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置頂照片:民國48年的和安吊橋(附人物擷取與標示,倪忠煌提供,2020,游永福掃描).png

【甲仙好客網路博物館】系列之九十五

民國四十八年倪家和安吊橋上合影 / 詔安客游永福

資源分類:老照片

資源名稱:民國四十八(1959)年倪家和安吊橋上合影

客語拼音:minˇguedˋxi siib badˋngianˇngaˇgaˊfoˇonˊdiau/xien kieuˇdangˋhab iangˋ

篩選理由:反映經濟、社會、人文等地方歷史變遷及時代特色

創 作 者:不詳

提 供 者:倪忠煌

年    代:民國四十八年

保存狀態:良好

地    址:高雄市甲仙區和安街97

材質重量:相紙。1g

形狀尺寸:近正方形。高5.7cm,寬6cm

置頂照片:民國四十八年倪家和安吊橋上合影(附人物擷取與標示,倪忠煌提供,2020,游永福掃描)

簡單敘述:

這一張「民國四十八年倪家和安吊橋上合影」照片,讓「甲仙埔」越過「油礦溪」通往「過溪仔」聚落的吊橋,雍容展現你我眼前;也讓小學時期總喜歡上下晃動吊橋,把已經走在橋上的女同學嚇得哇哇大叫的場景再次浮現,而為自己當時的愛搗蛋備感慚愧!

關於油礦溪,在日大正與昭和年間,甲仙地區曾進行過3次「甲仙油田」5個井的探勘,探勘區域留下了「油礦」地名,流經其旁的溪流,順理成章便有了「油礦溪」的新名稱了。會說「新名稱」,乃因之前從近而遠,依序有「甲仙埔溪」、「番仔寮溪」與「濁武產溪」等老名稱。在清乾隆年間,今稱「沙阿魯哇族」的內攸社群,將此一溪流稱呼為「濁武產溪」──當時,繪製《乾隆中葉輿圖》的官員,是使用閩南語音(亦即「鶴佬話,ho̍h-ló 」)來記錄,由於年代久遠,已無法追蹤其意;到了清朝中葉,內攸社群的祖山,亦即「內攸山」,在西側下方的河谷平原,仍有幾戶內攸社人的獵寮在,被進入本地生活的大武壠平埔族群稱呼為「番仔寮」,於是流經其旁的濁武產溪,乃有了「番仔寮溪」新名;又到日本時代初期,在匯入南仔仙溪(楠梓仙溪)之前,由於番仔寮溪彎曲環抱著政經重心的甲仙埔聚落,乃又有「甲仙埔溪」的新名稱出現。而民國八十年代初期,和安吊橋因為環溪道路的開闢而拆除,公所在吊橋下游20公尺處新建鋼筋水泥的「和安橋」替代,以方便兩聚落往來。

和安吊橋背後出現的農作物,可以判別的有香蕉與刺竹;印象中,稻子也是有栽種,只是此時看不到。聚落房子,都是平房。而吊橋上的人物都是倪家人,前排由左而右為倪忠煌(次男)、倪忠耀(三男)、倪忠祖(四男);後排為王算妹(母親)、倪美吟(長女)、倪忠輝(長男),若工作忙碌的父親倪添榮能入鏡,便全家到齊矣。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uumen2727 的頭像
    puumen2727

    日照甲仙埔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