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生態筆記】之五
期待臺灣版以魔芋「還你一座山」(上)──甲仙的臺灣魔芋與安徽的何家慶老師 / 游永福
置頂照片:甲仙□□□高地臺灣魔芋的單葉生一片掌狀複葉及其幼苗(攝影/許淑卿)
新品種的「番麥」?
民國九十九(2010)年 4 月,在久旱之後,15 與 18 兩日下了幾場中、小陣雨,19日早上,甲仙□□□高地的草叢間一柱擎天,又出現了一株株性狀獨特的植物。隨機選定一株進行檢視與追蹤,植物的莖在離地約 5 ㎝ 處鼓脹起來,上方環繞著一圈苞片,突出苞片外頭向上越尖的棒子長約 5 ㎝。
甲仙□□□高地臺灣魔芋的初生花株。攝影/許淑卿
在後續的觀察中,苞片張開了,棒子也伸長了,一股腐肉臭味盈滿空氣之中。只見棒子的下方,整整齊齊,結著一粒粒黃綠色玉米;黃綠色玉米下方,則是紫藍色小玉米──難道,這會是新品種的「番麥」不成?
5 月 26 日,肉質棒子與苞片通通凋萎了,初綠的小玉米棒裸露於眼前。「沒有苞片的玉米會不會被蟲兒啃噬?會好吃嗎?」我不禁在心裡想著。
甲仙□□□高地台灣魔芋花株的苞片脫落後,綠色的果實像極了玉米。攝影/許淑卿
6 月 30 日,但見綠色的玉米從頂端一路藍了下來,寶藍的色調幾乎攻佔了半穗玉米──這種藍,藍得不禁讓人口水直流;雖然口水直流,為策安全並未隨意摘食。7 月 6 日,寶藍色調已攻佔了三分之二穗玉米。7 月 12 日,全穗轉藍。8 月 29 日,寶藍色果實熟落了三分之一。9 月 12 日,果實全部熟落──這株獨特的植物,在被發現後總計存活了 146 天。
甲仙□□□高地臺灣魔芋的果實,已藍了一大半,左側是複葉生臺灣魔芋多葉芽塊莖。攝影/許淑卿
一、遇見臺灣魔芋
在持續觀察的同時,也對該植物的底細進行追查,原來,存活 146 天的植株只是花與果,中文名稱被稱為「臺灣魔芋」,是英國人亨利(Henry Augustine, 1857-1930)在高雄柴山採集時發現,所以原稱為「亨氏蒟蒻」或「亨氏芋」。
臺灣魔芋,學名為:Amorphophallus henryi N.E.Br. 科別是:天南星科(Araceae),屬名:Amorphophallus則有兩種翻譯,即「魔芋屬」或「蒟蒻屬」;主產地,在南臺灣的北迴歸線以南,中部的太平山區亦有發現。名字,既已冠上「臺灣」兩字,可知是臺灣特有種;其植株,全株有毒。
相關報導如此記錄:
「臺灣魔芋,屬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冬季時地上部枯萎進入休眠期,春季時先開花結果後長葉子,通常只見地底冒出奇特的花朵卻不見植株。地下莖近球形,地上植株其實是『單葉生』的一片掌狀複葉。小葉或為橢圓形,或為披針形,先端漸尖或長漸尖,主脈突出,兩側有平行脈。葉柄先端分三叉,具翼狀柄。」
「花株具獨特的佛焰苞,苞體會產熱,內、外有 1 至 3 度的溫差;花序有『佛焰花序』或『肉穗花序』兩種名稱。」
甲仙□□□高地台灣魔芋的果實藍了三分之二,脫殼而去的昆蟲,只留下緊抓果實的外殼。攝影/許淑卿
﹙下篇待續﹚
本文完整版已發表於民國百﹙﹙2011﹚年5月號《鄉間小路》月刊(2022-07-26潤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