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仙好客網路博物館】系列之一○三
民國四十年甲仙警察分駐所成立紀念合影 / 詔安客游永福
資源分類:老照片
資源名稱:民國四十年甲仙警察分駐所成立紀念合影
客語拼音:minˇguedˋxi siib ngianˇgabˋxienˊginˋcadˋfunˊzu soˋsiinˇlib gi ngiam hab iangˋ
篩選理由:具有地方重要人物之深厚淵源,反映政治、經濟、社會等歷史變遷及時代特色
創 作 者:不詳
提 供 者:民生行
年 代:民國四十(1951)年
保存狀態:影像還算清晰,但是有折痕
地 址:高雄市甲仙區和安街72號
材質重量:相紙。2公克
形狀尺寸:長方形。高10.1cm,寬14.9cm
置頂照片:民國四十年4月17日甲仙警察分駐所成立紀念合影(2020,游永福掃描)
簡單敘述:
日明治三十四(1901)年4月17日,蕃薯寮廳山杉林支廳在阿里關區的大坵園設立了大坵園警察官吏派出所,管理阿里關區轄下的阿里關庄與大坵園庄,這是甲仙地區最早的警察官吏派出所。明治三十五(1902)年12月19日,阿里關警察官吏派出所在阿里關聚落設立,管轄阿里關庄;大坵園警察官吏派出所,則只管轄大坵園庄。到了明治三十六(1903)年,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繼清領時期之後,再度取得甲仙地區的樟腦製腦權;又至明治三十七(1904)年11月,警力佈署妥當,各項準備工作已完備,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乃在甲仙埔正式掛牌運作。
明治三十八(1905)年5月至8月14日之間,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台中支局,曾在甲仙埔設立了「甲仙埔出張所」,以安排並經理樟腦產業的相關事宜,為甲仙地區的樟腦產業奠下根基。製腦產業在甲仙埔運作之後,因人口增加且經濟活絡,成了山杉林與甲仙埔地區的重心,為了因應相關管理, 由臺灣採腦拓殖合資會社購買並「寄附」(亦即「捐贈」), 位於甲仙埔的阿里關支廳辦公廳舍完成之後,明治四十(1907)年5月15日,舉行了山杉林支廳遷移過來甲仙埔的隆重儀式,支廳從此改稱「阿里關支廳」。此時,阿里關庄內的甲仙埔與四社寮聚落由阿里關支廳直轄,阿里關與薑黃埔聚落則由阿里關警察官吏派出所管轄,剛設立的小林警察官吏派出所只專責阿里關庄內小林新聚落之管轄。明治四十二(1909)年10月23日起,行政區劃調整之後,本區廳名與支廳名為「阿緱廳阿里關支廳」。明治四十三(1910)年1月18日起,阿里關支廳因與同廳的「阿里港支廳」語音太接近,且支廳所在地的甲仙埔,因製腦產業蓬勃發展,政經地位益顯重要,所以支廳名稱正名為「甲仙埔支廳」,區名則同時調整為「甲仙埔區」。
大正九(1920)年7月27日起,全臺灣行政區劃重新調整,本區州郡名為「高雄州旗山郡」,街庄名為「甲仙庄」,大字分為東阿里關(含小林、阿里關、薑黃埔、四社寮、甲仙埔)與東大坵園(含頂公館、下公館、大坵園、瓠仔寮),甲仙埔支廳則調整為旗山郡警察課甲仙分室,另設立甲仙警察官吏派出所。
民國三十四(1945)年10月25日,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百廢待舉,從「民國四十年甲仙警察分駐所成立紀念合影」的文字標示,我們可以了解,銜接旗山郡警察課甲仙分室的高雄縣警察局旗山分局甲仙分駐所,直至民國四十年4月17日才正式成立。而在這一張照片裡,可以辨識的人物不多,第一排右1為洪有德,時任甲仙鄉第一屆民選鄉長。第二排左1為民生行的陳水凌,即本照片原典藏人;左2為范坮烜,時任甲仙鄉農會總幹事與甲仙鄉第三屆鄉民代表。而地方首長洪有德在照片裡被安排的位置,也讓我們得知,鄉政的推動,當時還是排序在治安之後。
註:曾國明,2003年,《日治時代楠梓仙溪中游地區的土地開發與區域特色之形塑》,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