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生態筆記】之六
期待臺灣版以魔芋「還你一座山」(下)──甲仙的臺灣魔芋與安徽的何家慶老師 / 游永福
置頂照片:甲仙□□□高地臺灣魔芋生態介紹(攝影/許淑卿)
一、高地魔芋性格
上項臺灣魔芋「春季時先開花結果後長葉子」的敘述,看起來是開花、結果與長葉子都是在同一年內完成,但回溯這幾年來的觀察,在□□□高地,臺灣魔芋竟是「春季時只開花,接著結果,隔年才長葉子;且長了葉子,就不開花」的生長型態。
□□□高地的臺灣魔芋,會一年開花一年長葉這麼固執!應該是開花結果又落果之後,時序已到了秋季,秋季雨量漸少且天候漸涼,所以只好進入休眠階段,不再長葉子了。況且開花過程最耗能量,所以隔年也只能長葉子行光合作用來蓄積養分了。
至於「地上植株其實是『單葉生』的一片掌狀複葉」通則,在 □□□高地則有了令人驚喜的發現!
甲仙□□□高地複葉生魔芋的多葉芽塊莖。攝影/許淑卿
時間,亦為民國九十九年,日期是 6 月 28 日,例行觀察時,出現了兩處掌狀複葉集聚一起的植株,特地挖掘地下球莖檢視:一叢,是一個地下球莖長出的葉子,在葉柄的基部分叉成兩支掌狀複葉。另一叢,是一個球莖長出了三支掌狀複葉;且長出三支掌狀複葉的球莖,還另有好幾個已突出的葉芽,只是,直到 11 月 7 日所有的葉片都枯萎時,葉芽仍未凸出地表,該不會是挖掘觀察的時候傷到根部的關係吧!
甲仙□□□高地多葉生的臺灣魔芋之群落。攝影/許淑卿
發現了長出三支掌狀複葉的臺灣魔芋之後,我心裡一直想著:這會只是特例嗎?有了懷疑,當然得勤於找尋答案,於是穿上雨鞋一次又一次在林間上下勘查,結果,到了 8 月 13 日,在該株魔芋生長地的上坡處,找到了「複葉生」的台灣魔芋小群落!這群小群落,葉片還都在掌狀葉階段,尚未發展成掌狀複葉型態,所以,年齡應在兩歲之際。除此,山區是否還有其他複葉生的群落存在呢?但願今(民國一百,2011)年的魔芋季節,能有更讓人驚喜的發現。
二、魔芋產業曙光
依據學者研究,一般臺灣魔芋的地下球莖,由於所含「葡甘聚糖多醣類」(Glucomannan,KGM)較少,沒有萃取蒟蒻的價值。但 350 高地複葉生的臺灣魔芋,最起碼有兩支以上的掌狀複葉,能夠蓄積的葡甘聚糖會不會有所不同呢?希望答案是正面的。
市場上頗受歡迎的蒟蒻果凍﹙小長膠袋包裝﹚、蒟蒻乾﹙褐色﹚、素炒蒟蒻片﹙一邊切絲﹚與豆腐狀蒟蒻塊。攝影/游心一
若臺灣能產出成分足夠的魔芋,那麼,以鹼或石灰去除魔芋球莖的毒性,之後再磨製成魔芋精粉,即可製作蒟蒻相關產品的魔芋後製產業,即可在臺灣落地生根了。而近十年間,幾經研究開發之後,魔芋精粉,更可用為其他食品與飲料的增稠劑、黏結保水劑、穩定劑與成膜劑,所以用途與市場有越來越廣的趨勢。
提到魔芋產業,不禁遙想起大陸安徽大學生物系的植物學家何家慶老師,「 何老師因為拉板車維生的父親之教誡,謹記讓他得以一路完成學業的國家、老師與同學給的一點一滴資助,興起了『給我一捧土,還你一座山』的報恩弘願,於 1998 年 2 月 12 日,以 16 年來積累的薪水與雜項收入──全部積蓄總計人民幣 27,720.8 元,做為旅費,揹起褪了顏色、打滿補丁的帆布背囊,懷裡還揣著一張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和一張 1994 年的《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貧困縣名單》,就此悄悄拋妻別女,隻身前往大陸的大西南地區,一走就是 305 天;托人帶回的家書,則在一個多月的延誤之後,才到達妻子胡建群與女兒何禾手上。當時,老師一路腳踩草鞋,身穿單衣,有時走路,有時搭便車,行程總計 30,000 多公里;於是安徽、湖北、湖南、浙江、重慶、四川、 貴州、雲南等 102 個地(州)市、縣,27 個兄弟民族,207 個鄉鎮,426 個村寨, 都留下一個令人難忘,令人感動的身影。」
□□□高地的複葉生臺灣魔芋。攝影/許淑卿
何老師如此僕僕風塵,目的,只為改良、推廣並提昇頗具經濟價值的魔芋及其產業,以扶助廣大貧苦的農民。由於老師一直心繫農民,竟忘卻了整修自身儀容,以致一路頭披長髮,嘴散亂鬚,所以返回合肥時,只好在火車站挨到天黑才回學校宿舍。老師說:怕自己憔悴的形容、怪異的模樣,嚇壞了校園的師生和左右鄰居。
何老師的大西南扶貧之行,雖然績效卓著,幾度獲得大陸領導階層的肯定,但生活仍然雲淡風輕,繼續刻苦過日,「一切,都透露著一種與這個繁榮與奢華時代的距離。」(補充:2022-07-25再搜尋,何家慶老師已經過世,令人不捨!老師生卒年:1949~2019-10-19)
(何家慶老師事蹟連結):https://baike.baidu.hk/item/%E4%BD%95%E5%AE%B6%E6%85%B6/4361031(2011-03-29瀏覽)
那麼,適合魔芋生長的臺灣,能否也出現一個「還你一座山」的何老師?好為臺灣的農民開創出魔芋產業,開創出無限的希望呢!
甲仙□□□高地臺灣魔芋的單葉生一片掌狀複葉及其幼苗。攝影/許淑卿
本文已完整發表於民國一百(2011)年《鄉間小路》月刊5月號(2022-07-27潤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