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照片1:民國六十五年龍鳳寺竹便橋(龍鳳寺提供,2020,游永福掃描).jpg

【甲仙好客網路博物館】系列之七十二

民國六十五年龍鳳寺竹便橋 / 詔安客游永福

資源分類:老照片

資源名稱:民國六十五年龍鳳寺竹便橋

客語拼音:minˇguedˋliugˋsiib ngˋngianˇliungˇfung sii zugˋpien kieuˇ

篩選理由:顯著反應地方生活特色並具代表性

提 供 者:龍鳳寺

年    代:民國六十五(1976)年

保存狀態:良好

地    址:高雄市甲仙區油礦巷3

材質重量:相片紙。2g

形狀尺寸:長方形。高8.7cm,寬12.6cm

上,照片1:民國六十五年龍鳳寺竹便橋(龍鳳寺提供,2020,游永福掃描)

簡單敘述:

橋樑,向來是民眾往來溪流兩岸的重要交通設施,在民國七十(1981)年濟公橋還未建造之前,甲仙油礦溪左岸的龍鳳寺,信眾要過油礦溪得走竹便橋。竹便橋的建造,是在溪水水量稍小的時候,然而,若颱風帶來的大水把便橋沖走,又得重建一次,這對辛苦建橋的民眾來說是考驗也是負擔。

照片2:民國六十五年龍鳳寺竹便橋全景(龍鳳寺提供,2018,游永福掃描).jpg

照片2:民國六十五年龍鳳寺竹便橋全景(龍鳳寺提供,2018,游永福掃描)

龍鳳寺現留存有早年的竹便橋照片(照片1),這一張照片可清楚看見竹筒橋面,橋面是由910枝刺竹筒紮綁小橫桿來固定,寬幅雖然只容一人通行,但橋上上游方向加裝了竹竿扶手,比起一般的竹便橋,已經改良進步很多;另一張照片2在編輯印製龍鳳寺出版品時,廠商沒有歸還,時日已經久遠,無法追回,這一張則看得到堆滿石頭架構起來的橋墩。寺裡的老人家說橋墩、橋面與扶手的紮綁,在鐵絲還不普及的時候,都是使用黃藤的藤皮,因為韌度夠且取得容易,而且藤皮薄薄的,在紮綁橋面的小橫桿時,比較不會被踢到而絆倒人,且有止滑功能。

照片中列隊前進人物,大多穿著居士服,頭戴斗笠,正要離開龍鳳寺,徒步到濟公指定的友寺與宮廟進行進香或會香,以及到靈山聖地乞火;一行人日行夜宿,通常都得耗時十幾日,在在考驗著參與活動信眾的毅力與耐力。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