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置頂圖片:(右)阿里關區庄長黃旺外五名出願蕃薯寮公學校阿里關分校設立,總督認可。(中)蕃薯寮公學校阿里關分校開學與創校日創立。(左)阿里關分校改名甲仙埔分校告示。.PNG

〔湯姆生馬雅各文化路徑〕深化甲仙埔之三

從阿里關分校到甲仙埔分校到甲仙公學校到甲仙國民小學

                                                                                         撰稿 / 游永福

明治四十(1907)年41日,阿里關區庄長黃旺,連結有志者之寄附金」,亦即連結有心鄉親捐獻經費,挹注「校舍、宿舍、授業料等經費,出願設立阿里關分校,展現對家鄉教育的重視,不愧是個有遠見的大武壠族親。同年416日,獲佐久間左馬太總督回覆,回覆內容:「阿里關區庄長黃旺,附出願蕃薯藔公學校阿里關分校設立ノ件認可ス。」 而明治四十(1907)年826日,蕃薯藔廳長石橋亨以「授業開始ニ付申請」公文回應,內容:「明治四十(1907)年99日,ヨリ開校致度候條請認可相成度,此致及申請候也。」 亦即訂於明治四十(1907)年99日為創校開學日。

置頂圖片:(右)阿里關區庄長黃旺外五名出願蕃薯寮公學校阿里關分校設立,總督認可。(中)蕃薯寮公學校阿里關分校開學與創校日創立。(左)阿里關分校改名甲仙埔分校告示。

圖片1:蕃薯寮公學校阿里關分校設備規程ヲ斟酌シタル事項.PNG

圖片1:蕃薯寮公學校阿里關分校設備規程ヲ斟酌シタル事項

關於蕃薯藔公學校阿里關分校,曾德明(19262015)老秘書說,是設立在鯉魚山山腰。鯉魚山,因型似鯉魚而得名,即今甲仙公園;分校的位置,乃現在廢棄的老自來水廠所在。過了兩年,亦即明治四十二(1909)年,分校有喬遷之喜,遷移至現在文化路45號甲仙國民小學現址。然而,鯉魚山廢棄的老自來水廠所在,屬斜坡條狀地形,是沒有「蕃薯寮公學校阿里關分校設備規程ヲ斟酌シタル事項」第二條之「校地內:體操場ラ設リヘキ適當之餘地アリ」所示的體操場空間;也沒有第三條的「河水近傍」的環境描述; 更沒有足夠的「新築校舍」基地可使用。 符合上開條件與描述的土地,就只有位於接近今油礦溪的文化路45號甲仙國民小學現址,所以阿里關分校之設立,確定就在此處,沒有遷移過。日本時代大正十五(1926)年出生的曾德明老秘書,行事一向嚴謹,民國七十四(1985)年出版的《甲仙鄉志》,就是由老秘書主責撰寫編輯;八十六(1997)年出版的《甲仙化石誌》,更是老秘書匯集採集、調查與撰寫二十年的嚴謹成果。而或由於沒有親身經歷明治四十(1907)年阿里關分校的設立,在聽聞轉述之中有了一次難得的誤差;所以,訪談資料的追蹤與過濾,大有必要。

圖片2:蕃薯寮公學校阿里關分校場新築校舍百分一縮尺。.jpg

圖片2:蕃薯寮公學校阿里關分校場新築校舍百分一縮尺。

又到明治四十四(1911)年719日,阿緱廳長佐藤謙太郎在告示第五十號公告:「蕃薯藔公學校阿里關分校,ハ明治四十四(1911)年81日,ヨリ蕃薯藔公學校甲仙埔分校改稱ス。」亦即阿里關區在明治四十二(1909)年118日起,改稱「甲仙埔區」之後一年六個多月,分校才得正名。到了大正十(1921)年41日,分校獲准獨立,定名為「甲仙公學校」。

圖片3:第二類地籍謄本518地號,業主:盧清龍→吳氏每→劉文通、潘寶→劉氏𢭪金→甲仙庄→甲仙國民小學.PNG

圖片3:第二類地籍謄本518地號,業主:盧清龍→吳氏每→劉文通、潘寶→劉氏𢭪金→甲仙庄→甲仙國民小學

位於文化路45號的甲仙國民小學土地,業主,即「地主」,依據第二類地籍謄本記錄,在明治四十(1907)年418日,是居住臺南廳楠梓仙溪西里竹頭崎貳百貳拾貳番地的盧清龍。大正九(1920)年611日,由旗山郡甲仙庄東阿里關五壹九番地,居住甲仙埔的吳氏每,杜賣契字,亦即以買斷方式取得。大正十五(1926)年427日,由居住旗山郡杉林庄茄苳湖參五五番地的劉文通,與同庄十張犁六六貳番地的潘寶,賣買取得。昭和四(1929)年45日,由居住旗山郡甲仙庄東阿里關四九九番地的劉氏𢭪金(𢭪閩南語音khioh,即「撿、拾、抾」的意思),賣買取得。遲至昭和十七(1942)年125日,才由旗山郡甲仙庄賣買取得。臺灣光復之後,民國四十一(1952)年820日,土地登記在甲仙鄉公所名下;之後撥贈甲仙國民小學。

說來,阿里關分校、甲仙埔分校與獨立後的甲仙公學校土地,在明治四十二(1909)年起,至昭和十七(1942)年125日止,都是由庄長黃旺,連結「有志者之寄附金」挹注租金,來培養未來主人翁,確實是甲仙典範。

圖片4:(左)「甲仙埔尋常小學校印」印章,高度5.5公分(2015,游永福)。(右)「甲仙埔尋常小學校印」印面6公分×6公分(2015,游永福)。.PNG

圖片4:(左)「甲仙埔尋常小學校印」印章,高度5.5公分(2015,游永福)。(右)「甲仙埔尋常小學校印」印面6公分×6公分(2015,游永福)。

除了甲仙公學校,明治四十五(1912)年,日本官方更設立了專供日本子弟就讀的「甲仙埔尋常小學校」。到了昭和十六(1941)年41日,因日本官方積極推動皇民化政策,公學校與尋常小學校改制並合併為「甲仙國民學校」;亦即日本人、臺灣漢人與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群又不分你我,都在一起上課。所以至今,甲仙國民小學仍然保留了「甲仙尋常小學校」關防印章,印面的長寬為6公分見方,高度為5.5公分。仔細檢視,印面上頭由上而下、由右而左的「甲仙尋常小學校」三排隸書陽刻文字,左下與右下最後一個字都被挖除了,到底,是出了甚麼狀況呢?

時間點,是在大正九(1920)年,因為全臺灣行政區劃調整,所以到了大正十(1921)年時,甲仙埔尋常小學校更名為「甲仙尋常小學校」。原來,「甲仙尋常小學校」木頭印章挖除的字,左下乃「埔」字,右下即「印」字了,亦即原來印文為「甲仙埔尋常小學校印」,共計九個字。或由於山區偏鄉學校更名時為了省錢,印章沒有重刻,只將就將「埔」字挖除,且為了左右平衡,又順勢將「印」字也一併去除。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