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美社大尋找湯姆生】走讀系列之四
荖濃接待家庭、荖濃溪谷與平埔夜祭 林宥嫻
(左)照片1:2020年10月31日,旗美社大【尋找湯姆生】課程走讀荖濃來到接待家庭黃家,右側面對比。(右)照片2:荖濃黃家左側面對比(2020,林宥嫻攝影)
(左)照片3:湯姆生的〈荖濃溪谷〉照片與現地對比。(右)照片4:湯姆生的〈荖濃東方森林覆蓋的群山〉影像與現地對比(2020,林宥嫻攝影)
荖濃,對我而言是個陌生的國度,感謝游老師的帶領,讓個人的踏查拼圖又多了一片美麗的色塊。
行程第一站,拜訪1871年湯姆生與馬雅各的接待家庭──黃家。一行10人當年來到荖濃,接受黃家主人堅持殺豬、烤豬的熱情款待,為報答此一盛情而為黃家留下3張珍貴影像,成就今日踏訪的機緣,感謝黃家後人照霙小姐願意不堪其擾接待我們,在這裡竟然發生三件巧合的事:
首先,1871年4月15日湯姆生來到黃家,隔天拍出照片。再來,2013年4月15日游老師在多次荖濃踏查後,發現〈湯姆生照片荖濃Hong-Ko房屋〉影像背景的主山稜線,進而找到黃家(照片1與2)。第三,黃家後人照霙小姐的生日也是4月15日。照霙戲稱自己可能是當年照片中蹲在角落的小女孩,穿越時空跑出來與大家見面。
有些事情背後的因緣,說也說不清,只能意會了。
接下來,一行人追尋著湯姆生的足跡下達「荖濃溪谷」,現行溪流水集中在左岸流動,右岸則亦如湯姆生所言的「乾河床」,在兩邊夾山的河谷中,依老師教導的角度及方法取景,與湯姆生再度取得連結。河流地貌總是不斷地堆積及沖刷,相片中容易風化的頁岩及上頭的植物,並不易被保存下來,好在山的稜線是比較不容易改變,游老師從左岸的「北新開山」及右岸玉山南段支脈,依山形找到〈荖濃溪谷〉及〈荖濃東方森林覆蓋的群山〉的對比影像(照片3與4)。
(左)照片5:荖濃溪谷有很多甜根子草,真的是甜的嗎?(右)照片6:阿德削去外皮之後分享伙伴,真的,是甜的(2020,林宥嫻攝影)
此次終於體會到老師踏查的艱辛,及挑戰反而比拍照來得重要,更增生對山林及對老師的尊敬。返程,品嚐了河床上叢生的甜根子草(又稱「猴蔗」、「溪蔗」)的甘甜美味;遙想當年,帶領湯姆生與馬雅各至此的「黃家小兒」跟他照片中的夥伴,一定也品嚐過(照片5與6)。
今天剛好是農曆9月15日,是平埔原住民大武壠族的夜祭,行程中有壓軸,我們訪問了「陳互向頭」,就教有關祭儀的點滴,個人對拈花惹草特別有興趣,在此對其頭飾特別說說:在會場的頭飾,是以稻草編織繞圈後,再佐以花草裝飾,戴在頭上以妝點節慶氣氛。另外,好手藝的潘鳳英耆老,自創以大王椰子葉柄曬乾剪裁,再以檳榔花托當線材裝飾,做出創意頭冠,令會場生色不少(照片7與8)。陳互向頭提及:早期住民用「埔薑」枝條繞成圈,再鑲上花草蕨類植物,皆就地取材而成,戴在頭上用以遮蔭是大武壠平埔族人的日常,工業社會來到後,頭飾已退居裝飾功能,在節慶才看得到。
(左)照片7:荖濃好手藝的潘鳳英耆老,自創的素樸頭冠。(右)照片8:潘鳳英耆老與她的大王爺葉子頭冠(2020,林宥嫻攝影)
(左)照片9:適逢大武壠荖濃公廨平埔夜祭祭品擺設完成。(右)照片10:祭品全記錄(2020,林宥嫻攝影)
另外,開向祭儀最搶眼的就是祭品,在祭品中看到來自漢文化影響的三牲、素果,還有將太祖擬人化的需求,祭品中有草鞋、梳子、鏡子、菸斗等日常用品。在地化的飲食特色祭品更是吸睛,檳榔、小米酒、香菸之外,公廨的大豬公外加的小山豬,是居民為迎接祭典對「番太祖」最誠心的奉獻;穀類製品有花生麻糬、黑糖麻糬、豆仔Mai、番薯Mai(以八月豆或地瓜加糯米炊蒸而成)等等;另有最特別六碗野菜(茄冬心、山柚心、山豬肉菜、龍葵、昭和草、山A菜),以及荖濃溪流裡的青苔湯(照片9與10),好在有「陳互向頭」解說,令此行收穫滿滿,夜祭的盛典,就留待下次再來體驗囉!(20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