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置頂照片:左:湯姆生的〈甲仙埔與荖濃間的山溪,1871〉照片。右:游永福在白雲仙谷又經過幾次拍攝與調整位置的對比照片(2019-11-03).png

〈湯姆生馬雅各之路〉行動系列之二十

湯姆生的白雲仙谷照片取景點追查──中山北路走十幾擺 / 游永福

頂照片:左:湯姆生的〈甲仙埔與荖濃間的山溪,1871〉照片。右:游永福在白雲仙谷又經過幾次拍攝與調整位置的對比照片(2019-11-03

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與宣教士馬雅各醫生一行10人,在1871年由兩位甲仙埔武裝嚮導護衛前往荖濃,留下了一張〈甲仙埔與荖濃間的山溪,1871〉(A mountain stream between Ka-san-po and Lau-long, Formosa, 1871)影像(置頂照片,左),經過好幾次踏查,亦即到20131229日,確認取景點是在今日白雲仙谷瀑布上層的左側斷崖,斷崖總長20.5m,從入口處開始,寬4.5m,漸縮至2.5m,之後再縮到盡頭。

照片1:左:湯姆生的〈甲仙埔與荖濃間的山溪,1871〉照片。右:游永福經歷第七次踏查,終於完成了對比影像的拍攝(游永福攝影,2015-01-29).png

照片1:左:湯姆生的〈甲仙埔與荖濃間的山溪,1871〉照片。右:游永福經歷第七次踏查,終於完成了對比影像的拍攝(游永福攝影,2015-01-29

到了2015129日,亦即經歷第七次踏查,游永福終於完成了對比影像(照片1,右)的拍攝──當時拍下的照片,在電腦銀幕進行比對後,發現岩層傾斜度還不夠。

照片2:游永福的白雲仙谷對比照片拍攝示範,驚險鏡頭為楊中平老師捕捉到(楊中平攝影,2020-02-19).png

照片2:游永福的白雲仙谷對比照片拍攝示範,驚險鏡頭為楊中平老師捕捉到(楊中平攝影,2020-02-19

又經幾次踏查拍攝比對,在2019113日,終於拍到比較滿意的對比影像(置頂照片,右)──這一張照片,是在斷崖盡頭以右腳勾著羊蹄甲樹幹,右手抓著羊蹄甲樹枝,向左傾側身子,亦即讓身子騰在半空中,左手拿著照相機拍攝的;2020219日,游永福為工作伙伴鄭添德示範如何在斷崖拍攝對比照片,擔心的鄭添德也右手抓著樹幹,左手則抓住游永福背後衣服,以維安全──此一驚險場景,為成功大學楊中平副教授捕捉到(照片2)。 朋友看到此一報導,特別交代下一回「一定要繫綁安全帶喔」 2022-10-18

照片3:左:湯姆生的〈甲仙埔與荖濃間的山溪,1871〉照片。右:〈甲仙國小白雲仙谷瀑布遠足留影,1963〉(民國52年,民生行提供)浮水印.png

照片3:左:湯姆生的〈甲仙埔與荖濃間的山溪,1871〉照片。右:〈甲仙國小白雲仙谷瀑布遠足留影,1963〉(民國52年,民生行提供)

游永福在2021年進行甲仙客家資源普查時,於215日獲得民生行王國保留的〈甲仙國小白雲仙谷瀑布遠足留影,1963〉影像(照片3,右)。民國五十二1963年,甲仙國小師生來此遠足,是在瀑布下方仰拍留下了紀念照片,與湯姆生的〈甲仙埔與荖濃間的山溪,1871〉影像(照片3,左),時間整整間隔了92個年頭。

間隔92個年頭,背後岩層同樣向左傾斜,而1871年的照片左側岩層,亦即右岸岩層,已經為溪流沖刷切割出來;切割出來的厚岩層一層又一層,像極了階梯,剛好讓學子們分層或站立或蹲著,每個人都雍容出現在鏡頭上不被遮擋。瀑布水量,比起1871年,1963年豐富多了,最起碼應該是下雨過後10天的場景。左側岩層已經為溪流沖刷切割,右岸岩層當然也難倖免,所以湯姆生當時有可以架立三腳架的空間,現在若要架立三腳架,只能像游永福傾側身子一樣,將三腳架伸出,騰在半空中才能拍攝對比照片了( 若要拍攝,人與三腳架,也請「一定要繫綁安全帶喔」 2022-10-18)。

照片4:左:有階梯的白雲仙谷瀑布(劉家琪攝影,2007-02-13)。右:卡玫基與莫拉克颱風之後被土石流淹埋的白雲仙谷瀑布(許淑卿攝影,2011-07-13)-浮水印.png

照片4:左:有階梯的白雲仙谷瀑布(劉家琪攝影,2007-02-13)。右:卡玫基與莫拉克颱風之後被土石流淹埋的白雲仙谷瀑布(許淑卿攝影,2011-07-13

而此一溪流沖刷切割岩層,後來為經營白雲仙谷的林鳳山先生以磚塊、石頭加水泥,疊砌出間距適合攀爬的階梯(照片4,左)。又到2008年與2009年,階梯為卡玫基與莫拉克颱風的土石流淹沒(照片4,右),危機即是轉機,土石流與階梯為後續的大水一併刷走,溪谷乃有了比較寬闊與比較深邃的美麗自然景致出現(照片1與置頂照片)──見證了大自然,自有自己運作的方式。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