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照片1:小林夜祭熱身活動(游永福,2011-10-09).JPG

【大武壠族原住民文化側記】之三十七

五里埔 / 游永福

次 分 類聚落

資源名稱五里埔

篩選理由重要歷史事件發生據點,整體環境具地方特色

位    址高雄市小林里五里埔臺地

經 緯 度120.380541°E  23.090302°N

聚落特色:

除了原散居戶,以小林公廨為中心的小林一村永久屋,整體呈扇型樣貌,都是兩戶一棟的雙拼建築。

聚落現況宜居福地

形成年代:清光緒十二(1886)年始有先民懇拓

上,照片1:小林夜祭熱身活動(游永福,2011

照片2:Google Earth五里埔2010版衛星影像(游永福標示,2020).png

照片2Google Earth五里埔2010版衛星影像(游永福標示,2020

歷史源流:

日明治三十八(1905)年,在《臺灣樟腦專賣志》[1]一書裡,「埔角」是甲仙埔最北的製腦地;同一年118日的《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有「阿里關庄土名埔角原野,官有地九十町,其地可由阿里關庄通山內」[2]的報導;接著同一年1221日,又有「如埔角原野,當光緒十五年(按:應是光緒十二年,1886),開鑿通臺東之道路,嘗駐兵辨於此……據阿里關庄民所述,往年清兵屯此,村民始出此地墾拓;迨兵撤後,生蕃時多出沒,是以逃歸本地,而耕作至今絕望」[3]的指述,可知設立了鎮海軍防營的埔角,即今五里埔。

那麼,為何會稱呼為「五里埔」呢?日昭和十五(1940)年9月,有一位無法確知職務的日本官員中田牧川,因事走訪高雄州的六龜、甲仙、五里埔、小林及更深山區偏遠蕃境,心有感觸寫了系列詩作,[4]第二首為〈五里埔臺之詩〉,其第一節、第二節與第三節點出了「著名的五里埔臺 / 標高已達二千尺 / 東西森林密佈 / 山巒層層圍繞」、「此帶狀分布之偏鄉 / 縱橫五里之路」、「山中除草的少女們 / 笑聲轉為嬝繞回音 / 叢生之百合花展笑顏 / 雖無對其讚美褒揚之人 / 五里埔臺仍逕自滿佈芬芳」這首詩點出了「埔角」臺地,屬帶狀形式,從中穿越的道路縱長為五里,所以出現了「五里埔」新地名。

照片3: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游永福,2012-08-26).jpg

照片3: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游永福,2012-08-26

簡單敘述:

五里埔聚落,若以海拔437公尺的小林公廨為中心,臺地的東邊海拔為443公尺,西邊432公尺,南邊408公尺,北邊450公尺,亦即是東北高,西南低。臺地的東西寬約725公尺,南北長約1818公尺,屬長條形狀,由東北向西南延伸。

除了原散居戶,以小林公廨為中心的小林一村永久屋,整體呈扇型樣貌,都是兩戶一棟的鋼筋水泥雙拼兩層樓建築。建築體是建構在高台之上,有原住民族群高腳屋的形式,又有不淹水的效果;而且每一戶都有天井,所以每一房間都有窗戶,光線好空氣又流通。

民國一○一(2012)年55日,北極殿於五里埔永久屋基地東北側山腳完成重建,並舉辦安座大典;同一年的929日,在公部門與TVBS關懷文教協會推動下,[5]小林國小新校舍也重建完成。民國一○三(2014)年8月,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與公廨園區,同時建構完成並開幕;另多了媽媽廚房與省親會館的設施,對於小林發展旅遊大有幫助。從此,小林村的原相關建築都完成重建。而小有名氣的「山豬愛呷」手工黑糖,也有吸引客群的獨特魅力,主人陳善營,是從梅山瑞里遷移過來的客家鄉親。那麼,中田牧川詩中「叢生之百合花展笑顏」的五里埔,何時會重現呢?

 

[1] 松下芳三郎,《臺灣樟腦專賣志》(台灣總督府史料編纂委員會,1924年),頁143-144

[2] 〈本島開拓之餘地〉(七),《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雜報,3版,1905-11-08)。

[3] 〈南部四殖民地〉(一),《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雜報,4版,1905-12-21)。

[4] 中田牧川,〈臺法詩壇─蕃境行腳之歌〉《臺法月報》(臺灣總督官房法務課,1940-10-08)第34卷第10期,頁69-72。李永清老師翻譯。

[5] 何宜信撰稿,〈TVBS基金會認養,小林國小重建啟用〉https://news.tvbs.com.tw/local/323442020/02/15瀏覽)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