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仙好客網路博物館】系列之三十五
「甲仙埔尋常小學校印」關防印章 詔安客游永福
資源分類:文獻史料
資源名稱:「甲仙埔尋常小學校印」關防印章
篩選理由:見證日本時代甲仙小學教育的演變
文物年代:日明治四十五(1912)年
文物所在:高雄市甲仙區文化路45號
材質重量:木頭,150g
形 狀:四方立體形,印面圓角
尺 寸:
印面:長6公分,寬6公分;握把:底座高1.5公分,把手4公分,總高度5.5公分
上,照片1:「甲仙埔尋常小學校印」印章,高度5.5公分(2015,游永福)
照片2:「甲仙埔尋常小學校印」印面6公分×6公分(2015,游永福)
簡單敘述:
甲仙國小保留的「甲仙尋常小學校」關防印章,印面的長寬為6公分見方,高度為5.5公分。仔細檢視,印面上頭由上而下的「甲仙尋常小學校」三排隸書陽刻文字,左下與右下最後一個字都被挖除了,這,是出了甚麼狀況呢?
依據《漢文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日本時代的明治四十(1907)年4月19日,「蕃薯寮廳允許甲仙埔設置蕃薯寮公學校分校」,到了同年12月31日,「就學兒童已有內地人、本島人及蕃人子弟四十餘名」了,亦即當時甲仙埔分校是日本人、臺灣漢人與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群兼收的。又依據《曾國明碩論》考據,到了大正十(1921)年4月1日,分校獲准獨立,定名為「甲仙公學校」;而明治四十五(1912)年,日本官方另在甲仙埔設立了專供日本子弟就讀的「甲仙埔尋常小學校」,當時學生數為13人(日本子弟分開就讀之後,甲仙埔分校學生數為53人,女生只佔2人);到了大正九(1920)年,因為全臺灣行政區劃調整,所以在大正十年時,甲仙埔尋常小學校更名為「甲仙尋常小學校」。
照片3:「甲仙埔尋常小學校印」印章,間隔79年之後的第一印(2020,游永福)
原來,「甲仙尋常小學校」木頭印章挖除的字,左下乃「埔」字,右下即「印」字了,亦即原來印文為「甲仙埔尋常小學校印」,共計九個字。或由於山區偏鄉學校更名時為了省錢,印章沒有重刻,只將就將「埔」字挖除,且為了左右平衡,又順勢將「印」字也一併去除。
追蹤甲仙公學校與甲仙尋常小學校沿革,大正十五(1926)年之前,兩校是各置校長,之後或考量節省人事開銷,大正十五年至昭和五(1930)年,校長同為日本人桑原十郎;昭和六(1931)年,為細川隆顯;昭和七(1932)年至昭和八(1933)年,為石垣用房;昭和九(1934)年至昭和十五(1940)年,為新納時美。到了昭和十六(1941)年4月1日,因日本官方積極推動皇民化政策,甲仙公學校與甲仙尋常小學校改制並合併為「甲仙國民學校」,亦即日本人、臺灣漢人與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群又不分你我,都在一起上課;校長為今井昆二,任期至昭和二十(1945)年,亦即民國三十四(1945)年光復接收為止。這麼說來,1941年4月1日起,「甲仙尋常小學校」關防印章即塵封未再使用,幸為有心教職員保留至今,讓我們得以追溯日本時代甲仙小學教育的演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