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7620湯姆生1871年的「甲仙埔與荖濃間的山溪」照片場景出現了-103-12-29

【英國攝影家湯姆生1871台灣線性文化遺產】

站立在1871年約翰˙湯姆生站立的岩層上

                                                                                           游永福

 

 

 1392515670-1410407202_m

(上,文前照片)筆者帶領「小草旅人共學團」一行人來到白雲仙谷見學,終於找到約翰˙湯姆生1871年所拍攝的「甲仙埔與荖濃間的山溪」照片場景。 

(下)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拍攝的「甲仙埔與荖濃間的山溪」照片。(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提供)

西元1871年的414一早,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與馬雅各醫生一行人,在甲仙埔前往荖濃途中留下了一段精采報導:

我們在這裡停留,欣賞並拍攝山谷非凡的美麗景致。令人感到非常遺憾的是:玻璃感光片僅能複製光和影,卻不能反映點綴著岩石、苔蘚與攀緣植物的深淺濃淡色調,也不能展現明亮陽光穿過濃密樹葉照射下方岩石時所產生的那種變幻。除了自然美景外,這地方的岩石和植物,還能提供地質學家或植物學家一個豐富的探索環境。

這一精采報導,是記錄在《十載遊記:麻六甲海峽、中國與中南半島》(1875)一書裡。(1

湯姆生在18731874年完成的另一本書──《中國及其子民》,則有一張「拍攝於六龜里附近的山間小徑」(The view of the mountain-pass, taken near La-ko-li)照片出現,湯姆生還說:「這裡是中央山脈一個較低的支脈,希望透過這張照片,能讓人對這個『美麗之島』的內山壯麗景致有個印象。」(註2)這張照片在湯姆生的中國攝影集中,出現的頻率很高,看來,湯姆生對這張風景照片顯然有著特別的偏愛。

有意思的是:精采報導裡「山谷非凡的美麗景致」拍照地,是出現在甲仙埔前往荖濃途中;「山間小徑」照片的說明,卻直指「六龜里附近」,所以其後英、法與中文相關報導,都將照片拍攝地註記為六龜里。那麼,到底是六龜里,還是甲仙埔與荖濃之間才正確呢?

身為在地人,解開疑惑是天賦使命,所以筆者與夥伴們一直走呀走的,持續進行湯姆生的南台灣文化路徑之踏勘,只可惜,湯姆生走過的六龜里及六龜里附近的可能路徑,都沒有照片中這一類型的岩層出現。

湯姆生的南台灣旅行略圖

1871年湯姆生南台灣旅行地圖

法國魏延年Rene Vienet的《從地面到天空台灣在飛躍之中》一書,是以《十載遊記:麻六甲海峽、中國與中南半島》之第十一章,亦即台灣部分來編輯,於20062月由台北信鴿法國書店掛名出版,裡面附有一張「湯姆生南台灣旅行略圖」,標示了經緯度,比同時期的清朝台灣地圖可說更為先進。

詳細檢視之後,發現湯姆生是將位於南仔仙溪的瓠仔寮與甲仙埔兩個聚落,位移標註在六龜里溪(今名「荖濃溪」)旁,亦即「荖濃」聚落的上游。或許,是一直趕路過度疲累,所以湯姆生有了這一誤植的疏忽,才會出現不一樣的敘述。

甲仙埔與荖濃間的山溪

 

 20061018日,魏延年與舒巴赫來到人工設施還在的白雲仙谷瀑布。攝影 / 王秀芳

2006年,幾經踏勘之後,唯一得見類似岩層的,就只甲仙埔鹽桑仔坑的白雲仙谷瀑布一處。同年101718日,筆者導覽歐洲五位學者團循著湯姆生的腳步,重點式走了一趟南台灣內山地界,倫敦威爾康圖書館影像收藏部主任威廉˙舒巴赫(William Schupbach)先生在筆者請教時,扶了扶眼鏡,又幾經琢磨,魏延年書中的「山間峽谷」照片,亦《中國及其子民》裡的山間小徑」,其下緣的湯姆生小小題字終於釐清,舒巴赫先生馬上在便條紙上寫下Mountain stream between Ka-san-po and Lau-long, Formosa. 1871」等字給筆者參考;這一行字,可扼要翻譯為「甲仙埔與荖濃間的山溪」。(註3

有了題字,更加確認照片拍攝地不是六龜里,是白雲仙谷瀑布無誤。只是,溪流歷經百餘年的沖刷與切割,岩層落差很大,要在瀑布下方拍攝一張取景高度略微俯視而可以對比的照片,難度很高。

等候,再等候,又等候

200871718日,卡玫基輕度颱風肆虐了甲仙,據報幾層樓高的白雲仙谷瀑布,首度為上游崩塌下來的土石掩埋,但由於山另一側的崩坪坑釀出了6條人命災情,調查工作繁忙,所以無暇分身前往瞭解。200989,莫拉克颱風來襲,小林聚落瞬間消失,救災與調查工作更加繁忙;只聽朋友回報:白雲仙谷瀑布土石流災情比上次嚴重。

就這樣,忙到了2011713,為了進行資源調查,才得與伙伴溯溪來到白雲仙谷現場。瀑布,只剩半層樓高度;雖然瀑布下游溪床也高了,但取景高度還是不夠。

2013418,筆者為協助新銳導演鄭立明拍攝《尋找木柵女》記錄片,又來到白雲仙谷,經過兩年的沖刷,上下岩層落差持續拉大,有一層半樓層高度,由於已經呈現仰視的角度,視覺靈敏的導演說不像湯姆生1871年的照片場景。

看見攝影家的堅持

IMG_6007自然美麗的白雲仙谷2013-11-09

 2013119日,自然美麗的白雲仙谷。

2013119,筆者帶領旗美社大【隨著湯姆生足跡˙邁入禁向之邦】課程伙伴,又再度踐履白雲仙谷,經過一個雨季的沖刷,上下岩層的落差拉大為兩層樓高,看來,要取得對比照片是更為困難了。

同年1229,又帶領「小草旅人共學團」的親子團,進行白雲仙谷生態研習活動,當筆者站立在瀑布上方岩層向下觀察時,忽然發現左岸有一道高出半個人、寬約一個人的凸出狹長岩層,以5度緩升坡向前伸出,岩層表面著生了青苔。直覺長期尋尋覓覓的湯姆生照片取景點就在這裡了,所以岩表雖然濕滑,仍手腳並用小心攀爬而上;接著往前走了12步,一小片草木阻斷了前路,草木前方與右側都是斷崖。 

回頭一望,哦!是真的嗎?湯姆生1871年的照片場景竟然就在眼前!

詳細比對現地岩層,岩層左側的節理、層次與走向,可說與1871年完全吻合;右側上、中、下岩層,也是接近。差別,是歷經百餘年沖刷與切割,岩層各自向兩岸後退,溪床,亦即山谷,則較為寬闊了。

 

IMG_6067美麗的「漣痕化石」,希望也能受到大家重視-2013-11-09

 2013119,美麗的「漣痕化石」,希望也能受到大家重視。 

再檢視岩層,處處是貝類化石,屬淺海沈積岩地質;而附近,還有不少在日本極受珍視,被指定為天然紀念物的「漣痕化石」與「生痕化石」。

就植物資源來說,災變已經是常態,所以幾年來筆者特別關注野生食用植物的調查,以補未來糧食之不足與求生之所需。目前,沿線已出現五節芒、假酸漿、昭和草、龍葵、雙花龍葵、咸豐草、野莧、黃藤、樹薯、山芙蓉、構樹、山黃麻、小葉桑、閉鞘薑、青葙、葛藤、酸藤、薄瓣懸鉤子、山棕等等食用植物;清靜的水流中,則有綠藻類可以食用的水綿(民間,是以「青苔」稱之)。

岩石與植物,可謂相當豐富。也難怪湯姆生會有「除了自然美景外,這地方的岩石和植物,還能提供地質學家或植物學家一個豐富的探索環境」的說法。

尋尋覓覓了好幾年,終得站立在1871年湯姆生站立的岩層上,面對這一也可以進行攀岩活動的美麗場域,不禁百感交集!因為湯姆生一行人離開甲仙埔之後,為了拍攝內山美景,不走慣常的溪流右上側路徑,選擇溯溪冒險而上,抵達白雲仙谷瀑布完成了心願之後,才又陡直「攀爬穿行過一條在林中蜿蜒的沉悶山間小徑」(註4)而上,再翻越過內、外英兩山的鞍部下達荖濃,可說讓我們真正見識到了身為攝影家的堅持。

1:引文出自法國魏延年編輯,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著,黃詩涵翻譯、顏湘如校稿,《從地面到天空台灣在飛躍之中》(台北:信鴿法國書店,20062月),頁68

2:引文出自湯姆生的Illustrations of China and its people.London: Sampon Low, Marston, Low, and Searle, 1873-1874,Vol.I, Plate XXIV, A Mountain Pass in Formosa

3:高畫素照片出現後,發現開頭還多了一個不明顯的「A」字,所以完整題字應為:「A mountain stream between Ka-san-po and Lau-long, Formosa. 1871

4:引文出自《從地面到天空台灣在飛躍之中》,頁68

 

發表於民國百零三(2014)年216《中國時報˙人間新舞台》

 

 

 

 

arrow
arrow

    puumen27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