糖棋盤一塊一塊撥開,即是迷人的塊狀黑糖(游永福,2020)。(右)照片6:林若婷在山豬愛呷黑糖成品前留影(林哲宏攝影,2020)
保存技術價值與特徵:
陳善營與鄧素琴的「山豬愛呷手工黑糖」小有名氣,原因有四:一、以有機認證的新鮮白甘蔗來製糖,自家栽種的白甘蔗不灑農藥、不施化肥、手工除草,品質好。二、甘蔗採收之後以高壓水柱沖洗,榨汁時又以多重密網過濾,所以不必添加石灰去雜質,黑糖質地純淨。三、熬煮過程火候控制得宜,沒有焦味。四、客人預定多少,就熬煮多少糖,保持新鮮不久放。
照片7:山豬愛呷手工黑糖您若沒品嚐過,不能說吃過黑糖。推薦人物左起:主人鄧素琴、林若婷、游永福(林哲宏攝影,2020)
保存者技術學習簡歷
原籍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蘆溪西保秀蘆溪蕉林兠仁和樓的客籍陳家第十五世祖妣黃氏正範,於乾隆五十(1785)年與陳池等四個孩子(第十六世)同赴台灣開闢新天地,首先落腳梅仔坑街,接著東往山區遷移,最後定居幼葉林(今梅山鄉瑞里村)。一代傳承一代,土地不會長大,陳善營乃於光復後遷移甲仙五里埔另謀發展。由於陳善營家裡嗜吃甜,天熱時他連吃飯都拌糖吃,所以自己種甘蔗並學習製糖。在民國九十四(2005)年其所栽種的白甘蔗成熟之後,邀請家鄉的親戚前來指導如何製糖,流程看來並不困難,「可是親戚回去之後,製糖技術也跟著回去了」──鄧素琴常常這麼述說,前後經過3年的嘗試,成功機率一直只有十分之三,第4年起才摸索出訣竅,端出一鍋鍋偏黃又充滿蔗香的迷人黑糖。甲仙五里埔的手工黑糖會以山豬來命名,乃因甘蔗有好品質,吸引來聰明的山豬成群結隊啃食──這,正是山豬來認證了。
[1] 曾國明,2003年,《日治時代楠梓仙溪中游地區的土地開發與區域特色》,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游永福,2006年,《甲仙文史記事》,詩藝文出版社。游永福,2012年,《甲仙樟腦芋筍梅好客新天地:「甲仙區客家文史產業調查研究計畫」委託服務正式報告書》,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