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壠族原住民文化側記】之二十三
 大地的恩賜,新小林人的野菜園(上) / 游永福

長久以來,小林所屬原住民大武壠族群,一直以種作、射獵與採集維生。種作,是以旱作為主,到了清康熙六十一(1722)年,因受漢人影響,才懂得「填築薄岸為田,播插稻秧」(註1的水稻耕作法。

置頂照片:100-07-03師生初次見面,陳鐸中﹙右﹚以自家手工黑糖為禮,贈送黃山高老師 

  節制過日與永續經營的祖師爺

獵捕野生動物的方式,則是「其俗例禁向後,男女各要專心農事,不能射獵……至開向後,任從射獵、歌舞,婚嫁不妨」(註2),關於「射獵」,乾隆九至十二(1744-1747)年間繪製完成的《番社采風圖》,有「捕魚」圖一幅,圖中有說明文字:「諸邑目加留灣、哆囉嘓等社社番,以鏢鎗、弓箭在岸上射之,名曰捕魚。」這居處南臺灣的目加留灣社和哆囉嘓社,與大武壠社有地緣關係,所以我們可以確知:原住民平埔族群最常見的獵捕方式,是以鏢鎗與弓箭為工具;以鏢鎗與弓箭來射捕,不論一鎗或一箭,一次只能射殺一物,一箭雙鵰的機會絕對有,但不會太多;而鎗與箭,能射捕的皆是體積較大的動物。而且,射獵只開放農曆九月十五日至隔年三月十四日半年時間,避開了野生動物的主要繁殖期──這樣的射捕方式,可說充分展現了平埔原住民不趕盡殺絕的節制過日與永續經營精神。


 

                過了一百三十餘年之後,亦即到了同治十( 1871)年,英國攝影家湯姆生在大武壠族生活區的荖濃溪谷拍得的照片,捕魚的大武壠族人手中握的,仍然是粗粗的鏢鎗!節制的精神可說絲毫不減。 


以採集過日重建新小林

或由於長期在節制與永續的理念下生活,所以大武壠族人的植物採集,亦自有規矩。依採訪所得:是根莖葉全株採集者,如狗尾草(註3),有兩種方式可資遵循:一、必須等植株開花結果且種子成熟後,將種子灑回大地,甚至掩土覆蓋,才進行採集。二、緊急採集,同一區塊,必須保留一部分不採集,好讓植株開花結果傳衍後代。若是只採集嫩莖葉者,原植株在開花之後就不再採集了,除了留種考量,部分植物開花後枝葉會有老化現象,粗纖維過多,不好食用,如山茼蒿(註4)便是。



100-09-18黃山高老師教導學員採集狗尾草,方式竟然與小林完全一樣。

一直延續這種採集規矩的小林聚落,不幸在民國九十八(2009)年89日清晨遭逢驟變,倖存者大多沒有土地可以耕作,若入住五里埔的永久屋計劃能成案,該怎麼營生?絕對是個必須面對的大課題。就長遠來說,災變頻仍,政府或慈善團體絕不可能永遠只關注這麼一個地方,因此如何自立自強便益顯重要。

災後,人們團進團出,或關心小林、或好奇小林、或想了解小林的眾多朋友們,往往走了一趟小林之後,都得回到甲仙街區用餐帶團的游師兄(註5)不禁想著,飲食,不就是新小林人的希望之所在嗎!而對外來訪客而言,在聆聽平埔文化的殊勝時,或在探討災變緣由的警覺中,或在手作梅子、筍子製品與熬製天然手工黑糖的體驗之際,又能有傳統式以採集為主的野菜藥膳風味餐可供享用,這應該會是個截然不同的體驗。更重要的是提供野菜藥膳風味餐,可以讓多數災後的新小林人有工作、有收入,而得以安居樂業。  

而且,無論在山區採集,或在平野採集,或在溪岸採集,東西要能吃且有好的品質,就必須杜絕除劑等農藥的施用。農藥的施用能戒絕,居住者首先便是不受荼毒的最大受惠者,土壤酸化的問題更能扼止,如此,將五里埔經營成一塊淨土的理想,便向前跨出了一大步。未來的新小林是否能鶴立雞群,就必須有破釜沉舟的決心,以友善土地的明確目標來提升自己、來幫助自己,好好守護自己生活的土地,惟其如此,才能營造出一個吸引訪客常常光臨的大好環境,並生產出口碑相傳的好產品。「自助、人助、天助」,大家都是這麼說,只要能堅持理想,絕對會有知音。 

所以,新小林人一時沒有土地可以耕作,那就採集天公栽種的野菜與藥草來料理風味餐迎接貴賓。山區的草木,多數小林人都了然於胸,何處可以採集難不倒他們──行動派的游師兄有了這樣的想法,進而便有了「野菜藥膳風味餐」的規劃。然而想成事,得凝聚善緣,因為煮個家常菜給自己吃容易,要料理好菜色給貴賓享用,就得要下功夫。那麼,該邀請哪位老師或大廚來指導新小林人做出具有商業賣點的野菜藥膳風味餐呢? 


黃山高老師慈悲心切

旗尾「大象山藥膳園」的主廚黃山高老師(註6),是不二人選。


                       黃山高的藥膳料理著實讓國人驚艷與讚賞,準備參加民國九十五(2006)年101920日,在臺大圖書館舉行的「老靈魂新方向──老照片的過去與未來」國際研討會的歐洲朋友,因急著想看一看1871英國攝影家湯姆生John Thomson鏡頭與筆下的南臺灣現況,在同月1718兩日,先行安排了一趟「〈湯姆生南臺灣內山之行〉今日風光探訪行程」,五位英、法兩國學者團(註7,是由游師兄負責導覽,從台南市區來到左鎮,接著途經內門的木柵與柑仔林、杉林的山杉林與內彎仔,最後來到甲仙街區享用晚餐。餐後,把握難得機會,再開拔前往小林參訪夜祭舞蹈排練,部分團員接受熱情的大武壠族親邀請,一起熱舞,滿身大汗後才依依不捨回到甲仙街區的「仙埔山莊」過夜。隔日早上,一行人再從甲仙出發,進入幽靜且白瀑流瀉的白雲仙谷踏勘,接著再轉赴荖濃與六龜探訪,於下午兩點來到大山用餐。老師的香草茶熱飲一出場,便博得聲聲驚嘆,隨後的佳餚,盤盤皆空,就連湯汁都倒入碗裡喝得一乾二淨。 


              「來到臺灣,這是最特別也最好吃的一餐了!」學者們最後還忍不住豎起大拇指,異口同聲讚美。 

 游師兄想起要邀請黃山高時,是在莫拉克災後隔月,當時已不再開課的黃山高聽到要幫助小林人,毫不遲疑馬上一口答應下來,慈悲與豪情讓人感動在心。長期輔導小林人的數位機會中心李小英老師,得知這一喜訊也一拍即合,計畫寫案子一起實踐這一理想,可惜的是還沒有公共空間的五里埔,已經商定借用的民宅,因家庭忽然有了變化而無法進行。 

1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四十六年十一月),頁167
2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國四十八年八月),頁60。禁向期,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九月十四日;開向期,九月十五日至隔年三月十四日。 
3
狗尾草,學名:Uraria crinita (L.) Desv.  DC. 科屬名:豆科(Leguminosae)兔尾草屬(Uraria )與烏骨雞一起燉煮,便是出名的「狗尾仔雞」料理。
 4

山茼蒿,中文名:昭和草。學名: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 (Benth) S. Moore 原產熱帶非洲與馬達加斯加,為台灣中、低海拔常見歸化植物。在小林地區,山茼蒿另有「保成仔菜」之特別稱呼,乃因紀念胎死腹中的小林抗日事件(1937)要角江保成義士,獨自在山區逃難時以之果腹充飢而得名。所以,山茼蒿這味香氣比茼蒿更強、更勝的自然野蔬,在小林,還可以吃出獨特的文化味、硝煙味、悲壯與滄桑之味……  
5
游師兄,民國四十二(1953)年出生於甲仙山區的「山內埔」,24歲發覺佛經文詞優美似曾相識,從此潛心學佛茹素過日。民國九十(2001)年起,從自得其樂轉為眾樂樂,管山管水管人又管事,無所不管無所不關心,終至不可收拾。
6

黃山高 老師,26年來一直擔任媒體記者,曾任旗美社大藥草藥膳講師6年(因為報名非常踴躍,所以每一期都連開兩班),廚師8年。他的「大象山藥膳教學園區」,95年榮獲高雄縣政府頒獎表揚為優良商店,97年再獲衛生署旗山醫院健康餐飲認證合格。老師的園區,位處偏僻的旗尾山腳,就在義民爺廟前方,一直以藥膳與天然野菜料理獨樹一幟,識途老馬絡繹不絕。
7
學者團由法國籍集歷史學家、製片家與出版商身分的台灣通魏延年先生為首,成員有倫敦威爾康圖書館(Wellcome Library,London)影像收藏部主任威廉˙ 舒巴赫 先生、倫敦大英圖書館(The British Library, London)手稿部哲伍德影像收藏館主任約翰˙法 康納 先生,還有擁有獨立學者、講師、攝影師與設計師身分的英國籍麥克˙ 葛雷 先生,及其身為攝影歷史顯像程序講師與示 範者的 夫人芭芭拉˙ 葛雷 女士──五位先生女士,皆是約翰湯姆生的攝影與文字報導的資深研究者。


本文發表於20123月《高雄文獻》第2卷第1期(2022-06-23潤修)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