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七十三(1984)年8月5日,父母親過壽餐敘,料理滿滿一桌的歡欣影像。.jpg

【游永福散文雨】

父親的鹹妻

「菜,是要配飯的!」繼續夾菜之際,耳際響起了父親嚴厲提示的聲音。

那是民國五十年代情事了,當時山鄉甲仙,物資仍然匱乏,用餐能有地瓜飯與有限的菜色已經不太容易,所以節制菜量的食用是必須的,目的,是好讓每一個家庭成員都能吃得到菜。而為了節制菜量,易於下飯的重鹹與偏辣口味,便成了料理的特色。

談到重鹹,除了母親親手醃漬的食品,如醬筍、醬蘿蔔、醬瓜仔、豉薑、豉豆鼓、鹹菜乾、蘿蔔乾等等一定鹹,就連平常煮的菜或逢年過節才有的肉,也都很鹹。會如此,另有原因,因為當時父親是做土木包工業粗活的,經常汗如雨下,所以除了水份,也需適時補充鹽份。而在用餐時,做為一家之主的嗜鹹父親,還常常強調:「沒鹹不香!」就這樣,母親踏踏實實成了沒鹹不歡父親名符其實的「鹹妻」了,因為只能煮重鹹。

就偏辣來說,當時朝天椒是家裡的農作物,除了販售盤商,自家更需食用,食用到什麼程度呢?且聽聽我家二姊轉述母親說的一則故事:「有一回,你們這些兄弟姊妹吃飯時比賽吃豆鼓炒辣椒,永和(註)輸人不輸陣,逞強的結果,是跑到屋後水溝旁,吊著眼睛,摀著耳朵,張著嘴巴直哈氣,樣子真是嚇人!良久良久才得紓解。」(註:永和,男生排行老三,男女生排行老四)

到了民國七十年代,鄉下生活物資漸漸豐裕,健康觀念也開始受到重視,鹹與辣逐步退避一旁,當了數十年「鹹妻」來輔佐父親事業的母親,也漸漸回復為真正的賢妻。

之後,我們這些離家打拼的兄弟姊妹每次回來探望,母親總會料理滿滿一大桌美食,父親見了總以「大目空( Tuā ba̍k khòng請讀閩南語)」來數落,意思是視而不見,不知現場有多少人──這,倒有點類似「大目新娘無看見灶(也請讀閩南語)」的用法。而其實,母親這一輩人,心裡一直有「菜量不足是對客人失禮」的觀念,即便是自己兒孫回到家,也一樣深怕不夠吃。

既然菜已經煮太多了,父親總招呼大家少吃飯多吃菜,還反轉以往說法,說「飯,是要配菜的」,說話時,還依然丹田有力,目的,只希望大家盡力把菜吃光光,讓做菜的母親有面子,家人盡歡。

往事歷歷,闔家歡樂場面,始終映現我眼前。

民國一○六(2017)年三月十八日,與《中華日報˙中華副刊》同步發表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父親 賢妻 重鹹
    全站熱搜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