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照片1:從三五○高地眺望南仔仙溪溪谷中的美麗甲仙埔(游永福,2013).jpg

【甲仙好客網路博物館】系列之二十七

甲仙埔   詔安客游永福

次 分 類:聚落

資源名稱:甲仙埔

篩選理由族群良性互動典範

位    址高雄市甲仙區甲仙區公所為定位點(海拔255公尺)

經 緯 度120.351567°E  23.050214°N

聚落特色:

甲仙埔,今日為台29線與台20線交會的所在,房屋大多是鋼筋水泥與磚塊為建材,土角磚或磚塊構築老屋只有極少數。

聚落現況蓬勃發展

形成年代:清乾隆元(1736)年

上,照片1:從三五○高地眺望南仔仙溪溪谷中的美麗甲仙埔(游永福,2013

地圖1:1904年《臺灣堡圖》裡的甲仙埔聚落範圍與樣貌(游永福截取,2020).tif

地圖1:地圖11904年《臺灣堡圖》裡的甲仙埔聚落範圍與樣貌(游永福截取,2020

歷史源流:

依據伊能嘉矩的《大日本地名辭書˙臺灣》的記載,甲仙埔聚落是成庄於清乾隆9年(1744);[1]居民,是來自玉井地區的大武壠族平埔原住民。在日明治37年(1904)的《臺灣堡圖》裡,甲仙埔聚落只有一條由西轉北的路徑;明治39年(190611月到12月底,為了安置眾多移入的日本與北部客家製腦從業人員,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在甲仙埔完成了672.7公尺長的排水溝,並興建宿舍,也因此「甲仙埔市街亦隨之一變,如此整頓實非小規模之市街也,這種棋盤式的市街格局,已不亞於平地其他支廳了」,[2]亦即今日甲仙棋盤格局街區的規劃,是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的傑作。

地圖2:昭和7年(1932)甲仙油田地形及地質圖之甲仙街區(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PNG

地圖2:昭和7年(1932)甲仙油田地形及地質圖之甲仙街區(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簡單敘述:

清乾隆元年(1736),善於溝通協調的大武壠族族親「甲仙」,與內攸社(今拉阿魯哇族)朋友訂下了每年農曆十二月給付布疋、豬、酒、鹽、煙、火藥、壺、鍋、鐮刀與斧頭等外來生活物資為代價的約定,讓大武壠族族親得以在南仔仙溪與荖濃溪兩流域安居樂業──有了此一和平墾拓的功勞,東岸這塊甲仙帶隊墾拓的埔地,乃被兩族人稱為「甲仙埔」而為紀念。

甲仙埔聚落,東方有鯉魚山屏障;南有南仔仙溪,西與北有南仔仙溪支流油礦溪環繞。依據游永福的民國100年(2011712日調查,1937人住民總數中,客家鄉親有663人,佔34.2%;閩南鄉親778人,佔40.2%;大武壠族族親343人,佔17.7%;其他153人,佔7.9%。

 

[1] 伊能嘉矩著,《大日本地名辭書˙臺灣》(日本東京:富山房,1909),頁786-787

[2] 〈甲仙埔近況〉,《漢文台灣日日新報》(1907220日,03版,「雜報」。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