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置頂照片:(左)吳麥文教基金會孟秋副執行長、游永福,與比人高的荖濃巨竹筍合影(攝影:許淑卿,2009-08-23)。(右)獲贈之後,吳麥文教基金會同仁愉悅捧著荖濃巨竹筍(攝影:吳麥文教基金會,2009-08-23).PNG

【游永福文化論壇】

角落,沒被遺忘──莫拉克颱風軼事 / 游永福

莫拉克颱風的強風豪雨連續肆虐了兩天一夜,對去年受到卡枚基颱風重創的甲仙毫不客氣,直到89早上,一陣又一陣的風勢才稍稍緩和,警戒中的甲仙街區,並未像去年一樣淹大水,應該是逃過一劫了吧!乃上網瀏覽新聞,看看臺灣各地是否都無恙?忽然間,幕與日光燈暗了下來,怎麼風勢緩和了還會停電呢?

置頂照片:(左)吳麥文教基金會孟秋副執行長、游永福,與比人高的荖濃巨竹筍合影(攝影:許淑卿,2009-08-23)。(右)獲贈之後,吳麥文教基金會同仁愉悅捧著荖濃巨竹筍(攝影:吳麥文教基金會,2009-08-23

照片1:(左)2009-08-09 莫拉克風災後的甲仙攔河堰相關設施毀損嚴重(攝影:許淑卿,下午3:55)。(右)莫拉克堰塞湖洪流衝擊後,糖廠遺址恢復高灘地原貌(攝影:許淑卿,2009-08-09,下午3:49).PNG

照片1:(左)2009-08-09 莫拉克風災後的甲仙攔河堰相關設施毀損嚴重(攝影:許淑卿,下午355)。(右)莫拉克堰塞湖洪流衝擊後,糖廠遺址恢復高灘地原貌(攝影:許淑卿,2009-08-09,下午349

等到下午雨勢稍緩,乃穿起雨衣撐著傘,與淑卿用照相機進行災情記錄才知甲仙街區聯外橋樑與道路通通斷了,電線與通訊電纜也一起扯斷,形同孤島。黃昏時分傳來的訊息更驚人小林聚落,已消失無蹤義消與救難大隊正積極整裝,計畫前往小林搜尋活口,只是,隊伍在過了五里埔之後,卻為洪流加寬的湍急埔角溪橫阻,難以涉渡。

到了11日早上,大雨一停,能見度尚可,不計安危的直升機群便列隊飛往小林救人,攸關四、五百條人命的大災難成了國際新聞,國內外的關懷與資源源源而來,忙壞了甲仙鄉公所的員工及所有的義工朋友們;小林,乃成了災區中令人心痛的「明星」而一直在臺北與甲仙來回奔波,督促官方快速尋人、救人並進行安頓事宜的蔡松諭,其後被推為小林自救會會長,則成了媒體聚焦的所在。蔡松諭在自己的親人罹難之後,能打起精神含悲為劫後的村民做事,的確不簡單!更能擴展關懷面為各災區民眾爭取一體適用的資源,則是難得!

各大重災區,終於都得到了關注與救援,但忙亂之際,卻聽到:有一些陷入愁城的山區散居戶與市區工作者竟然被疏忽掉了!

案例一:受災戶位於甲仙鄉與六龜鄉的界山──內英山之南側,地屬六龜鄉管轄,小地名為「合興」,受災後十日,住戶才涉險爬下70度的坍塌山壁,越過變大的湍急山溝,再爬過幾處南橫公路嚴重走山的陡坡,才心有餘悸地到達甲仙街區向親友報平安。

案例二:太太是在甲仙街區工作,先生則與公婆在甲仙鄉山區的「禁地」種作,下工後才回到同一鄉的「公館」之租住處與太太及兩個孩子一起過夜颱風過後,產業道路中斷,農作物全毀,太太工作的小店,生意也一落千丈,無薪水可領,兩夫妻又因身分不合,無法領取救濟物品、補助款或救濟金而坐困愁城。

案例三:受災戶居住小林但在外地工作,為了辦理罹難的父母等一家人的相關手續,也要照顧身心障礙的弱智老婆,在甲仙與工作地來回奔波,無法正常工作,又非居住在安置所,所以未曾領到慰問金,補償金也尚未下來,可說身心俱疲。

此時,由於朋友菊芳的轉介,來自台中市基督教門諾會和平教會的資源進來了,高瘦瀟灑的姚牧師與在大學任教的帥氣李老師很客氣地說:「我們的教區比較小,但是兄弟姊妹們都很關心甲仙的受災同胞,努力匯聚了這些有限資源,希望能將這份微薄的心意轉贈給最有需要的家庭,也祝福大家能及早恢復正常生活。若有需要,我們還會繼續募款。」

「謝謝牧師及老師的關懷與信任,我一定將兄弟姊妹們血濃於水的大愛情懷,好好用在刀口上。」身為資深佛教徒的我雖然沒有資源,但災後卻一直做著調查、引導與資源牽線的工作,有幸能親自跑跑腿自是應該。由於街區工作者與在外工作者都好聯絡,和平會的大愛很快便發揮了及時雨的功效。

吳麥文教基金會的孟秋副執行長,在815於五里埔發放完小林聚落的慰問金之後,對於資源要用在刀口上的想法也有更深切的體認於是823午後,先發放完甲仙街區的慰問金,便腳蹬雨鞋率領同仁,與我們一起深入一時間被遺忘且路況不明的內英山。

照片2:(左)咖啡巷,一戶民宅被土石流淹埋(攝影:許淑卿,2009-08-23)。(右)白雲寺,大門前也堆滿土石(攝影:許淑卿,2009-08-23).png

2:(左)咖啡巷,一戶民宅被土石流淹埋(攝影:許淑卿,2009-08-23)。(右)白雲寺,大門前也堆滿土石(攝影:許淑卿,2009-08-23

兩部小車子離開甲仙街區後,順著南橫公路往荖濃方向挺進,到了龍鳳寺牌樓前,警察先生正執行交通管制,因南橫公路初步搶通,還在繼續施工改善,路況不好,只允許救災車輛與六龜、荖濃、寶來等地區的住民通行,以免塞車影響維修工程之進行。過了牌樓,平日平順的路面起了波浪,雖然慢速前進仍然上下跳曼波;到了咖啡巷,從稜線處刷下來的土石幾乎將聚落毀滅,有位老太太在災變中喪生。快到白雲寺的時候,只見工程人員舉旗管制通行,維修工程正積極進行,等候了20分鐘,先放行荖濃方面的來車,輪到甲仙方面的車子通行了才知:白雲寺路段約有近1公里長的嚴重坍方,因為土質鬆軟,所以輪溝極深,山澗還漫過路面,通行須極小心。

照片3:(左)游永福搖指崩塌坡後的路徑,讓孟秋副執行長瞭解路況(攝影:許淑卿,2009-08-23)。(右)孟秋副執行長小心跨越倒竹(攝影:許淑卿,2009-08-23).PNG

照片3:(左)游永福搖指崩塌坡後的路徑,讓孟秋副執行長瞭解路況(攝影:許淑卿,2009-08-23)。(右)孟秋副執行長小心跨越倒竹(攝影:許淑卿,2009-08-23

照片4:(左)無路覓路,強上70度陡坡探訪受災獨居戶(攝影:吳麥文教基金會,2009-08-23)。(右)引領受災戶走下陡坡,與吳麥文教基金會人員打個招呼(攝影:許淑卿,2009-08-23).PNG

照片4:(左)無路覓路,強上70度陡坡探訪受災獨居戶(攝影:吳麥文教基金會,2009-08-23)。(右)引領受災戶走下陡坡,與吳麥文教基金會人員打個招呼(攝影:許淑卿,2009-08-23

一路顛顛簸簸、走走停停,終於來到了內英山產業道路入口,進入產業道路不到五分鐘已無法前進,乃下車步行。雖然有著一處又一處坍方的切膚之痛,但林木茂盛的內英山,仍堅持以清涼芳香的芬多精,以略帶憂傷的悠揚鳥語,來隆重迎接我們這第一批災後訪客。又越過幾處橫跨路中的倒竹與臥木之後,70度的坍塌山壁矗立眼前,由於孟秋副執行長受到負安全職責的司機攔阻,只好與基金會人員在此等候;明南、淑卿與我,為了達成和平教會交付的任務,也為了給受災戶打打氣,便步下山溝,勘查可以手腳並用向上攀爬的可能途徑。在向上攀爬與回程的下坡驚險時刻,才確實體會了這一山居住戶,上、下山區過程的艱難與危險。

來到內英山腰,距受災戶房舍約200公尺處,響起狗兒迎人的吠叫聲,接著女主人出現了。看到我們三個人,一向堅強的女主人也不禁淚眼婆娑,看得叫人心疼與不忍。由於孟秋副執行長想見見這位堅強的女主人,並給予當面慰問,所以稍微寒暄之後,女主人便穿上雨鞋與我們一起下山。

這戶山居人家姓王,是以造林及收梅子、竹筍與野維生,農作物不施農藥也不使用化學肥料,一直認真守護著山河、疼愛著大地。只希望在歷經連續幾年的颱風大考驗之後,大地會風調雨順,農作物有好收成;讓主人想邀請諸大善人來山採茶喝茶、來山賞梅品梅來山割筍筍、來山吃吃野菜的小小願望,能早日實現

後記:這戶王姓人家,後來也被安置到杉林大愛園區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uumen2727 的頭像
    puumen2727

    日照甲仙埔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