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永福甲仙災能止災】
再談「甲仙地震」──中央氣象局、學者專家及媒體的擔當與責任
被「甲仙地震」四個字誤導,迷迷糊糊都兼程奔赴甲仙的 SNG 車與所有記者,在枯等一整天未能取得獨家畫面時,出現了一批珍貴的地震山崩畫面與錄影資料──這是地震當時,甲仙子弟劉士賢在台 84 線與曾文溪交會點(屬玉井鄉範圍)的橋梁上,所拍下的曾文溪上游畫面,各報與電視台都有索用,唯獨聯報記者不尊重攝影者千交代萬交代「這是玉井畫面」的事實, 3 月 5 日 還是以聳動的「兩顆原子彈威力,甲仙山崩屋裂」之字眼為大標題,以「力拔山兮」為小標題,再以「高雄大地震威力驚人,有民眾在台 20 線上拍到高縣甲仙山崩,有如炸山掀起漫天黃塵」為內文,並以 32 cm × 13.6 cm 大圖來發布。
當然,囿於「甲仙地震」這四個字,所有媒體在進行照片或錄影的相關報導時,多少也都圍繞著甲仙這個大目標,而疏忽了災情較為嚴重的所在。
3 月 7 日,聯合報接續登出了成大地科系副教授劉正千提供的「高雄大震事發前後衛星影像」對照圖檔,記者下了「震傷的容顏,樹林變灰土」的標題,內文對甲仙街區的居住安全多所關心,這是好事。副教授長期關心各地災變,熱情提供資訊,提醒相關單位來注意與防範,堪稱防災尖兵,值得肯定。
然而這份對照圖與文字,不禁讓居住在甲仙本地的我們再度擔心,專家與記者在做研究與報導之時,在「快、狠」的追求下,已流失了更重要的「準」字之要求,顯然是略過了「現勘、查證與確認」的必要與耗時手續,讓報導嚴重失了焦。
我們想澄清的是:對照圖的聚落,的確是甲仙街區無誤,被圈出的位置,約在北緯 23 度 5 分 32 秒與東經 120 度 36 分 4 秒的交會處周圍,其上有兩條公路,南北行的是老台 21 線,四德大橋去年被衝毀之後,經緊急搶修已成為通往小林與那瑪夏的必經之道;東西向的則是高 130 縣道。兩條公路之間,副教授與記者指述的「灰土」區塊,其實不是地震崩坍所致,此乃去年 12 月起,林務局在該處鄉有公共造產地伐除刺竹林,以進行深根原生樹種的造林施作所造成。
依林務局的原計畫,是局部間隔伐除,等苗木成林再伐除其餘刺竹繼續造林,但包商為圖施作方便,竟全面伐除來種樹,據說違規情節已遭處罰,但大片地表裸露確是事實,也的確令人擔憂。
每個人都知道:地震,絕不可能就此終止;災變,還會有後續。所以針對上述現象,謹要求:中央氣象局在發布訊息時,請注意準確度,千萬不要再以「甲仙地震,規模 6.4 ,震央在甲仙地震站東偏南方 17 公里處」這種充滿矛盾的訊息──即既是「甲仙地震」,為何震央會是在甲仙地震站東偏南方 17 公里處;反過來說,震央既是在甲仙地震站東偏南方 17 公里處,竟然還會是「甲仙地震」──讓救災失焦,甚至喪失了救災的黃金時段,而釀成「震央在映秀鎮的四川特大地震,卻以縣名汶川來命名而造成救災延誤的遺憾」(註);不妨,我們改以北緯與東經交會點來標出座標位置,再附加當地鄉、鎮或市名的方式,來發布震央位置,以讓當地人對後續餘震能更加注意與防範,也讓居住震央周圍 50 公里以內的住民有所警覺。
更期盼:專家與各媒體一定要重視「現勘、查證與確認」的必要手續,平實與確實來做報導,除了有助救災與防災,更能維繫長期打拼才得累積的威望。
(註):
相關內容請上網參閱 張成覺 先生的〈中環廣場不在中環──汶川地震命名有誤〉大文
發表於民國九十九(2010)年 3 月 9 日 《小地方新聞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