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仙好客網路博物館】系列之五十三
百年刺竹扁擔(經緯度120°35'18.35"E 23°04'55.41"N)苗栗頭屋客陳誌誠
資源分類:一般器具
資源名稱:百年刺竹扁擔
創 作 者:陳學老
提 供 者:陳誌誠
篩選理由:
顯著反映早期地方之勞力生活特色,且數量稀少。更見證早期客家腦丁,取用刺竹韌性,挑起重物的特性製作成扁擔,挑起一家生活的重擔
年 代:日明治四十一(1908)年
文物所在:高雄市甲仙區中正路7號
保存狀態:僅部份蛀蝕,大致保存完好
材質重量:刺竹公。800g
形狀尺寸:
扁長型,兩側頸部有防滑竹編。總長度130cm,擔身103cm,頸部14cm,擔厚度:最厚2cm,最薄1.5cm。
上,(左)照片1:扁擔正面(陳誌誠,2020)。(右)照片2:扁擔背面(陳誌誠,2020)
(左)照片3:防滑竹編。(陳誌誠,2020)。(右)照片4:扁擔正側面(陳誌誠,2020)
簡單敘述:
百年刺竹扁擔,僅部份蛀蝕,大致保存完好。使用者陳學老是來自苗栗頭屋的樟腦從業人員,日明治四十一年與兩位兄長來到甲仙埔之後,在甲仙、那瑪夏、集集與桃源各地,千辛萬苦輾轉寄留34次,才於昭和九(1934)年落籍甲仙──這是腦丁寄留人生的典型了。
這隻扁擔,是陳學老挑擔樟腦的生活工具,樟腦產業結束後,陳學老經營起雜貨店,需要走路至旗山備貨,就是靠這支扁擔將陳家一肩挑起。
(左)照片5:吳祥雲示範牛奶桶綁法(陳誌誠,2020)。照片6:整組。(陳誌誠,2020)
陳學老的契子吳祥雲,現年已經98歲,身體還相當健朗,當時一直陪伴陳學老至旗山挑貨;吳祥雲這麼述說:「陳學老教我如何靠兩條麻繩及兩個裝牛奶餅的鐵桶,將貨物捆綁牢固,再挑回甲仙。年代雖然久遠,但是捆綁法一直沒忘記。而走到餓了,桶內餅乾捨不得吃,因為吃了工錢就少賺了;渴了,就捧溪溝水來喝。」十足展現了客家人的勤儉。
如今,扁擔已經傳承到第三代陳誌誠,還是得挑,擔子甚至更重。而肩膀有承擔,能刻苦耐勞,就是客家本色與精神。這根扁擔,陳家的子子孫孫必定永遠傳承,先人離鄉背井外出奮鬥的勇氣,哪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