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永福文化論壇】
有話好說,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甲仙」 / 游永福
世界各地一直動盪不安,民不聊生,令人不勝唏噓!
回顧清康熙六十一(1722)年,原居噍吧哖(今玉井地區)的大武壠社平埔原住民,因為官方追剿鴨母王朱一貴的反官分子,生活區橫遭「焚山烈澤,寮棚燬盡」的大破壞,所以生活方式為種作、射獵與採集的大武壠社民,不得不另覓桃源新境,因為西、北、南三面皆已「開發」──亦即皆已破壞,東方仍原始自然的內攸社群地界乃成了首選。
置頂照片:甲仙埔與甲仙山(攝影:游永福,取景點:350高地生態園區,2010-06-30)
居住今桃源的內攸社群,日本時代被歸類為「南鄒」;今那瑪夏另有「簡仔霧社」,日本時代稱之為「中鄒」;中鄒後來因人口萎縮,乃與南鄒併稱「南鄒族」。民國一○三(2014)年6月26日,政府合法承認兩社群各自獨立為新的臺灣原住民族群,內攸社群稱為「拉阿魯哇族」,簡仔霧社定名為「卡那卡那富族」。
而大武壠社,是來到接近內攸社地界的南仔仙溪西岸(南仔仙溪,今稱「楠梓仙溪」);而大武壠社選擇往東,還另有理由:即兩社人一直有外來物資與山地物產的交易,而成為相熟的朋友。其後,因噍吧哖地界的加茇、蕭厘與芒仔芒等三友社也陸續往南仔仙溪遷移,在必須拓展生活空間下,乾隆元(1736)年,大武壠社領導者越過了南仔仙溪,來到東岸內攸社群的排剪社故地居住。
大武壠社與內攸社群,因交易而相熟,要遷移過來排剪社故地居住一天,排剪社人說「歡迎」的可能性很高;若是要住一年,排剪社人講「考慮考慮」的機率就不低了。也或許,還需比劃拳腳與秀肌肉,今天你贏了,過幾日準備好換我打過來,就沒完沒了──就像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幾乎年年征戰,雙方人民難以安居,生命宛如草芥螻蟻!且戰況越來越激烈,搞不好有一天連最強的「核彈」也出現了。
深知征戰人民苦的大武壠社領導者,竟然對內攸社丟出了超越核彈的最強武器,武器名稱叫做「有話好說」。溝通協調結果,是訂下每年農曆十二月,大武壠社群給付布疋、豬、酒、鹽、煙、火藥、壺、鍋、鐮刀與斧頭等外來生活物資的約定,讓族群得以在南仔仙溪與荖濃溪兩流域安居樂業。有了是項功勞,這塊排剪社故地被加上領導者的名字,稱為「甲仙埔」,西面這座山也被呼為「甲仙山」而為紀念。甲仙埔,即今「甲仙街區」;甲仙山,新名「六義山」。
給付外來生活物資的約定,後來學者稱之為「撫番租」。有趣的是遷移到今那瑪夏過程,曾經在甲仙地區小住的卡那卡那富族,也要求給付外來生活物資,大武壠社群基於族群和諧,也給,但是份量比較少;背後,則以「乞丐番」揶揄。
若從拉阿魯哇族與卡那卡那富族耆老,也一直以「甲仙埔」來稱呼這塊曾經是自己族社或友社的故地來看,這位動口不動手的大武壠智慧勇士「甲仙」,其溝通協調能力可是廣獲認同。
期望世界各個動盪地區,都能有自己的「甲仙」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