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左)湯姆生的〈甲仙埔與荖濃間的山溪,1871〉。(右)游永福的對比照片(2019).PNG

〔湯姆生馬雅各之路〕行動系列之二十七

從湯姆生檔案到〈湯姆生馬雅各文化路徑〉  游永福

作者介紹 / 2019年出版《尋找湯姆生》,試圖為臺灣建構線性〈湯姆生馬雅各文化路徑〉的努力,獲國內外熱烈響應。

二十幾年前,筆者開始研究甲仙文化歷史,慨嘆清朝方志資料極端欠缺,赫然發現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18714月來過甲仙。住宿甲仙當晚,三合院大埕煹火熊熊,「年輕男女交臂牽手,一個男子solo之後,男子們與女子們交互輪唱呼應,舞蹈同時進行。舞蹈動作,漸漸快了起來……在揚起的亮晃塵煙中,只能約略看出舞者輕妙的身影,就像狂野的幽靈在空中盤繞。」──這一段經過濃縮的湯姆生敘述,還真精采!迎賓晚會女主人,瞭解湯姆生馬雅各一行10人,明日還有更艱難、更危險的山徑要走,為免耽誤行程,體貼以茶代酒,展現出愛喝酒的大武壠族人,不強人所難的央央大度與智慧。而這「茶」,依據地緣關係,大有可能是來自隔壁六龜里的「山茶」。

串山記封面.jpg

隔日一大早,在兩位武裝嚮導護衛下,湯姆生馬雅各一行人從甲仙埔前往荖濃──出現武裝嚮導,彰顯路徑確實危險。進入溪谷後,沒沿右岸支稜傳統路徑上爬,是上溯溪谷,想必,湯姆生是事先詢問過武裝嚮導哪裡有好景在?檢視湯姆生傳世,且發表率居冠的〈甲仙埔與荖濃間的山溪〉精采照片,就不意外湯姆生會寫下「我們在這裡停留,欣賞並拍攝山谷非凡美麗景致」的文字了。這張山溪照片,筆者經過中山北路行七擺,才在瀑布前方左岸斷崖終點找到取景點;又經幾次校正,最後右手抓住樹幹,右腳也鉤住樹幹,身體吊在斷崖外側,左手操作相機,才拍出最接近的對比照片──會出現這等危險動作,乃因歷經一百多年溪水沖刷,岩層後退了,亦即湯姆生的取景點就在斷崖外側。

湯姆生馬雅各文化路徑國際訪客.PNG

湯姆生的旅遊報導與照片,也都為所有走過的聚落與山水各自留下精采,再連結現地宗教園區之莊嚴、生態與地景之美麗、各聚落盤整的族群文化之珍奇,適合大家自在漫遊的〈湯姆生馬雅各文化路徑〉於焉誕生。期望將來林業署等土地權責單位,能允許在路徑入口與重要景點豎立簡要環保解說牌,及一、兩處環保瞭望台;而因應國際賓客絡繹於途,亦即國際文化路徑雛形已現,解說牌要多語呈現;當然,還要有QR Code設計,方便賓客點選自己熟悉的文字檢視各路徑資料──這對於團進團出及自由行的推廣都是必要的。

QR Code設計,需要有網站支撐,專人管理,且配合路徑巡視人員回傳訊息,即時更新資料,如:什麼聚落何時有活動、什麼樹長出嫩芽了、什麼花開了、什麼果成熟了、哪條溪流下雨溪水暴漲、哪個路段出現虎頭蜂……如此更新資料,讓來賓知曉活動與生態好況及時走訪,更避免來賓涉險──這是積極管理與負責任的國際水準作為。

主題旅遊也得規劃,需事先預約,如:一、想重現湯姆生攝影樣貌的團體,可安排在地伙伴穿著族服,在湯姆生取景現場定格。二、想觀察生態與地景的團體,可由在地導覽帶路,盡興記錄。三、關注族群與生活文化的團體,可由在地組織引領,深深體驗……

期望,各領域人士都能在〈湯姆生馬雅各文化路徑〉各取所需,盡情交流,呼朋引伴再來。

民國一一二(2013)12月,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串山記》專書同步發表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