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美社大尋找湯姆生】走讀系列之十六
現代湯姆生之路──2020臺灣線性文化遺產再現 宋盈瑩
路癡如我,對於地圖上的路線總是看有但無具體概念。喜歡聽老故事、讀從前,但每每遇到需要對照地理位置時總是要把地圖一翻再翻,才能對各地點的位置有個模模糊糊的概念,後來開始爬山、走路之後,才發現:「啊!唯有一步一腳印真實踏過之後,才能稍稍在腦海中具體描繪!」
(上)照片1:2020-11-28旗美社大【尋找湯姆生】於旗津燈塔旁的高射砲砲台遺址上比對湯姆生的〈打狗港入口〉(2020,宋盈瑩攝影)
去年偶然間得知游永福老師《尋找湯姆生:1871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的出版,並到屏東的書店聽了老師的新書分享會,那是第一次見到游老師,老師本人有些瘦小,但卻精神奕奕,他仔細的和大家分享著他是如何開始這一趟追尋湯姆生的旅程,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後,聽聞游老師將在旗美社大開這堂可以實際走讀的課,真的是機會難得,於是趕緊報名,因而有了這次的參與。
(左)照片2及(右)照片3:2020-10-31旗美社大【尋找湯姆生】於荖濃黃氏家屋前由黃家後人協助比對湯姆生的〈荖濃Hong-Ko的房屋〉,以後方的北新開山作為比對點,可惜今日天氣微陰,山被雲霧遮面(2020,宋盈瑩攝影)
第一堂課老師主要是介紹他多年來追尋湯姆生的心路歷程及研究成果,讓我們對湯姆生當時使用的攝影器材、當時的聚落族群環境及走過的路線有基本的概念,然後下午實際走讀甲仙街區,認識甲仙街區的發展與日治時代製腦事業之間的連結。接下來,走讀白雲仙谷、荖濃平埔聚落(照片2與3),再到馬雅各之路(木柵-溝坪-真福山-枋寮)、旗津打狗港等,每次上課都各有其主題路線,每到一個當年的攝影點,老師也會拿出湯姆生留下的照片來個現地今昔對照,讓我們更能連結當年與現在。
(左)照片4及(右)照片5:2020-10-31旗美社大【尋找湯姆生】於荖濃溪谷比對湯姆生的〈荖濃東方森林覆蓋的群山〉及〈荖濃溪谷〉,就是於照片5此處家淳和宥嫻有了以上的討論(2020,宋盈瑩攝影)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第二次的課程走讀白雲仙谷,大概是因為這次的行程都是用走的,在整個路徑的認識上是比較連貫的,而且這一路上都走在溪床上,沒有水泥柏油路,比較符合我喜歡接觸自然環境的面向。至於走起來比較無法聚焦的則是走讀木柵到真福山的這次,因為這次的範圍非常大,為了節省時間,改以開車的方式到定點再進行介紹,對整體的路線印象變得破碎而零散,也許之後可以改以騎腳踏車的方式進行這次的課程。不過,在這次的課程中,當我們在荖濃溪谷比對湯姆生的取景點時(照片4與5),同學家淳分享了她「每一張照片都不是偶然,路線應是規劃過的,不然玻璃板這麼重,怎麼可能漫無目的的隨意走」的體悟,我也非常同意家淳的這個想法!雖然在距今149年前,交通、各項資訊的取得都不容易,要事先規劃並不容易,但玻璃板和相機都這麼重,湯姆生雖然有武裝嚮導及挑夫協助他,應該還是會採取比較經濟可行的方式進行攝影遊歷,所以後來班長宥嫻亦提出了她的看法「是否是因湯姆生的引路人馬雅各醫師已來過此處,對此處的人文、地景已有初步了解,所以協助了湯姆生規劃路線,他才能拍出如此好的照片呢?」事實如何?目前無解,但似乎也是挺有道理的,可能要留待之後有興趣的人繼續探尋了!
照片6:在2020-11-14旗美社大【尋找湯姆生】行程裡,遇見溝坪國小百年雨豆樹(攝影:宋盈瑩)
對於游老師能利用這些1871年拍攝的玻璃板照片及幾篇湯姆生的報導文章,串起這條「現代湯姆生之路」,我還是相當由衷敬佩,畢竟老師在沒接受過任何相關訓練之下開始追尋湯姆生,迄今能獲得如此豐富的研究資料,必定是付出相當多的心力及時間反覆推敲、考證及紮實田調才能做到,這次很幸運能一同與游老師、阿德和所有同學一起參與這趟追尋之旅,收穫滿滿,但六節課一下就結束了,只能暫時按下暫停鍵,未盡完善的旅程就留待之後再繼續追尋了!
最後,謹以行程中的溝坪國小美麗的百歲雨豆樹,和湯姆生及所有伙伴相約下一次的追尋(照片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