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仙好客網路博物館】系列之九十八
《甲仙化石誌》增修四版 / 姚嵐齡
資源分類:文獻史料
資源名稱:《甲仙化石誌》增修四版
客語拼音:
篩選理由:化石為甲仙重要珍寶,而《甲仙化石誌》是為甲仙化石編撰之記錄專書
年 代:民國八十六(1997)年12月初版;民國九十九(2010)年10月增修四版
材質重量:紙。875g
形狀尺寸:高29.7cm,寬21cm,厚1.4cm
置頂照片:《甲仙化石誌》(游永福攝影,2020)
照片1:甲仙化石館有客家土樓的造型(游秀葉攝影,2003)
簡單敘述:
臺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及菲律賓海洋板塊之界線上,一直是個不安定的地質環境,歷經了多次的地質變動,海侵與海退、造山與沉積,逐漸形塑出今日之臺灣地形與地質。而甲仙地區曾經位處在濱海、內淺海至淺海、半深海的交替環境,再接受中央島嶺因激烈侵蝕而帶來大量沉積物,在海底快速下降與快速沉積的作用下,產生了3000公尺以上的厚地層,這樣的環境極適合形成化石層。而這樣的地層在甲仙地區有大量的出露,因而可採集到豐富的海生類化石。
甲仙地區依採集到化石的地質露頭,大約可分成七個化石區:四德、葡萄田、牛埔、白雲仙谷、坪溪、油礦山丘、班芝埔舊厝坪、十八灣、小林,採集到的化石包含了螺、貝、海膽、蟹類、魚類、植物及生痕化石等約300多種,十分豐富。其中還有甲仙出土的新種,如甲仙翁戎螺、曾氏小金錢蟹、曾氏金梭魚。
照片2:老秘書的甲仙翁戎螺與現生貝(游永福攝影,2013)
民國八十三(1994)年甲仙化石館啟用,陳列甲仙地區及南臺灣出土之化石約5000多件。為了使大眾能夠了解這些珍貴的化石,甲仙化石館顧問曾德明先生特別編撰《甲仙化石誌》,並經國立師範大學胡忠恆教授、國立臺灣大學陶錫珍教授與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鍾廣吉教授審定,內容嚴謹卻又通俗易懂。
其實在這本書之前,曾德明先生已經撰寫《甲仙化石》,於民國八十五(1996)年由甲仙鄉公所出版,擇甲仙出土化石50種,讓民眾於參觀化石館時得以參照認識。民國八十六(1997)年為了將甲仙化石館各類化石資料更完整建檔,曾德明在歷年文獻資料之基礎上,再加入了他研究且尚未發表的資料,重新整理編撰《甲仙化石誌》。後來於逐年再版當中不止校訂修正,更增列新研究鑑定完成的甲仙化石,使甲仙化石之記錄檔案越趨豐富完善。版本如下:
民國八十六年12月初版
民國八十八(1999)年4月二版
民國八十九(2000)年7月修訂版
民國九十七(2008)年1月增訂三版
民國九十九年10月增修四版
照片3:正在檢視化石的曾德明老秘書(許淑卿攝影,2009)
《甲仙化石誌》首先概論甲仙地區地質環境,及化石出露分布區,接著將化石分為七個類別: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腔腸動物、脊椎動物、植物化石及生痕化石,以圖文對照方式來介紹,細節包含化石中文名稱、學名、科別等基本「身份」資料,內文則陳述發現地點、化石特徵、及相關化石產地地層及分佈;書中圖片豐富,盡可能完整呈現化石樣貌,內容詳實嚴謹,是甲仙化石之重要記錄書籍。
照片4:老秘書說明甲仙翁戎螺的特色,學生鍾梅蘭認真辨識(2013,游永福)
本書作者曾德明(1926-2015),於甲仙鄉公所擔任多屆祕書,甲仙人尊稱他為「老祕書」,因為對化石有興趣,加上不願見到甲仙珍貴的化石被人任意挖掘撿拾,當作到此一遊的紀念品,甚至謀利之商品,因而自民國六十六(1977)年起利用閒暇採集化石,予以妥善保存,並投入心力去研究化石。甲仙有不少新種化石便由曾德明採集發現,以「曾氏」命名,如曾氏金梭魚、曾氏隆背蟹等。民國八十三年甲仙化石館成立,曾德明先生不只是該館成立的推手之一,館藏95%的化石還是由曾德明所捐出。為了推廣化石之生命科學教育,他擔任化石館顧問,為來訪遊客導覽解說,也培訓解說員進行傳承,又為化石館編撰專書,他持續研究化石孜孜不倦,是甲仙化石最重要的焦點人物。
參考資料:
1.曾德明編著,《甲仙化石誌》增修四版(高雄縣:甲仙鄉公所,2010)
2.游永福著,〈三位曾先生與甲仙化石館〉https://puumen2727.pixnet.net/blog/post/41856340
3.江明樹著,〈化石文史交織˙上窮碧落立基——曾德明投入一生的甲仙歲月〉https://puumen2727.pixnet.net/blog/post/47742171-%e5%b0%88%e9%a1%8c-%e5%8c%96%e7%9f%b3%e6%96%87%e5%8f%b2%e4%ba%a4%e7%b9%94%cb%99%e4%b8%8a%e7%aa%ae%e7%a2%a7%e8%90%bd%e7%ab%8b%e5%9f%ba%e2%80%94%e2%80%94%e6%9b%be%e5%be%b7%e6%98%8e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