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仙好客網路博物館】系列之十三
白雲山(廍亭山) 游永福
資源分類:山水
資源名稱:白雲山(廍亭山)
篩選理由:
一、代表性生態體系,可展現生物多樣性。二、獨特地形,可展現自然地景之多樣性
現況說明:
八八風災之後,政府政策趨向讓山林休養生息,山區產業道路不再修復,所以植物的生長更加豐富
地 點:高雄市甲仙區西安里最東側
經 緯 度:120°37'18.13"E。23°03'19.06"N
上,照片1:底圓頂尖的白雲山(2006,游秀葉攝影)
(左)照片2:甲仙白雲山的臺灣特有種植物「著生珊瑚樹」的枝葉。(右)照片3:著生珊瑚樹花朵特寫(2010-01-21,楊英峰攝影)
簡單敘述:
林務局管轄的白雲山,海拔1044公尺。山頂,設立有甲仙全境唯一的一等三角點;民國83年(1994)3月,內政部還在此設立一面「一等衛星控制點」面板。 正因為本山有鶴立雞群的氣勢,所以山友黃水明,早在民國70年(1981)便認為:「其名氣,幾乎齊於海拔2480公尺的新望嶺(一等三角點)。」 本山,屬玉山山脈,位置在甲仙市區東南方,是高雄市的甲仙與六龜兩區界山。山區除了九芎樹成片而長,更有不少蘭科植物,還有臺灣特有種樟葉槭,及臺灣栲、臺灣胡椒、烏來麻、耳葉菝葜、菲律賓榕、著生珊瑚樹、椒草、水雞油、棕葉蘆竹、白英、胡蘆茶、普剌特草、王瓜等等原生植物;另有外型獨特的梭德氏棘蛛。
(左)照片4:白雲山的梭德氏棘蛛(2010-01-21,楊英峰攝影)。(右)照片5:白雲山的白盾椿象(2010-01-21,許淑卿攝影)
圖片1:《番社采風圖》之〈製糖圖〉(1998,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歷史源流:
清道光19年(1839),本山初名「廍亭尖」,後來以「廍亭山」之名聞名岳界,且是官方地圖上的正式名稱,如今,亦可能是臺灣以「廍亭」為名而碩果僅存的一座山了。臺灣的老式糖廍,為了讓排班繞圈子拉動機器壓榨蔗汁的辛苦牛隻與工作人員,免於日曬雨淋之苦,及為保護機器設想,糖廍的壓榨蔗汁機房是被建造成底圓頂尖的造型──這種充滿了人性考量的設計,像極了亭子,乃有「廍亭」之名出現。民國57年(1968),省主席黃杰因巡視南橫公路闢建工程,見此山為白雲披覆,特命新名為「白雲山」。
照片5:游永福與許淑卿引領特生中心採集,在白雲山三角點留影(2010,特生中心夥伴攝影)
走讀難度:
莫拉克風災之後,政府政策傾向讓山林休養生息,不再維修產業道路,因此草興木盛;加上風災時山區有崩塌,所以2019年曾有獨行山友迷路尋求救援的記錄。為策安全,走訪,需有熟悉路徑伙伴或導覽人員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